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社科人|张德胜:十年如一日的“拼命三郎”

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2024-04-27

2020年9月10日,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隆重举行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的发布仪式,武汉体育学院张德胜教授与武汉大学邹薇、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等11名专家学者同获此项殊荣,并从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正中手中接过金灿灿的奖杯,各种媒体直播或报道了这一盛典,一时间,荆楚大地刮起了“最美”风暴。

视频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   剪辑:王星宇)




张德胜教授是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1年作为全校第一位“东湖学者”特聘教授引进来校。2012年3月通过全球招聘,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十年来,他为学校填补了诸多空白,学校也给予其充分肯定。张德胜说,只要努力做到不负学校、不负同事、不负学生这“三不负”,结果肯定不会差。

张德胜教授发表“最美社科人”获奖感言)




不负学校:不当旁观者,勇当主力军




张德胜上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后,确定了“以人为本、实践第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建院思路。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只有教师先有发展,然后学生才能有成长;所谓实践第一,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首先必须拥有“一桶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先于学生;所谓特色突出,就是学科建设既要遵循新闻传播学母学科的本色,又要充分利用武体体育学全国领先的优势,融入学校,强调交叉融合,从教学到科研突显体育传播特色;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擅长体育传播,还要有全面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

(张德胜教授在给学生们上课)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传播学院在张德胜的带领下开始了近十年的狂飙突进之旅:


2012


新闻传播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2013


新闻传播学院获批首批省级试点学院

2014


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点;



获批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获批新闻传播学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2015


获批湖北省首批高校名师工作室;



“互联网+体育”入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培育项目;

2016


代表学校首次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7


新增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新增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点;

2018


荣获第八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9


新闻与传播实践教学团队获批省级实践教学团队;



新闻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

2020


荣膺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称号;



从2011年至2020年,新闻传播学院共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3项,名列全国同类院系前茅。






不负同事:简单可依赖,人人有发展




“在武体新闻学院,我是一个新人,我是来为大家服务的,我很崇尚百度李彦宏所倡导的企业文化——简单,可依赖。”这是张德胜在就职演说时说过的话,至今他记忆犹新。为了实现这句“简单可依赖”,张德胜一直秉持“独行快,众行远”的中国传统哲理。宁可牺牲自己个人的学术增长速度,也要当好这个集体的“领头雁”,促进教师人人发展。上任伊始,他身先士卒挥起了“三板斧”——一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突破口。张德胜曾经在著名纸媒《足球》报担任过两年的职业记者和编辑。来到武汉体院,他创办了4开8版的院报《新传人》。每期邀请不同的老师来担任这张报纸的主编,实行主编轮换制,让老师们充分体验如何做一个报纸主编,跟学生一起探讨采写编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份报纸一共出版了三十多期,如今已成为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志,在移动媒体时代,办报成了一种新闻理想的最好坚守。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微信订阅号,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来进行日常运行维护。

(《新传人》第35期报纸节选)在校内锻炼多了,老师们的经验丰富了,就可以跟主流媒体对接。比如,与媒体开展“双跨工程”,邀请媒体人士来校兼职,派出本院教师到媒体挂职;再比如,跟新华社合作,每逢大型综合性赛事举办,就派遣教师参与新华社负责的大型赛事媒体运行工作。2013年南京亚青会、2014年南宁体操世锦赛、2015年鄂尔多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2019年武汉军运会等大型赛事,均能看见武体师生团队为赛时通讯社做一线报道。实践教学成体系了,实践教学的成果产出就变得顺理成章。张德胜领衔申报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施”荣获2018年第八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张德胜应邀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做学术报告)二是狠抓教学基本功。张德胜有一句口头禅,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几乎人人皆知,那就是“登台即是表演,脱稿为第一要务”。可以说,深入浅出的脱稿演讲是教学艺术的精髓。于是,我们看到,学校举办的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多次获得学科组第一名。

