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专访︱沈博伦:我看着我“演戏”,我用我的生活去提问题

采写︱张涵予

来自︱【慢慢说】对话工作坊

(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转载请与本账号联络)


“未婚生子,父亲节为上不了户口的孩子筹集罚款”,这大概是我近期在朋友圈看到的记忆最深的帖子。引发话题的人叫沈博伦,1989年生。6月21日,25岁的沈博伦和他的前女友吴霞的孩子出生,他们并未结婚,在孩子出生前两人已经分手。但他们仍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等到了孩子出生后要去给孩子上户口时,被告知未婚生子上户口需要交纳4万元的社会抚养费。沈博伦和做青少年教育创业项目的吴霞决定发起众筹。一时间,主要面对镜头的沈博伦成了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

然而这并非他生命中一件太与众不同的事。大学毕业后,沈博伦去了一家很大的活动营销公司。上班。一年后,“因为感受不到生命的激情和价值”,他辞了职,发起了一个名为“+box”的项目:自费走访中国10个城市,每个城市采访100个年轻人:如果给你一个机会问全世界青年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他扛着摄像机录了一路,把每个人的回答都录了下来。沈博伦说,刚开始他挺失望,因为不管是哪个城市,一线或是二线,似乎年轻人很少能提出有力量和深度的问题,但继续下去,他发现他有了变化,他变得更能理解很多事情,切身感受不同的选择,也越来越意识到人与人的平等性。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以前觉得有些人有些事不可理喻,都只是因为不同的局限性导致的。

我见到沈博伦的时候,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清瘦,带一副眼镜,看上去像个没毕业的大学生。我很难想象他已经有了孩子,也想不出他抱着孩子会是什么样。他说话很直接,不讨好人,也不会表现客气,但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这样更好。

如果说热爱思考的人都不自觉要建立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沈博伦的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恐怕就是个体独立意识。这甚至成为他的标签。他追求自由,提倡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当下认为正确的事,他说为此什么也阻挠不了他。所以,他坚决不为了帮孩子上户口而妥协去办假结婚。这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最简单也最合理的方法,但在他这里行不通。“我不想为了方便而放弃原则,婚姻不应该与生育权捆绑在一起,”他觉得自己应该发声,让更多人知道。


众筹发出后16小时内,312人响应了这个“奇怪的”项目。支持者带着好奇、鼓励,以及虽不同意这个做法但极其赞赏这股勇气的心。也有各种谩骂和质疑。有人说他们把私人事情公共化,沈博伦不这么认为,他说这是一件众人都可以来讨论的事,其实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也有人说他们这样做只是自己的私欲,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沈博伦觉得对孩子保持坦诚才是真正的爱,维持一种形式上的关系,那样的家不是真正的家。他拿着摄像机记录了孩子出生的过程,以及他们一路给孩子上户口遇到的各种情景,有人骂他冷血,他不以为然,他关心这件事引发大家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

沈博伦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实验,他喜欢思考问题,也喜欢问问题。透过+box项目他问了中国的年轻人上千个问题,而今,他以自己的生活,向自己,也向众人,向看不见摸不着的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提了一个问题。尽管,这个提问的动静很大:他和吴霞的父母至今不理解他们,亲子关系中很多疙瘩,但沈博伦说,父母并不会因为儿女的妥协就更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那为什么要妥协?他说他只做他认为正确的事。他也坦言,即便发起众筹,也并非一件更有高度的事,那可能同样是一种局限。

但,谁又真的能彻底摆脱所有局限呢?或许每个人都像沈博伦一样,既是观察者,又是当事人。而他,只是更有意识地去记录和思考所经历的生活,更勇敢地发出内心的声音。比起安全地活着,他宁可站在不平衡的横杆上,一步一步摸索着走。

问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实验

问:在众筹社会抚养费这件事上,你和吴霞(孩子妈妈)有没有过什么分歧?

沈:没有,我们俩都觉得,首先这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制度,第二个就是落后的意识。在这里我俩没有分歧。

问:那你们怎么讨论孩子生下来以后的抚养问题?

沈:就一起抚养就行了,我觉得抚养孩子没什么,陪她就好了,她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对我来说钱不是核心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教育。

问:你现在做+box项目有收入吗?

