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大学生就地支援春耕,是个好办法!

丁静 半月谈 2020-09-10


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尚未返校的学生主动亮明身份,就地支援春耕生产,在一线学习、为一线服务。当前,疫情之战须臾不可松懈,春耕也到了紧要关头。让尚未返校的农业专业大学生就地支援春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月25日,桐乡市大麻镇永丰村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正在小麦地里施肥。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老话说得好,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因为疫情防控,不少地方的春耕已经“慢了半拍”。一些农技专家下不了村,田间地头特别需要科学选种、病虫防治、配方施肥、农机检修的指导。而尚未返校的农业大学生就地支援,正好在广阔的土地上实践所学,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农业大学生支援春耕,要有组织安排。青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各地基层组织可以积极联络尚未返校的农业大学生,将他们的力量整合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中来。学农技的可以辅助村里制定作物的耕种指导方案;懂网络的能够帮忙把春耕的“田间课堂”改成“线上课堂”,减少聚集风险……当前,不少农业大学生脱离了基本的田野教育,缺少对“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深刻理解,有的只是对土地的“参观”和“体验”。让农业大学生在春耕中感受播种的希望、了解农村的难题,有助于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奠定扎根田野、深植时代的追梦基础。

农业大学生支援春耕,要俯下身子、亮出法子。早播旺长麦田如何控制旺长,个体偏弱麦田怎么促弱转壮,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如何联防联控,这些都是春耕中实实在在的难题。农业大学生支援春耕,必须俯下身子,实地调研、虚心求教。有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整理出来,反馈给导师、学校,进而形成科研小团队,帮助农民解决切实难题。现在,一些农业大学生苦于专业研究看不准“方向”,毕业论文找不到“选题”。脱离“真实的世界”、远离“泥土的味道”,确实不容易找到切中时代脉搏、解决社会难题的发力点。只有把“站在天安门想问题”和“走进泥土中找感觉”结合起来,才能读懂天地间的大书,找到成才的土壤。

农业大学生支援春耕,服务的是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优先位置。农业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给青年人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自由舞台。让农业大学生在春耕的“实战”中得到锻炼,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盎然生机,就有机会激励一部分有想法、善治理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凭着对农业发展更深的见解,合理运用资本、技术,成为科学种田、开拓市场的带头人,把创新成果和专业实践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半月谈评论122 | 办证陷入“死循环”,企业复工咋这么难?
半月谈评论123 | 莫把战场作秀场,病毒面前需要“真刀实枪”
半月谈评论124 | “舌尖上的捐赠”,这是真爱!
半月谈评论125 | 这情景,让人倒抽一口凉气!
半月谈评论126 | 对“托尼老师” 望眼欲穿?不妨让民生小店有序营业
半月谈评论127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半月谈评论128 | 疫情下,别让困难群体“掉队”
半月谈评论129 | 对待受灾商户,各方要守望相助,患难与共!
半月谈评论130 |对非新冠肺炎病患救治“不能停”
半月谈评论131 | 愿融洽的医患关系成为常态!
半月谈评论132 | 破除“SCI迷思”,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查看所有“抗疫系列评论”,
请点击公号底部菜单栏  “疫情动态——系列评论”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监制:孙爱东
主编:王新亚

责编:张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