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你的人生里,只有一件事绝对重要

埃克哈特·托利 Now 归心之旅 2020-09-14


回归一颗心

每时每刻 都是新鲜的


编者言:

人的一生,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呢?成功?健康?教育?富裕?埃克哈特·托利说,这些事的确很重要,但有一件事更重要。找到自己的本质,当你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永恒的平和感便油然而生,充满生机。这种充满生机的平和,也称之为喜悦。


1

重要


在你的人生里,有很多重要的事,

但只有一件事绝对重要


在世俗的眼中,成功与否很重要,健康与否很重要,教育程度很重要,富裕与否也很重要,它们会影响你的整个人生。

 

这些事情的确都很重要,然而相对而言,它们不是绝对的重要。有一件事比它们重要得多,那就是找到你的本质。这件事超越了你短暂的个体,超越了个人化的自我感。

 

改变生活环境,并不能帮你找到平和;

而在最深的层面认清你是谁,却可以。

 

如果在来世,你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即使轮回转世也无法帮到你。

 

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我”或者“我们”的个人感觉,这掩盖了你的本质。如果你无法认清自己的内在本质,终其一生,你都在制造痛苦,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有时很多常用的表达,甚至语言结构本身都揭示一个真相: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你说“他失去了生命”或者“我的生命”,听起来好像生命是一件你能拥有或丢失的东西一样。

 

事实是你并不拥有生命,你就是生命本身,是万物合一的生命,是遍及整个宇宙的合一的意识。这个意识以一颗石头、一片草叶、一只动物、一个人,一颗星星或一个银河系的短暂形式来体验它自己。

 

你能在内在感受到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一切吗?你能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一切吗?

 

你需要时间来完成生命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学习一项技能、建造一座房子、成为一个专家,或泡一杯茶。然而,对于生命中最根本的事,时间是不起作用的。

 

这件事就是自我觉醒,需要你超越自我,超越你的姓名和肉体,超越你的过往和故事,去认清自己到底是谁。

2

自己


你无法在过去或未来找到自己,

唯一能找到你自己的时刻就是当下


当你看着一棵树,你了解了这棵树;当你有一个想法或感受,你认识了这个想法和感受;当你有一个喜悦或痛苦的经历,你体验了这种经历。这些只是看起来正确无误、平淡无奇的陈述。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的结构包含了一个微妙却又基本的错觉,当你使用语言时,这个错觉无法避免。思想和语言创造了一个明显的二元论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个体。

 

事实是,认识那棵树、那个想法、那个感觉或经验的人,并不是你。这些事物和感受来源,是你的意识或觉知。当你经营自己的人生,你能看清自己就是意识本身吗?你生命的全部内容在这个意识里,一一呈现。

 

你说:“我想了解自己。”你就是主体,你就是认知,是万物得以被了解的意识。意识无法了解意识,意识包含了所有需要被了解的东西,是一切认知的起源。这个“我”,这个主体,无法再把自己变成认知或意识的客体。

 

所以,你无法变成自己认知的一个客体。当你在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客体时,虚假的小我身份便产生了。“这就是我”,你说。于是你就开始和自己建立一种关系,告诉自己和他人你的故事。

 

当你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永恒的平和感便油然而生,充满生机。

你可以称之为喜悦,因为充满生机的平和正是喜悦的特点。

 

这是认识到你就是生命本质的喜悦,你就是在生命拥有形式之前的本质;

这是存在的喜悦,你可以以真实的自己存在。

 

就像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一样,意识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可以被“固化”成物质,“液化”成大脑和思想,或“气化”成无形又纯粹的意识。纯粹的意识呈现之前是生命,这个生命通过你的双眼观看这个世界,因为你就是意识。认识到这点,你就能在万物之中发现自己。

 

这是一个完全清醒的觉知状态。你不再是一个承载着沉重过去的实体,不再是诠释一切经历的概念屏幕。停止以诠释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方能觉察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语言所能表达的无外乎是:有一个警觉的宁静领域,知觉在此产生。经由你,无形的意识觉察到了它自己。

 

很多人的生命被渴望和恐惧所驱使。渴望是需要给自己增加更多的东西使自己更加完整;恐惧是害怕因为失去什么东西而变得弱小和逊色。这两者掩盖了一个事实:存在无法被给予或夺走。此刻,完美无缺的存在已属于你。

3

投入


一次只做一件事


无论何时,如果可以,请你“观察一下你的内在,看看自己是否无意识地制造了许多冲突,你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你的思想和情感与那一刻你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冲突。你能感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现实情况相对抗时,是多么的痛苦吗?

