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品读】送你们回家

2017-07-08 高小宝 半月谈

点 击 “ 半 月 谈 ” 即 可 订 阅!

品味四季,读懂人生



  2005年6月,记者孙春龙到缅甸调查采访,晚饭后,他在酒店院子里散步,经过一棵大树时,躺椅上一位刚才还在闭目养神的老人突然用汉语跟孙春龙打招呼。


  让孙春龙意外的是,这位当地人打扮的老人竟然会说流利的汉语。


  两人不觉交谈起来,原来这位老人是当年的远征军老兵,交谈中,老人提到了一个地方,叫“国殇墓园”。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侵占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全面攻击。


  战役历时42天,结束时,第二十集团军伤亡两万余人。


  “国殇墓园”就是为安葬这些烈士修建的陵园,于右任曾题名“忠烈祠”。


  与老人的谈话激起了孙春龙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兴趣,回国后,他查阅了很多二战时国民政府军队入缅作战的资料,也知道了国殇墓园的确切位置。


  孙春龙萌生了一探究竟的念头。


  两年后,孙春龙有了一次途经腾冲的采访机会,他怎肯放过?


  终于,他见到了萦绕心中多年的国殇墓园。


  墓园没有想象中的气派,松柏掩映下,整个山坡上竖满了密密麻麻的墓碑,墓碑上青苔遍布,按建制整齐地排列着,碑文简单到只有军衔和姓名,伫立墓园,震撼和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排山倒海般向他袭来。  


  那么,战争结束后,那些幸存老兵如今怎样了呢?


  孙春龙脑中浮现出在缅甸偶遇的那位老兵,虽然看起来和当地人无异,可对于故土亲人的思念却在与他搭话的一瞬间流露了出来,有生之年回到家乡看看恐怕是他唯一的愿望。


  想到这儿,孙春龙决定寻访这些远离故土流落他乡的老兵。



  2008年4月,腾密公路开通,孙春龙借助去云南腾冲采访的机会,开始寻访中国远征军老兵。


  腾密公路是二战时著名运输线路“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中国腾冲和缅甸的密支那,全程约200公里。


  一次,孙春龙在缅甸密支那一家杂货店给当地一位华侨打电话,问他是否能联系到一些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旁边杂货铺老板一听他的话,停下了手中的活,待他放下电话,试探着问:“您是想采访老兵?”


  孙春龙没有多解释,反问:“您有办法联络到?”老板迟疑地点点头。


  半个小时后,孙春龙见到了这次寻访的第一位远征军老兵李锡全。


  出生于1920年的李锡全是湖南桃源县人。1937年,他和两个兄长一起从军,后来被编入远征军。战争中他右腿负伤,与两个哥哥也失散了,战争结束后只得留在密支那开始摆地摊,改名李云,和当地姑娘结婚生子。


  李锡全告诉孙春龙,他和家人已经失去联系70年了。


  “你想回家吗?”孙春龙问他。


  李锡全摇了摇头,有点自嘲地说:“回家要两三百万(缅币,100万缅币当时约折合人民币6500元),回不得喽。”


  说着,他拿出一本已经泛黄、页码散落的中国地图册,一页一页地翻到湖南那一页——那页被翻得最旧最烂。


  然后,他指着桃源县对孙春龙说:“想家的时候我就会看看地图上的家乡。”


  在缅甸曼德勒,孙春龙又找到一位叫张富麟的山东济南籍老兵。


  孙春龙对老人说:“回国后,我帮你找你的家人,然后接你回家探亲。”


  没想到老人哼了一声,不屑地说:“几乎每一个采访我的记者都说过这样的话,但后来谁也没联系过我。”


  那一刻,孙春龙很尴尬,也暗自下决心,这次绝不能再让老人失望。


  随后几年,在当地华侨和民间组织的帮助下,孙春龙一共找到30多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回国后,孙春龙立刻开始利用网络帮助老兵寻找在国内的家人。


  根据李锡全老人提供的地址,热心的湖南网友很快找到了李锡全的侄子。


  孙春龙将这一消息转达给远在缅甸的李锡全,电话里,老人泣不成声。


  孙春龙郑重地告诉他:“您等着啊,我一定让您回家。”


  不料就在这时,“5·12”地震发生了,孙春龙赶赴四川灾区采访。


  2008年5月15日晚,他在绵阳市一个安置点接到李锡全的电话,对方用急切而颤抖的声音问他:“孙先生,祖国发生地震了,你安好吗?我还能回得了家吗?”