答:没有。我有时接一些私活,帮别人拍一些东西什么的,但那个也比较少,因为我的事情也很多,也忙不过来。

问:那吴霞呢,她的工作呢?

沈:她是创业的,做教育创业的。青少年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问:从女性的角度,我很好奇,你们的关系会不会反而因为众筹事件而更紧密了,你们反而更愿意往下走了?

沈:很难说。我们现在像朋友一样,像志同道合的伙伴。

问:那如果她对这个关系还有期待呢?
沈:分手本来就是两个人的决定,无论有没有期待,它都是决定完了的事情。那除非我再做一个决定在一起,但目前这个阶段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问:你们双方父母的意见是什么呢?关于分手、生孩子、众筹。

沈:他们很难理解,这个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问:他们有激烈反对吗?

沈:我不知道,也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机会。我们不生活在一起,也不需要每天打电话沟通这个事情,他们要是当着我的面反对,也没什么,反正我已经做了,跟他们也没有太多本质的关系。毕竟是我的孩子,我的生活,不是他的生活。吴霞的父母也是,虽然有情绪,得必须选择尊重。

问:你很少跟你父母沟通吗?

沈: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没什么好沟通的,这是我做的。吴霞母亲曾经说过:她作为父母有知情权,但没有投票权。

问:我觉得你有一点很有意思,好像别人的情绪不太会影响到你。

答:越来越少,但肯定会有。情绪上受影响的时间我在学习控制,行为上尽量不会受干扰。

问:你做了父亲以后,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吗?或者是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

沈:很高兴的,同时还有一些焦虑和压力。因为孩子出生后一定会伴随着很多东西,你得投入精力和时间,那我是否可以满足她呢?或者她是否会影响到我作为一个个体想要做的很多事情,当然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她可以和你一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问:所以你也不担心对这个小孩有一点点的负面影响?

沈:一定要说有负面影响,那么就一定有正面影响,我觉得事情是相互的,负面的越大,正面的也越大,只不过看你会不会去利用和挖掘。有些人诟病说你把孩子推向风口浪尖,但我不觉得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事情,其实是为了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孩子能有更包容的环境。

问:你面对小孩子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沈:我跟她在一起我还是很认真的,一旦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纯的父亲角色,别的角色都没有。出生之前也有过预测自己抱着她的时候边抱边玩电脑什么的,但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情况,抱着她就是抱着她,也不会去考虑别的东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思想比较单一,换个尿布啥的,挺好玩的。我经常会只是看她睡觉逗她一两个小时。

“独立性是人最重要的一个品质”



问:你常常提到个体意识,社会讨论,你是更关心这个事情的社会层面的意义吗?

沈:我更关心的是作为一个人本身。对我来说社会或者群体都不存在,我更关注的是一个人的个体性,就是我为什么成为我,他之所以成为他,这是为什么,或者说我们两个的关系是怎么形成的。社会只是所有个体成长的一部分,政策也不过是一个很小的点。


问:你为什么那么强调独立?

沈:我觉得独立性是人最重要的一个品质。

问:会不会有很多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比较叛逆的人?

沈:有可能,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看到别的事情,他们只能认为是叛逆。依然是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很多事情。

问:你也会希望传递给你的孩子独立思考、自由生活这样一种精神?

沈:对,我觉得什么都不重要,比如说身份啊,地位啊,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你想要什么,你之所以为你,你想成为什么,你的价值是什么,这个价值首先是必须要满足你自己的期望的,其次才是社会,才是他人。我觉得这个东西在中国基本上是没有的,在国外其实也要谈论到底有没有,因为国外整个环境体系也是很单一的。

问:整件事情因为孩子也不是你期待来的,是突然发生的,然后你做了一个这样的决定,你觉得你的选择和做法对她的成长也会是一个激励或者是滋养?