 (张德胜在全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发言)线下脱稿问题解决了,线上脱稿就有基础,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者慕课就不是难题。过去几年,张德胜带领不同的年轻老师分别建设了《体育解说评论》和《现代体育与社会进步》两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去年暑假,张德胜又带领6名青年教师一起制作了慕课《体育与社会》,该课推出仅半年,就被全国15个省50多所高校采用,选课学生高达20万人,结课人数16万,结课率高达80%,该课一举跃居学堂在线慕课平台2000多门课程的第25名。《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先后三次报道该课。不少师生反映,这门课实在太有意思了,收看这门课“有追剧的感觉”。

(张德胜领衔制作的慕课《体育与社会》)三是鼓励科研创新。人文社会科学要观照社会,张德胜一直提倡做活的学问,做经世致用之学。无论是他前期完成的媒体运行服务研究国家一般课题,还是正在主持的体育外交研究国家重点课题,都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关切。另外,他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高端智库专家,先后三次通过新华社内参,给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结果均被采纳。德胜担任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分会场主持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这与张德胜教授的鼓励分不开。他常说,“课题申报的秘诀就是‘热点问题的理性表达’,理性就是理论支撑,人文社科研究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为此,新闻传播学院从2018年开始,创办了“东湖读吧”读书会。张德胜、张钢花、王创业等人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一起读书,每周一书,迄今已经共读探讨了30多部社科名著,新传学院传帮带的学术风气十分浓郁。(张德胜带领青年老师和研究生进行读书分享)




不负学生:成才先成人,个个有成长




张德胜经常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期望孩子能成人成才。在张德胜眼中,学生既是学生,又不是学生。所谓“是学生”,因为他们的身份与使命使然;所谓“不是学生”,是因为学生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老师的合作者。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作为平等的合作者,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一是举办一年一度的新青年论坛。在每年“五四”青年节之前,遴选10名新闻传播学院优秀在校生或毕业生,分别讲述各自成功的故事,让学生告诉老师,让学生教育学生,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他们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比如,荣获2020年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的09届毕业生、央视记者倪晶依将是下届论坛的受邀嘉宾。(向右滑动)二是举办一年两次的体育嘉年华。身在体院,应该喜欢体育、享受体育,张德胜倡导的体育嘉年华以赛为媒,全方位练兵,新闻专业学生练习平面报道,编导专业学生练习视频报道,播音专业练习解说评论,视传专业练习赛事推广。比如,腾讯体育知名篮球解说员刘圳展的职业生涯就是从校内解说起步的。

(新闻传播学院体育嘉年华学生合影)三是从自办体育节目到开通校园直播室。张德胜主张不同专业创办不同的体育节目,比如编导专业创办《挑刺体坛》评论节目,播音专业创办《健康跟我来》体育健身节目,其中2017年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冠军李明子、2018年海峡两岸广播电视新人大赛金奖获得者张琛就是通过上述节目成长起来的。从2019年开始,新闻传播学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合作,将日播体育节目《我爱运动+》周末版放进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室,由电台主持人带领学生团队进行直播,开创了“校媒合作、协同育人”的全新模式。

(“挑刺体坛”栏目团队成员)(张德胜出席湖北之声《我爱运动+》武体直播室开播仪式)对于张德胜来说,十年如一日,累并快乐着。用2020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刘军的话来说:“张德胜是我的老师,我先后跟他读了七年,他始终充满了激情和智慧,这让我受用终身。”展望未来,张德胜说,新闻传播学院有三大目标:一是早日建成至少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二是要将新闻学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三是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上再上新台阶,为早日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体育共同体,贡献武体人的智慧和力量。因为有梦想,才会有动力;因为泥泞,才会留下痕迹。远眺未来,张德胜的目光中充满了坚毅。




武体新闻中心

撰稿:朱妍珏、赵鑫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美编:孙萌

责编:朱妍珏

推荐阅读

刚刚!武体校友倪晶依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首秀夺金!武体学生张琛声耀平潭

湖北之声《我爱运动+》直播室落户武汉体育学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