  没想到老人还记挂着自己的安危,他回答:“我很好,一定会让你回家,一定!”


  6月,缅甸开始进入绵绵雨季。孙春龙担心年近90岁的李锡全捱不过这个雨季,开始紧急筹备接李锡全回家的事。


  李锡全回家需要约3万元人民币。为了筹到这笔费用,孙春龙发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筹款,希望企业或爱心人士能帮助老人圆梦。


  最终,湖南一家企业表示愿意承担李锡全回家的全部费用。


  2008年10月19日,在众多热心人士和媒体的帮助下,李锡全终于回到了桃源老家。


  那天,出站口聚集了数百名自发前来迎接老兵归乡的群众。大家拉着“热烈欢迎中国远征军英雄李锡全荣归故里”的横幅。


  李锡全老泪纵横,不仅是踏上故土的激动,更是家乡人对游子的亲切让他感到温暖。



  年迈的李锡全踏上故土让孙春龙看到了做这件事的意义。


  2009年5月,经过一番筹备后,孙春龙决定让更多老兵回家。


  在多方奔走联络后,这次“老兵回家”活动的人数最终确定为9人。


  孙春龙清楚地记得,5月28日晚,当他在缅甸曼德勒一家酒店的宴会厅对着麦克风喊出“明天,我带你们回家”这句话时,现场掌声如雷,许多老兵泪流满面。 


  两次送老兵回家的成功让孙春龙不再仅仅把这件事理解为帮助老兵们完成心愿,而是当作一份事业来完成。


  这应该是千千万万幸福地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对老兵的良心的救赎。


  一番深思熟虑后,2011年5月,他决定辞职。


  辞职后,孙春龙带着几位朋友捐助的200万元资金,在深圳注册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他希望用一个更大的平台,聚拢更多的力量,去帮助更多老兵。


  这是全国首家专注于服务抗战老兵的基金会。基金会除继续延续“老兵回家”活动外,还发起“老兵关怀计划”活动,为国内外幸存的抗战老兵提供经济援助和精神安慰。


  成立至今,“老兵回家”活动已帮助了在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云南边境的40多位老兵回乡与亲人团聚,他们中的很多人,与亲人的失散已超过70年。


  而“老兵关怀计划”,已经扶助了全国8个省的上千名老兵。


  孙春龙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军旅作家裘山山等全国人大代表的注意。


  2011年“两会”,一份关于搜寻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在境外为远征军建墓园的议案提出。  


  2012年,民政部和外交部联合启动中国军人海外墓地建设工作,这其中,包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墓地的恢复重建。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国家出台了对抗战老兵的优抚关爱和救助的新政策。


  以前有记者问孙春龙,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做这些事?他会说是社会责任和道义。


  直到2016年底,他看了一部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影片讲述了二战军医蒙德·道斯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敌人眼皮底下救回了75名伤员的传奇故事。


  那一刻,他心里暖暖的,却有种想哭的冲动,他觉得那个战场上的军医道斯,就是他自己。


END

【品读】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毁掉你

【品读】我和你,一个朋友圈的距离

【品读】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

【品读】你要学会“拉黑”自己

  《品读》(月刊)是全国十佳文摘期刊,刊物从人物视角出发,保持渊博灵动的风格,着力表现当代人相通情感和时代的人文趋向,传播最具价值的时代信息,营造可读、可品、可藏的“人文精神家园”,品味四季,读懂人生。


来源:品读》第7期

作者:高小宝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