沈:孩子是在意料之内的,只是没有那么刻意。似乎也没有激励什么的,但是我确实从中发现了很多可以创作的素材。我一直都很有意识地记录整个事情。很多年以后,当少数人的婚恋价值观可以呈现出来后,现在(我们)做的事情都会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只不过在现在这个社会阶段,很多人还是不能理解。会说,你怎么还可以这么冷血地做记录。当然,冷不冷血,大家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舆论反应,所有人的态度,攻击,嘲讽,或者是支持,所有的都基本在意料之中,所以我也没有过长时间的情绪激动。就像我做+box一样,它只是记录的一部分,我只是利用我公民的角色做了众筹这个举动,当我作为一个记录者来看我作为公民的角色时,感觉像是看见自己在演一场戏似的。但我作为一个公民的话,我是在这个戏里面。

问:从记录的角度去讲,这件事像一个素材一样,因为你本来在记录其他年轻人的人生提问,而现在你自己进入了一个“问题”,想起来好像还挺有意思。

沈:对,之前我采访了一千个人,听他们的问题,现在我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提出了一个问题。包括吴霞做教育也是一样的,她也想引导一个社会责任感,只是所有的事情串到了一块。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们觉得你是炒作,想红,想骗钱怎样的,其实不是。这些都是跟你的工作和价值体系捆绑在一起的。

问:你有没有质疑过你这样做就真的那么好?

沈:当然质疑过,我们做众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要推动那个意识……

问:并不只是为了钱?

沈:钱只是附带的一个结果,推动意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两个对政治并不感兴趣,我也没有政治抱负。很多人说,你是不是要推动政策?我觉得意识要高于政策,人只有在意识存在了之后,才有可能推动政治。50%的人认可了,那么政策一定会改变的。但是后来第一波(众筹)的时候有很多人支持,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但是更多的舆论还是搞不清楚是什么事情,可能他们也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搜索整个事件的原委,就在微博上乱骂,我觉得这部分是无效的。当这个无效的讨论出现后,我就在反思这个是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想要意识先行的时候,大部分人却没有去了解就去随机讨论,这就产生无效讨论,那我就在想说强调意识先行是不是错的。但是,我依旧认为意识能够改变15%的人。15%的先行者,后面的60%是跟随者。

问:不过也是因为你们的事情,我才知道作为单亲妈妈要收社会抚养费。

沈:对,这个部分就有意义。对所有未婚女性来说精子库不能用,冷冻卵子也不行,你必须要结婚你才有资格去冷冻卵子。这个很奇怪。

问:你们说要选择原则而不是方法,不为了给孩子上户口而假结婚,这个对我震动挺大。

沈:因为假结婚的太多了,计生办也跟我们说,你们就去假结婚,上午结婚,下午离婚不就好了吗,对他们来说工作也轻松,对他们来说什么也不用管,而且我们交钱也少,九块钱,何必掀起这么大波澜,费这么大事。

“对我来说,不存在关系的平衡”

问:说回父母的反应,我想我们多数人都会经历因为一些事情跟父母发生争执,那父母不同意还是会给小孩造成困扰,会很想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沈:明白,我觉得想解决的原因就是大家想平衡嘛,想要关系比较舒服。但对于我来说,不存在这个平衡。就是说斗争可以,争执、吵架都没有问题,但最后我会按照我的方法做,我有我的选择权。


问:但是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不会影响你的感觉吗,不会因此觉得痛苦吗?

沈:我还好,因为如果我选了他们的决定,他们也不会因为我的难过而难过啊。他们会很高兴,他们会觉得你听我的,终于结婚了。中国几千年的家本位文化,让每个父母认为子女选择了自己的经验得出的决定令自己很高兴,很有面子。但现在个体化进程是非常明显的。我采访了那么多年轻人,80后比较一般,90后、00后他们的个体化意识是非常强大的,他们更加知道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家要我做什么。但我依然认为90后、00后更多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就是虽然知道我要做什么,但是依然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不会做的太过。像我这样极端情况也不多其实,但是这种趋势是一定的。

问:在你的经验里,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吗?

沈:那肯定不是,在我的经验里,所有的平衡,双方都会退后50%,加一块也都是妥协100%,其实大家都不舒服。但是我觉得应该妥协于个体,个体是更重要的。我最近一直在看一个前几年的美剧,叫Parenthood,一共六季,看看国外的家庭观人生观世界观。其实类似,很多父母并没有那么开明,对子女进行过度保护。里面有段剧情,一个女儿告诉妈妈:“我一直在满足你的很多需求,考大学、工作、实习,但从今天开始,我不听你的了,我做的决定你必须接受和尊重。”很多时候,父母也需要变化,接受子女是独立的个体这一事实。

问:你的个体性思想是因为你读的书,还是你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教育,还是?

