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死亡从不遥远,所以更要珍惜生的价值

2018-01-16 邹宇华 半月谈

主播 | 张初,作者 | 邹宇华

音乐 | Elsee - Good Evening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人活在世上,风险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会经受死亡的考验。


死亡不会因财富、地位绕道而行,也不会因贫困、疾病而心生怜悯。


在中国,人们向来忌讳谈论死亡。诚然,恐惧死亡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但同时死亡也是每个人都打不过的“终级大BOSS”。


如果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死亡、认知死亡,规划生涯,在有生之年就能够活得更加轻松坦荡。

 

01 | 面对死亡,从认识死亡开始

 

工作的丧失、生理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使得一些老年人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


过重的课业和升学、就业压力导致有的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因为挫折而选择自杀、自我封闭等极端手段;


当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不再怀揣创造生命意义、体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取而代之的是漠视生命、虚无主义的态度和行为。


以上问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死亡教育缺失,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反映。



其实,死亡教育并非专门讨论死亡,而是帮助个体认清死亡的现象及本质,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种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真义与尊严。


死亡既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生死问题就应予以教导。人对死亡越了解,对生命的看法就越积极,死亡实为生命的导师。


我们作为子女、父母、朋友,当身边的人心理郁闷、病危或濒死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从生死中又体会到什么?


每个人都有分担他人忧愁的责任,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我们掌握同情技巧和濒死各阶段体验的知识基础之上,这是死亡教育的社会伦理价值所在。


死亡从来不遥远,所以更要积极珍惜生的价值。


什么是生的价值?从心理上来说,死亡意味着意识的停止,思想的终结。反过来看,那种没有思想的生,与死何异?


正如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寻梦环游记》中的经典台词: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


如何才能不被这个纷繁的世界彻底遗忘?答案是精神。


肉体必然死亡,但精神可以永存。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每一天,至少到临终时我们能说一声:今生无悔!


 

02 | 死亡教育有路可循

 

任何物种都有其生存周期,并不断地消长而繁衍不息。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物种,同样经历着生老病死必然的生命过程。


不谈论死不等于死亡不会发生,所以应该消除对死亡的非理性禁忌。


预防自杀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死亡教育,而开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时间是青春期前。有的孩子对生命和死亡都缺乏认识,遇到挫折就想以结束生命来逃避。


对于“死亡”,家长和学校都不应该采取回避态度,否则可能导致孩子漠视生命。


以适当态度面对死亡、培育良好的死亡心理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开展全民性的死亡教育迫在眉睫。


人们需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以全新的价值观、生死观、伦理观来看待生命与死亡,学会如何从亲人死亡的阴影中振作起来,如何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从而更加感恩生命。



死亡既然是一个无法摆脱的事实,那么,与濒死者的接触也就无法逃避。


濒死者或许是年事已高的长者,或许是绚烂花季的少年,无论是谁,我们都不要恐惧、漠视或逃避,而应与其进行善意的沟通和引导,尽量减轻其疼痛和痛苦。


开展死亡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首先 树立唯物主义死亡观


就像我们坦然面对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一样,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他人的死亡不感到害怕;二是对自身生命的自然消失不感到恐惧。


 其次 提升教育技巧


死亡教育可吸纳文学艺术资源,如将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带进死亡教育中,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


 此外 :了解并能和想自杀者沟通


在我们的周围,一些人由于失恋、疾病、工作、第三者插足等因素造成心理创伤,为自杀埋下导火索。


对此我们应善于观察,帮助他们应对负面生活事件的打击。对想自杀者,有效判断和及时帮助至关重要,往往能成功地阻止自杀的发生。


 

03 |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人从出生到死,都有必要接受死亡教育。死亡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


在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人员会告诉学生人死时的场景,并让学生模拟遇到父母车祸身亡等情形时如何应对;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1963年首次在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此后在中小学也实施死亡教育,与之相辅的各种书籍、手册、影片、视听材料不断出现;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


“求生抗死”乃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核心问题。


人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文化与文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生存质量,推延死期的降临。但生老病死毕竟是自然法则,除了延续生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价值。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积极地探索生命意义,体验与人共存的幸福和快乐。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进取的精神拓展生命的宽度,活出人生精彩。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人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不应该让死亡在错误的时间、因错误的理由、以错误的方式发生。


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消除人们因挫折、不解、失意或恐惧死亡而带来的悲观、不安和空虚。


以鞭策自己更好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给挚爱的家人更多的关爱,给结缘的朋友、同事真诚的帮助。


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不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品读更多

2017,和自己这个“小人物”,握手言和

决定考公务员后,我没睡过一次好觉

父母与子女,究竟谁在成就谁

很高兴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一个细节,看出男人的教养!

这个世界需要中年人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1期,原标题《死亡教育:让死亡成为生命的导师》

作者:邹宇华,广东药科大学教授

主编:孙爱东

版式:张初 | 编辑:张初


阅读  品读  全集,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