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如此华丽,你如此懂得配合
还记得不久前采访时的一段“奇遇”。
被访对象是一位坦诚直言、不善圆滑世故的女企业家。
“念书成绩一般般,在学校不听老师话,因为屡遭批评而声名远播。”
“要不是我妈有钱,没机会成为海归。”
……
当地陪同采访的女孩儿,长发披肩,看起来娴静斯文。我们回去的路上,她幽幽地抱怨女企业家说话太过直接——“今天这位真是‘极品’!”
诚然,不加粉饰甚至有些粗砺的人,往往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奇葩”。个中原因,除却行事上或多或少的离经叛道外,更在于其不善抑或是不愿“表演”。不禁会想,假如这位富家女收放自如地把自己包装成海归高知、事业有成、举手投足间有钱有品的精致女企业家,很可能收获的便不是不屑,而是满满的艳羡。
不由想起一个朋友的玩笑话——“我们都在演艺圈儿,身边都是影帝影后。”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戴着面具示人。作为父母,我们振振有词,自然而然地站在道德高地,教导孩子要讲文明、知进退、做守礼宝宝,转眼切换到“实况频道”,但见多少家长大步流星横穿马路,在地铁、餐厅、书店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随口叼烟……我们是否想过,看到这些,孩子们会面临怎样的纠结,他们会不会疑惑:“究竟哪一个爸爸才是真的?难道我遇到了一位‘假妈妈’?”
套路深的不仅是亲子关系,社交领域更是变本加厉。
职场中,洗白自身、指摘他人的“圣人男女”随处可见,言谈举止间无不是懂生活、有理想的“铂金青年”;打开朋友圈,夜半时分晒加班,别有深意开定位,隔三差五秀恩爱,于家庭、于社会情深义重的有为、有爱男女比比皆是……然而,看似无懈可击、天伦尽享的背后,对熊孩子教育的无力、对“法外”帅哥美女的垂涎欲滴,甘苦自知;“流金岁月”掩盖之下,眉目间的倦意与银行卡上的窘迫,为何挥之不去?
“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病”。“表演”被热衷,有着深刻的社会人文背景。
其一,在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原始渴望。扬长避短,把自身和生活中最光鲜靓丽的一面示人,是人之常情和天性使然。通过得体的形象包装和塑造,既体面自己,又尊重他人,可谓一举两得。
其二,对于社会性认同的孜孜以求。想要得到认可,又担心原色的自己不受待见,于是精心打造了华丽丽的“人设”,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其三,对“成本哲学”和“功利社交”的畸态迷恋。形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家世、地位、角色、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与行动和实践相比,“表演”在维护形象上,投入小、见效快、产出大,是博得好人缘、拉高支持分的捷径之一。通过相对低成本的“表演”“穿衣戴帽”后,就有机会被喜欢、被赏识、被信任、被提拔……幸运者还可能因而走向成功,推动个人形象快速“变现”。
追求更好,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轻松。“在孩子面前,是金刚妈妈;在别人眼里,是贤妻良母。谁又会知道,我也想脱掉美丽的外衣,只是已经登上‘神坛’,欲罢不能。”一位闺蜜说,有时会后悔当初“演”得太过卖力,会厌恶那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自己,怀念曾经拥有的真实。
习惯性“表演”之下,享受虚荣的心逐渐麻木。当赞美越来越多,气泡越吹越大的时候,自发性的人格分裂渐成常态;唯在摘下面具之后,才发现真实的自我好陌生,周而复始掩藏自己好疲惫。但想要放下身段、坦诚做人,又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喝彩。于是还是忍不住浓墨重彩地沉沦在“表演”当中,继续亦真亦幻地生活。
然而,沉迷“表演”难以自拔,产生的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就像脸有雀斑的姑娘,略施粉黛,稍事遮瑕,令人赏心悦目;倘若浓妆艳抹、“整”得面目全非,恐怕不少人会避之若浼。一位在外企上班的大学同学,本可按时完成工作、准时下班,却非要隔三差五耗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离开办公室,为的是在老板、同事的朋友圈晒盒饭、秀加班,以示工作勤勉。可年终晋级却让她大失所望,原因是外籍老板认为她效率低下,且不懂得享受生活,聪明反被聪明误。
过度“表演”,折射出中国文化里的“面子基因”。过分强调“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更有甚者愿意“打肿脸充胖子”。视面子过重,令国人在为人处世中多了些“表演”的痕迹和况味;爱面子之深,令国人在任何情景下都想为自己争面子,甚至不惜通过“表演”、伪装、造作来占据一席之地。
淆于真知却长于姿态,善于委蛇而疏于真诚,过度伪善带来的流弊累人累己。“她假装微笑的样子,看起来更加悲伤。”一位朋友吐槽说,“每次与单位某女同事见面,她脸上都绽放出灿烂得近乎虚伪的笑容;明明跟她不熟,却嘘寒问暖,装作知心姐姐的样子,弄得大家不知所措。”在欧洲生活多年的某企业负责人说,与国外不同,国内同行聚会,多是寒暄、互捧、秀优越。“某总事业做得多大、某总项目选得多准……一圈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后,除了表演,难有收获。很少有人坦诚直言,指出彼此的不足。”
为取悦他人而投其所好,为掩饰自己而无所不用其极;一些不顾现实情况的刻意为之,看似长袖善舞,实则急功近利。这些矫揉与粉饰长此以往,侵蚀的是一个民族的独立人格;久而久之,丢失了坚持和有主见的我们,要么媚权、媚钱,要么媚俗、媚众。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歌曲《演员》的旋律萦绕耳边……
热点阅读:
闲官逍遥脱岗,另类“吃空饷”:奇葩“官场逻辑”损害基层政治生态
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参与互动,留言内容获点赞数高者即可获得本期送书《你的团队需要要一个会说话的人》,祝好运!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2期;原标题:《“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成当下“流行病”》
记者: 刘巍巍 | 编辑:李建发
主编:孙爱东
编辑:郑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