沈: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也很难说。

问:你觉得是人更重要,还是你的“个体性”观念更重要?

沈:人指的是?

问:就是指的真真正正存在的人,活着的人,你身边和你有关系的人,他们有缺点也好,弱点也好。因为人是生活在关系里面的,我们总是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沈:对,这是很多人这么认为的,这也是我在探讨,或者是说我想了解的一个,我现在的观点,虽然体系看起来很成熟,但我也依然在学习,也不是牢不可破的。我小时侯读很多乱七八糟的书,比如说王朔,王小波,韩寒,他们全是不服,他们全是个体性张扬的。包括我从很小就听黑人音乐,听了十几年,他们都是底层阶级意识的斗争,为自我的抗争,这种个体意识是非常强的,为自己,为自己的民族,我觉得这个对自己是有很大影响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者说意愿也不是那么强烈,最后就妥协了。我觉得最怕就是你意愿不够强烈。没有什么可以阻挠到我的。

问:所以妥协这两个字,在你的字典里很少出现?

沈:肯定是有,但是很少,尤其是独立生活后更少。

问:你和吴霞在一起的“条件”是什么?

答:就是喜欢,志同道合、可以交流,都有。生活总是在变化,我们也会有冲突,相互不理解什么的,所以选择分开。

问:但也许跟谁在一起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答:也许吧,但也许会有人不同,谁知道呢。

问:所以继续保持实验?你的生命是一场实验吗?

答: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实验。我会尽量无意识地去做很多事情,不是为了记录而去做一些事情,我希望记录是客观的,但这个很难调和。很难很纯粹地把几个身份完全割裂开。

成为别人不是我的目标

问:当你的作品在艺术展被展出的时候,你激动吗?

答:头两次会,后来就习惯了。我后来觉得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无论大的小的有名的没名的。我看问题是这样,我会瞬间看到它的一个极端结果,比如很好,变成一个名人,就像艾未未那样,或者混得很不好,我觉得都就那样。我可能会对名人的生活好奇,但我觉得能成为就成为,不能成为那说明我命里没有,我不会刻意想成为什么。我想一个人干好想干好的所有事情,你想要的那些都会慢慢来的。

问:成为“某些人”不是你的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

答:实现我想做的事情。能实现想法就很满足了。现在我有很多想法,跟+box有关的,跟关系、生命有关的,有很多新的想法。比如现在我遇到了款项筹不满的问题,那接下来可能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户口没法上,以及我跟她的关系没有办法界定,我是说从法律层面上。因为我不是他的父亲,那带她出国、抚养,都会产生麻烦。那我就在想,我怎么样界定我和她的关系,难道只能用法律手段吗?因为从生理角度讲我就是她的父亲,可是我无法证明。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无法证明我的父亲是我的父亲,除非验DNA,我怎么证明我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呢?艾未未曾经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骗局里面,父母告诉我是85年1月1号出生的,我就是85年1月1号出生的。所以这个命题很有意思,你作为个体的存在怎样界定关系的存在,因为法律的界定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再往下如何证明我是我。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项目。

问:你理想的生活形态是怎样的?

答:过很简单的生活,我不需要豪车豪宅,我希望是一套很小的公寓,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装修,困了就睡,睡醒了想干嘛就干嘛,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个外界甚至包括“时间”,我希望可以没有时间的概念。因为时间概念也是你做很多事情的重要因素。总之做事但不以外界因素为做事情的标准。



不知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如果您希望支持沈博伦的选择,

您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众筹支持;

如果您不支持他的决定,

您可以在后台留言表达您的观点。


若您愿意加入筹款,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感谢!


●● END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对本文打赏!


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共享生命之美|滋养内心的力量
保持独立精神|对自由一探究竟让我们携手 走得更远

微信公众号: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出品:慢慢来工作室

投稿邮箱:c_life0423@126.com


众筹请来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