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扶贫案例】实事办到村民心坎里

2016-08-05 昆仑网



  托里县托里镇铁斯巴汗村共128户488人,由汉、哈、维、回、塔塔尔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全村耕地面积1.5万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7562元,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和基层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塔城地委政法委、地区团委“访惠聚”工作队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使命,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抓好民生建设各项实事,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争取民心、凝聚民心。


  理清思路拔“穷根”



家门口的精准扶贫就业招聘会,真正把“输血”变“造血”


  工作队住村以来,采取入户了解、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基本情况、多角度分析致贫原因、多渠道开拓增收渠道,制定了一套精准可行的脱贫方案,为2016年年底前实现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铁斯巴汗村人少地多,土地缺水干旱,土质差,保水率低,年收成低。该村为2015年牧民定居整村推进村,牧民定居后虽致富想法多,但无生产资料、无资本投入,虽距城镇较近,但镇小岗位有限,加之不愿走出家门,仍缺乏就业机会。部分村民进取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落后,只等国家政策,村上推一步就迈一步,不推就不动。


  致贫原因找到了,但如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了工作队和村“两委”每天必须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最终提出了“修渠保收、项目创收、转移增收、‘办学’治穷”的脱贫思路。


  拓宽增收新途径


  “修水渠保收成,发牛羊增创收,招聘会促就业,工作队办实事,带村民奔小康,村民夸加克斯!”这是村民们为住村工作队编的顺口溜。



启动防渗渠修复工程,促民增收保民生


  春耕在即,铁斯巴汗村农田防渗渠因年久失修,淤泥阻塞渠道和桥涵,部分已被完全冲毁,正值农田灌溉时节,村民只好挖了堵、堵了挖,对道路、桥涵和周围农田都造成严重损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实地查看,与镇党委、县水利局等部门协调,组织村民、村干部、工作队成员干群合力修复水渠,解决村民生产问题。


  “现在水渠修好了,解决了我们的心头大事,苜蓿可以大口喝水了”看着已经修好的水渠,村民杰特克高兴地说。



为村民分发新疆褐牛 造血式”助力精准扶贫


  为切实解决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工作队积极协调县民宗委争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加上前期的兴边富民项目,共为村民购置牛170余头、羊180余只,一方面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另一方面按照农牧民养殖合作社+基地+村集体的共建共享的创业增收模式,将25头集体牛入股农牧民养殖合作社,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就业难是制约村民致富的头等问题,工作队结合实际,开办了村民就业创业培训班,培训村民50余人;联系托里县文广局、联通公司等16家用工单位为村民提供选择性就业岗位60余个,安置14人用工就业,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增收脱贫。


  扶贫扶智最重要



“恒爱行动”助“惠民小屋”真帮实扶聚民心


  进入开学季,铁斯巴汗村的孩子们下午放学后的作业怎么办?怎么辅导?成了父母最烦恼的事。 


  工作队通过走访入户了解到,村民们大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并且都是学的哈语,无法辅导子女的文化课,于是在镇领导、村“两委”的支持下,开设“六点半课堂”。


  还记得开课的第一天,个别学生回答“1+1=3”,加减乘除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工作组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六点半课堂”坚持下去,“以小手牵大手”,从教育一个孩子做起,带动一个家庭,聚力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狠抓教育彻底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局面。


  3月20日晚,一位牧民端着奶疙瘩、馓子和鲜奶敲开了工作队的门问道:“杨老师和徐老师在吗?他们给我的孩子上课,孩子们最近进步很大,老师表扬了他们,我是来感谢他的。”夜色已经很深,但是这位牧民的眼神是那么透亮,温暖着我们的心。还有一次,学生们拿着自己画的画和做的礼物送给工作队的成员们,画上赫然写着“杨老师我爱你”、“徐老师我爱你”,真的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这些孩子多可爱,多知道感恩啊!此情此景,让工作队每个成员感动不已。


  工作队还为因病致贫的胡阿提家募集爱心捐款5000余元,并为其解决房屋征迁、安居富民房、子女学费问题;开设“惠民小屋”,免费向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为行动不便的村民郑万凯老人送轮椅,在重大节日及时对 “四老”人员、贫困群众进行走访慰问,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正是这一个个微行动,一件件暖心事拉近了工作队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凝聚了民心。



开办“六点半课堂”智力帮扶

微信ID:xjdjwan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