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河补习班》对你说:好的亲情都自带成长属性

半月谈 2019-11-23

关于父母的爱,有的孩子说“温暖”,有的说“踏实”,还有孩子说“令人窒息”。

 

很多人,成为了父母,却丢了自己。在下一代不断成长的同时,自己却越活越不明白。

 

不了解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孩子学习,自己在一旁刷手机,也觉得这是陪伴;信息爆炸的时代,浏览天下奇闻趣事,关心娱乐八卦,却忘了收心做好表率,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功利教育,只顾结果不管过程,照猫画虎学着别人养育孩子,到头来没让孩子练就“开挂”本领,反被坑钱、坑娃、坑智商。

 

做父母,不只是生育的那一刻,而是同孩子一生的成长。

 

“清华北大不是目的,是过程”


世上的家庭各不相同,发生在不同家庭中的点滴对话也有着很大的分别。今天你和孩子的对话,这一刻你带给孩子的思想,都影响着孩子未来成为怎样的人,收获怎样的人生。

 

复读多年,“非清华北大不上”,却在终于考上清华北大之后,整日沉迷网络游戏,放弃人生。

 

你长大要干什么?“清华北大呀”父亲却告诉孩子“清华北大不是目的,是过程。”


 

我们都渴望孩子成才、成功,却总是把目的挂在嘴边,却忘了“清华北大不是目的,是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父母同步成长。

 

电影《银河补习班》,情节围绕一对父子展开:爸爸马皓文,曾经是全市著名的桥梁工程师,却因为一个意外错失了儿子马飞七年的成长。


回归后的马皓文独自承担起了儿子的教育任务,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 无保留的爱和相信


电影中,马飞童年时对地球仪和模型飞机产生兴趣,父亲马皓文便不断带他参观航空展、观看战斗机飞行。

 

成长路上不断告诉儿子“一直想,一直想”。教会儿子独立思考,不局限于眼前的分数和习题,帮助儿子把做飞行员的梦想深植于心。

 

我们每个人都想过未来上哪所大学,在哪里工作。但最重要的是,让你的成长经历与梦想实现的路径吻合,你的渴求与期许就会成为必然。

 


家长每天都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孩子怎么会喜欢看书呢?《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给出的答案是:以身作则。

 

电影中,马飞夜里问爸爸,我现在是该看书了吗?马皓文回答:“你自己的事儿,别问我。”说完就继续伏案工作。

 

有这样的父亲在前,儿子自然就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这就是以身作则。这种影响,不光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更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永不放弃的坚韧力。

 


马皓文对儿子的信任和鼓励可以说贯穿了儿子的整个成长之路。

 

他最常对儿子说的话就是“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儿子考试发挥失常,他没有责骂,而是带儿子去郊外散心,调整状态;那句当着全校师生喊出的“我的儿子将会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也成了马飞日后无穷的精神动力。

 

教育不是居高临下

而爱是彼此成全


亲情在于“成全”,而非“剥夺”。

 

《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并不单单是教会他多少知识、让他拿到什么样的学位,让他有多辉煌的名牌大学经历,而是他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如何呈现相应的能力和贡献。马皓文强调的一直是:教育不只是课桌和椅子那么简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爱、希望、欣赏、理解、互相支持、彼此成全,这便是亲情。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不是居高临下,才不是对孩子的单向教育。教育,是几代人一起面对人生的所有问题。你未来要怎么做?如何面对?我陪你一起!

 

《银河补习班》路演和点映中,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就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虽然父亲是一个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没法在学业上给自己什么帮助。但正是父亲对他的支持和理解,让他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理想,不随波逐流,这便是最好的陪伴。

 


“理想主义”“难以操作”。我想肯定会出现类似的声音,但是《银河补习班》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一部电影,引发关于教育的反思和讨论。

 

不流于批判,不强硬灌输教育理念,而是给出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充满了难得的克制。思考过后,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刻开始重视亲子关系的点滴。


明白真正好的教育,都自带成长属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