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压力层层传导”沦为“压力层层加码”
压力层层传导是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重要方式,不仅压实了责任,也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了压力向动力的转化。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压力层层传导”异化为“压力层层加码”的现象,让处于政策执行末端的基层干部感觉“压力山大”。
上级压下级,级级加码
“一个计划一年多建成投产的项目,到我们执行时,已经压缩成要半年建成投产。”西部地区某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有的重点项目在落地时,一级一个时间期限,层层提速。
“在那么短的期限内要完成建设、投产,完全合规操作是没有办法达到的。有的项目时间太紧,虽然土地证、施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手续都没来得及办下来,也只能先开工,后面再边建边补。”这位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边建边补”已经成了一些重点项目的“标配”。
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上级部门热衷于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基层干部感到不堪重负。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地方“履责”成了“层层卸责,层层不负责”。于是,有的地方就用“形式主义”对付上级的“官僚主义”。
“层层加压”折射出“怕担责”心态
专家表示,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向基层不断加码压力,实质上折射出上级政府部门“怕出事”“怕担责”的心态。
某能化企业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如今国家环保政策本身是严格且合理的,但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过度“解读”,进行“自我加压”。
“国家规定前30分钟的初期雨水要收集处理,达标外排,之后的雨水就可以直接排了,但在执行中,有的干部为了防止出问题,采取‘一刀切’,雨水一律不许直接外排,这给我们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该企业负责人说。
该市一位基层环保干部也对此表示无奈,由于总量指标有要求,所以在基层执行的标准会比国家标准更加严苛。“按国家标准要求的话,万一出了一个小的事故,排放立刻就会超标,然后就会层层问责。在基层执行时要求更严格,也是为防止突发状况,留有余地。”该基层干部说。
半月谈记者发现,有些部门在制定政策或者考核标准时没有细化执行标准,导致下级执行部门有过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为了确保工作万无一失,地方往往提高完成标准的门槛,加大考核的力度。
“就拿扶贫资料来说,省里有一套模板,市里有一套,县里也有一套,而且一套比一套复杂。”某乡镇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省里制定的标准有些地方较为模糊,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材料,到了县一级层面就都要求配齐,因此县一级要求的材料项目比省一级多出了10余项,导致他们经常白天走访贫困户,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整理材料。
压力要传导,基层也要“松绑”
“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纷繁复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转变“层层加压”的行政方式,为繁重的基层工作“松绑”。
“压力传导、压实责任没有错,能够让干部有紧迫感,但要科学合理划分任务指标,不能一味到基层‘念紧箍咒’。”许多干部表示,单纯通过压力层层加码的方式推进工作,会导致工作的完成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各项指标。
“层层加码”的行政思维也带来了执纪监督过程中更为苛刻的考核指标,让基层干部在应付检查和督导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呼吁,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考核时,应当考虑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让基层干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激活基层工作活力,真正让压力传导落到实处。
热点阅读:
每年180万吨! 有害生活垃圾流向何方
前门生态农庄,后门污水直排!农家乐成污染监管盲区
高地价低房价,开发商赔本拿地!谁会做亏本生意?
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吗?
诗句犹在,山水田园已无诗意:乡村文化振兴如何复苏美的基因
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参与互动,留言内容获点赞数高者即可获得本期送书《政德》,祝好运!
来源:《半月谈》2018年第14期
半月谈记者:范帆 李浩 | 编辑:徐希才
主编:孙爱东
编辑:郑雪婧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半月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