 

一旦你认清这点,你也就意识到,现在你可以自由地放弃这徒劳的对抗,放弃这内在的战争状态。

 

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每个时刻你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每天你要说多少遍“我不想在这里”?当你被迫无奈地待在你所处的地方,如堵车路段、工作场所、候机大厅或一个人身边,你会是什么感受?

 

当然,有些地方你的确可以一走了之,甚至这是最合适的选择。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离开并不是一个选项。在上述所有的例子中,“我不想在这里”的感受根本毫无用处,给你和他人徒增不快。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换种说法是:“身之所在,即心之所向。”接受这点真的很难吗?

 

你真的需要在心里给每一个感知、每一个经验贴着标签吗?


你这几乎状况百出、矛盾不断的人生,你真的要和它建立一个应激反应式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关联吗?


或者这只是一个根深蒂固却可以被你打破的思维习惯?

 

要打破这一习惯,你什么都不必做,只需允许这一刻以它真实的面貌呈现。

 

这个习性反映的“不”能够加强小我,而“是”可以削弱它。所以你的形式身份,即小我,无法在臣服中幸存。

 

“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错,但是你做的这些事情质量如何?开车去上班,谈客户,操作电脑,打杂跑腿,你的日常生活就是处理无穷无尽的琐事。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投入了多少?

 

如果你察觉到这些不情愿,你能放下它,并全然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吗?

 

“一次只做一件事。”禅宗大师如此定义禅的本质。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全神贯注于这件事。

 

这是一个臣服的行为,也是一个被赋予力量的行为。


4

接受


全然地接受,

是对自己最大的祝福


全然接受现实情况,会把你带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在那里,你的内在状态和自我感,都不再依靠大脑或“好”或“坏”的评价。

 

当你对“如是本性”俯首称“是”时,当你全然接受了这一刻时,你会感到内在有一种平和的空间感。

 

表面上,你或许依旧会因为阳光灿烂而心花怒放,因为阴雨连绵而愁眉不展,或许依旧会为赢了百万大奖而欢呼雀跃,为倾家荡产而悲痛万分。

 

然而,无论是开心快乐还是难过悲伤,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它们只是你存在的表面上浮过的涟漪。

 

不论外在条件的性质如何变化,你的内在始终平和、泰然。

 

对现实情况说“是”,揭示了你内在的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既不依赖外部条件,也不依赖思想和情感不停波动的内在条件。

 

当你认识到所有经历短暂易逝的本质,认识到这个世界无法给你任何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时,臣服也就变得异常简单。

 

你依旧会和他人相遇,会卷入各种经历,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却没有了小我的欲望和恐惧。

 

换言之,你不再期待某种情形、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件事来满足你,带给你快乐。它们转瞬即逝、并非完美的本质被你全然接受。

 

令人惊奇的是,当你不再对它们抱以不合理的期望时,每种情形、每个人、每个地方和每件事都变得令人满意,而且更加和谐、更加平和。

 

当你全然接受当下,当你不再和现实情况争辩,强迫性的思考会逐渐减少,并被警觉的宁静所取代。你完全清醒,然而大脑却不再以任何方式来标注这一刻。这内在的不抵抗状态,带你进入比人类大脑无限伟大的无条件的意识。

 

这浩瀚的智慧通过你传达它自己,并由内而外支持你。

 

这就是为何当你放下内在的抵抗时,反而时常发现周遭的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幸运之书》,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转载自:公众号“心灵坊图书”

图片源于CCO协议图库


~ end ~



作者介绍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


主要作品:《当下的力量》《修炼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今日练习

了解“我是谁”;

认清人生中重要的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全身心投入;

全然地接受,是对自己最大地祝福。


相关阅读

您或许还想看和这个主题相关的内容



归心良品




Now 归心之旅


万物是心的投影

从心出发

活在此时此地


专访 · 转载合作:晴空

(微信:13051193319)

扫码关注我们



👇 点击「阅读原文」,遇见身心好物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