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是谁?年轻人的社交新默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报 Author 青年报
同样的粉色小恐龙头像
统一的“momo”网名
打开一些社交平台
你是否被“momo大军”“偷袭”了?
“momo”是谁?
“momo”现象观察:
可爱、好玩、热度高
“一mo做事亿mo当”
“momo”成了法外狂徒?
二创越来越多
年轻人乐于寻找
群体身份中的个性化表达
隐藏自己≠为所欲为
“相同的名字,一样的头像,momo的出现满足了一些缺乏安全感的群体,他们想发声音,但又有顾虑。”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表示,除了一些因从众心理驱使加入的人群外,一般情况下,加入momo大军的人希望自己既能在茫茫人海中不被发现,又能实现言语自由,并且能在网络世界中快速找到结伴同行之人。“成为momo后,个体容易找到群体归属感。每个人不需要知道其他momo是谁,只需相互间有一个共同点,由此便有了情感联结。当然也有另一群momo,他们想掀起波澜,但又不想承担后果,那么momo的身份刚好满足需求。”
蔡海超觉得,对这届年轻人来说,momo就像盔甲,一旦穿上后能够隐藏自己的面容,但却隐藏不了自己的内心需求,“一方面这种形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助力他们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更需要一些引导。”
在她看来,对头像的二创、对名字的改写,已经体现了在共同盔甲下开始个性化发展,这是逐渐外化不同自我的开始。蔡海超希望青年成为momo后必须保有底线,曾经因为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攻击而加入momo大军,如今也不要成为群起而攻之的一员,“不能因momo的盔甲而为所欲为,这样的行为应该不符合加入momo大军的初衷,也和粉嫩可爱的momo不相配。”
自由表达≠不负责任
上海市团校副教授、青年人才教育研究二级学科负责人金燕娜分析,从媒介形式来看,这是树洞新的演化类型。因为身份隐匿,不用担心暴露,momo们将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承受秘密、私事的“树洞”,可以尽情倾诉不方便告诉身边人的事情,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从青年心理来看,这一现象体现了一种群体认同和隐身欲望。momo们形成了一种虚拟身份,这种身份可以保护他们的真实身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隐私,同时也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人多势众和隐身身份使得他们变得自由和大胆,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从网络情绪来看,金燕娜觉得这一现象可理解为一种网民情绪的膨胀表达。“通过统一的头像和网名形成一个群体,为这种情绪表达提供了特殊方式,让个人情绪得到了一种集体的呈现和释放。”
不过金燕娜也指出,momo大军的匿名社交问题需引起重视和警惕,匿名社交也容易走向反方向,引发一些负面问题,“比如情感倾诉反而变为表达欲减退甚至消失,又或者自由表达变成网民不用负责任地发表言论,让网络充满虚假信息、欺骗行为,因为反网暴才形成的momo群体反而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根源等。”因此,她建议在保障momo自由表达的同时,也需探讨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引领他们合理表达、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青年网民也需注意,在自由发表言论和维护网络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网络空间成为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环境。”
编辑 | 青年君来源丨广州青年(ID:gz_gqt)转载自青年报(已获授权)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近期热文回顾
1、斩获大奖!广州这位“后生女”实力出圈!2、毕业后,我们的“关系”怎么办?3、多地正在爆发?有人10分钟损失430万
近期热文回顾
1、斩获大奖!广州这位“后生女”实力出圈!2、毕业后,我们的“关系”怎么办?3、多地正在爆发?有人10分钟损失430万
点亮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