查看原文
其他

“momo”是谁?年轻人的社交新默契!

广州青年
2024-09-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报 Author 青年报

同样的粉色小恐龙头像

统一的“momo”网名

打开一些社交平台

你是否被“momo大军”“偷袭”了?



“momo”是谁?


所谓“momo”,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一群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用户,用着同样的头像和网名。
一开始,“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不是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种网友们用来匿名、隐藏在群体之中的方式。

小红书登录界面的随机头像与昵称
说白了,“momo”就和曾经流行过的“用户已注销”“江湖骗子”等id一样,只是一个通用的“马甲”罢了。

“momo”现象观察:

可爱、好玩、热度高


在小红书输入“momo”,相关的笔记超过了395万条,带“momo”的话题有1.3亿次浏览,叫“momo”的用户更是翻了好几页都翻不到头。随机点开几个“momo”的账号,有的是分享制作思维导图的学习博主,有的是分享化妆好物的美妆博主,有的则是分享美食、美景的生活博主,每位博主的主页都很有个性,但套上粉色头像加“momo”的名字,一旦给其他人留言或是点赞,便也一时难分彼此。

互联网上各种momo头像

豆瓣平台则有个成员超过7500人的“momo”小组,这个闲聊小组有组规、有玩法,进组就说明了“本组作为伪匿名组,尽可能在不被制约的情况下维护每一位组员的言论自由”。

豆瓣momo小组

组内的闲聊帖有吃瓜总结,有毕业论文求助,有分享收集的“momo”头像,甚至有“momo”提问“大家出于什么原因加入‘momo’大军”。得到的回复是“好可爱”“好玩”,也有“momo”表示:“不仅可爱,也方便隐藏。”


“momo”谈取名原因

“我是社恐,没在社交平台上发过评论和帖子,自从加入‘momo’,看到感兴趣的帖子我都会评论。”有网友为此收获快乐,变得大胆,也更有安全感。

“一mo做事亿mo当”

“momo”成了法外狂徒?


有人热情加入“momo大军”,也有人无奈退出。有“momo”是被@烦了,“有些人喜欢在评论区@,因为名字和头像都一模一样,对方就是随机选,我有一天被陌生网友莫名@了十多次,真的讨厌。”网友小十七说,当时她看到“momo大军”时觉得有趣,而且被粉色小恐龙戳中萌点,没想到加入后遇到了一串麻烦,“有些momo发表激愤的评论引战,我也被‘误伤’过两次,莫名其妙收到语气激烈的回复,点进去一看是回复错了,我真是太冤了。”如今她的账号已不再叫“momo”,但保留了小恐龙头像。

常逛B站、豆瓣、小红书的小蒋点开一个有关“momo”的笔记,看到他们的口号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momo”是法外狂徒。有些人觉得加入“momo大军”后就能“激情”发言,因为他们另一个口号是:一mo做事亿mo当。

“他们都用统一的头像和名字,变相成为匿名评论,评论时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但也可能让他们更大胆地发言,发表一些激愤评论,如果有人持有不同意见,可能会被一群‘momo’围攻,还很难辨认到底是哪位在口出狂言。这岂不是更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吗?”这名95后对这种形式摇了摇头。

创越来越多

年轻人乐于寻找

群体身份中的个性化表达


当“momo”成为一个群体时,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该如何讲话、以什么形象示人,可谓是“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大军壮大,一些二创也逐渐融入其中。从一开始统一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到如今衍生出五花八门的形象,有拿着“上岸”的考研mo、耳机mo、皇冠mo、奶茶mo,还有不少联名的财神mo、懒羊羊mo等,这届年轻人似乎以此为创作平台,配色的更换、配饰的增加,逐渐求同存异,彰显出个性化的一面。名字上也可以玩创意,nono、wowo等都犹如“momo”的“变身”。

各式各样的momo



隐藏自己≠为所欲为



“相同的名字,一样的头像,momo的出现满足了一些缺乏安全感的群体,他们想发声音,但又有顾虑。”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表示,除了一些因从众心理驱使加入的人群外,一般情况下,加入momo大军的人希望自己既能在茫茫人海中不被发现,又能实现言语自由,并且能在网络世界中快速找到结伴同行之人。“成为momo后,个体容易找到群体归属感。每个人不需要知道其他momo是谁,只需相互间有一个共同点,由此便有了情感联结。当然也有另一群momo,他们想掀起波澜,但又不想承担后果,那么momo的身份刚好满足需求。”


蔡海超觉得,对这届年轻人来说,momo就像盔甲,一旦穿上后能够隐藏自己的面容,但却隐藏不了自己的内心需求,“一方面这种形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助力他们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更需要一些引导。”


在她看来,对头像的二创、对名字的改写,已经体现了在共同盔甲下开始个性化发展,这是逐渐外化不同自我的开始。蔡海超希望青年成为momo后必须保有底线,曾经因为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攻击而加入momo大军,如今也不要成为群起而攻之的一员,“不能因momo的盔甲而为所欲为,这样的行为应该不符合加入momo大军的初衷,也和粉嫩可爱的momo不相配。”



自由表达≠不负责任



上海市团校副教授、青年人才教育研究二级学科负责人金燕娜分析,从媒介形式来看,这是树洞新的演化类型。因为身份隐匿,不用担心暴露,momo们将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承受秘密、私事的“树洞”,可以尽情倾诉不方便告诉身边人的事情,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从青年心理来看,这一现象体现了一种群体认同和隐身欲望。momo们形成了一种虚拟身份,这种身份可以保护他们的真实身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隐私,同时也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人多势众和隐身身份使得他们变得自由和大胆,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从网络情绪来看,金燕娜觉得这一现象可理解为一种网民情绪的膨胀表达。“通过统一的头像和网名形成一个群体,为这种情绪表达提供了特殊方式,让个人情绪得到了一种集体的呈现和释放。”


不过金燕娜也指出,momo大军的匿名社交问题需引起重视和警惕,匿名社交也容易走向反方向,引发一些负面问题,“比如情感倾诉反而变为表达欲减退甚至消失,又或者自由表达变成网民不用负责任地发表言论,让网络充满虚假信息、欺骗行为,因为反网暴才形成的momo群体反而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根源等。”因此,她建议在保障momo自由表达的同时,也需探讨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引领他们合理表达、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青年网民也需注意,在自由发表言论和维护网络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网络空间成为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环境。”






编辑 | 青年君来源丨广州青年(ID:gz_gqt)转载自青年报(已获授权)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近期热文回顾


1、斩获大奖!广州这位“后生女”实力出圈!2、毕业后,我们的“关系”怎么办?3、多地正在爆发?有人10分钟损失430万

点亮,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