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95后”,在港科大(广州)当“博导”!

青年君 广州青年
2024-09-01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园里

几名学生正簇拥着一名戴着眼镜

笑容可掬的青年

热烈地讨论着研究话题



这个看上去与学生们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就是共青团广东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共青团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兼职副书记王泽宇。
“95后”的他,还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在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人工智能学域任职助理教授。他立志通过大湾区平台,将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现。



    让科技与艺术

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我希望能通过开展融合学科的前沿研究,进一步探索科技赋能艺术、艺术启发科技的可能性。”——王泽宇


在北大学习期间,王泽宇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数字龙门石窟”的项目:通过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并提出数字修复框架加强展览内容,让文物以更“鲜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有些文物、遗迹因为保护的关系,无法被大众一窥全貌,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而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展览、修复,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王泽宇首次接触到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为此奋斗的种子。


2016年,带着对“科技赋能艺术创作”的畅想和浓厚兴趣,从北大本科毕业的王泽宇前往耶鲁大学继续深造。在耶鲁大学,王泽宇选择了计算机图形学作为研究方向。


六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攻读完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王泽宇收到了美国多所高校递来的“橄榄枝”,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学成归国”的信念,毅然回国来到了广州担任教职,在港科大(广州)这所新兴院校扎下根来。



谈及对港科大(广州)的选择,王泽宇表示,自己是被港科大(广州)独特的办学体系吸引而来——有别于传统高校“学院”“学系”的架构,港科大(广州)采用“枢纽”“学域”的新型学术架构跨越学科边界。“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正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群策群力,因此我觉得这里很适合我做研究。”



目前,王泽宇主持着港科大(广州)创意智能协同实验室的工作,团队里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中文、艺术、建筑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数字文化遗产等。他们致力于开发数字智能赋能内容创作的算法系统,用科技辅助艺术家与创作者更直观便捷地进行创作。



科研从来无法一帆风顺,在探索科技与艺术如何融合的道路上,王泽宇就遇上了困难——如何协调科技与艺术工作者的理念、如何收集数据供算法学习,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了理解不同领域专家的思维和术语,王泽宇主动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在建筑、艺术、考古等领域研究者的帮助下收集到高质量的素材数据供算法学习。


王泽宇的书单


立足广州,王泽宇一直促进着数字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在这里落地:“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建筑更是有着很高的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王泽宇提到,目前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就有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整理广府骑楼建筑,他希望能通过数字技术帮助保护广州传统文化。



   探索“人智协同”

促进技术与艺术互补




“AI的优势在于其学习的速度更快,可以为使用者缩短检索、总结规律所需的时间,但目前它更多起到的还是工具的作用,尚无法在原创性、发散思维上替代人类。”——王泽宇


近期,多款AI软件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在对AI技术新发展的狂欢之下,也有一些声音表达了对AI技术“过度同质化内容”的担忧——人们担心AI技术将消磨人类的创造力,更甚者,创造性的工作将被AI替代。对此,王泽宇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科学技术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的,AI就是现阶段科技集中发展的体现。”王泽宇举了“摄影技术发明后,绘画艺术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衍生出多种新流派”的例子进行说明,他表示新技术的出现或许会对传统技艺造成冲击,但也同样会在使用者的不断探索中催生出更符合时代的艺术形式。


王泽宇与学生在“元宇宙建模中央实验室”讨论和交流


   立志培养青年科研人才




“这一年的感受就是‘充实并快乐’!”——王泽宇”


来到港科大(广州)一年来,从博士生摇身一变成为助理教授,王泽宇的研究重担不减反增,他常与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忙到深夜。


尽管前方充满了挑战,但王泽宇仍旧干劲满满:“我非常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探讨,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之间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王泽宇表示,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越来越受重视,他希望科研青年能多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争当“复合型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王泽宇感受到,青年学者在科研项目中的体验正在变得越来越友好:
“国家给予青年科研人员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也更加鼓励年轻人在科研项目里‘挑大梁’、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而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与国家的发展趋势融合,并能为国家在科技领域培养更多青年人才。”




编辑 | 青年君原创丨广州青年(ID:gz_gqt)鸣谢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记者丨陈天旭拍摄 | 梁汉深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00后”医学生:立志守护人民健康


95后城市“摆渡人”,守护你回家的路!


他,一步一个脚印,以技能成就未来!




点个,点亮,让更多人知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