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用】秋招开启!找工作擦亮眼→“先让交钱的,基本都是坑”

2017-08-26 郑生竹 半月谈

秋招来啦!

当下正值就业季,除了校招之外,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求职,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最为常用的求职方式。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招聘平台虚假和误导信息泛滥,求职者频频陷入五花八门的骗局,苦不堪言。

〖★

求职半个月,被误导四五次

★〗    



今年毕业于地方二本院校的小平,来北京求职半个月,就遭遇了四五次因不实招聘信息而被误导的经历,小平感觉非常“心塞”。


小平说,他在某知名招聘网站上批量投递简历后,收到了不少面试机会。这些公司很多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去面试后才发现,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大公司名号,吸引求职者去面试的“冒牌货”,或者是借招聘为名骗取培训费用。


8月4日,小平来到北京昌平一家名为创意之星的设计公司,参加设计岗位的面试。这家公司声称,应届大学毕业生能拿到5000元每月的起薪。但看到这家公司与招聘信息介绍相去甚远,办公地点也简陋不堪,他果断离开

    

之后,另外一家让他面试的公司则要求他交2万元的培训费用,参加长达8个月的岗前培训,如果没有钱,可以由公司出面帮忙贷款;该公司还承诺培训结束后给他介绍工作,月薪能达到8000元。“工作没找到,先交两万块,这不是坑是什么?


小平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速途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有50.14%的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找工作,其中,高达51.24%的人表示自己或熟人有过在网络招聘平台受骗的经历。


“一些招聘网上兼职信息是挺多,但可靠性不强。”今年刚毕业于西华大学的小郑说,他在大学期间通过这些网站找兼职时,碰到的多是中介。中介先要两三百元办所谓的“兼职信息卡”,才给介绍工作,一般也没有什么好工作,你如果不去,那两三百元就算是白扔了

 

〖★

审核门槛低,虚假信息多

★〗    



 一些不法者凭借部分互联网招聘平台存在的审核把关不严、招聘方信用体系缺失、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强等漏洞,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虚假误导信息,对此,招聘网站难辞其咎。


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维权报告》显示,2016年虚假兼职诈骗的举报维权量约占总互联网用户维权数量的五分之一,多发生在知名招聘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网络招聘平台为了让KPI(关键绩效指标)数据漂亮,放低了审核门槛。


在杭州一家猎头公司工作的汪先生说,不少知名招聘网站只要简单注册即可发布招聘信息,很容易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更有甚者,一些招聘平台还出现了内部员工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倒卖求职者简历信息的情况。一则公开的判决案例显示:2016年,一名智联招聘公司员工申某,就利用系统漏洞非法获取用户简历资料,并以每份简历50元的价格向外兜售。


“平台是它建的,规则是它起草的,发布的招聘信息是它选定的,大数据也是掌握在它手上。”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如果求职者遭受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与不实虚假招聘信息的疏于审核这一过错存在因果关系,平台主体必须依法承担责任。


招聘网站得管一管了,不应该随便什么公司上来都可以发招聘信息。”多次网上求职被骗后,小平已对网络求职失去信心。

 


〖★

消除监管盲区,推进协同共治

★〗    


 在刘俊海看来,网络招聘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些平台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丧失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以及应有的商业伦理底线;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的监管存在盲区。


“广告主管机关是工商部门,招聘涉及劳动部门,招聘过程中有违法犯罪行为又涉及公安部门。”刘俊海认为,应对虚假招聘信息,亟须形成监管合力,建立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信息监管合作机制。


 应聘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常识,对虚假误导的招聘信息甄别能力不足,也是导致网络招聘骗局多发的重要原因。

    

在南京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企业招聘的黄女士提醒求职者:“先让交钱的,基本都是坑,画大饼的也不要去,大饼一般意味着大坑。”

   

  “只有通过行政监管、平台自律、求职者自我保护、社会各方协同共治,才能彻底把虚假误导的招聘信息扫入垃圾堆,才能提高求职者的获得感,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刘俊海说。 


来源:半月谈第16期,原标题《“先让交钱的,基本都是坑”——网络招聘平台求职乱象调查》

记者:郑生竹


主编:孙爱东

编辑:原碧霞 郑雪婧



合作洽谈请联系

微信:17346588574

邮箱:qingchun@youthworks.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