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当我知道女儿早恋后

蔡半山 半月谈 2023-09-18

*本文为《品读》2023年第9期内容

因我的一篇文章被几家公众号转发,竟引来好几位昔日同窗的质疑,不过,更多还是关于如何育儿的探讨。

文章内容是关于女儿的早恋——我的女儿15岁时,早恋了。而我与多数父母唱了反调,鼓励、支持了女儿的早恋。我的女儿自小做事就谨小慎微,极具自律性;鼓励她的早恋,是希望以此培养她的自信心。

有位江苏无锡的中学同窗“微”我,说羡慕我女儿早恋。随即叹说她的儿子曾留学英国,回来后在上海工作,因为羞于同异性交流交往,遇到喜欢的女孩也只是默默张望,至今还未恋爱过。我问她,你儿子能独自去英国留学,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谋职就业,理应志得意满,为何羞于对异性的正当追求呢?

她说,其实在孩子少年时,就发现他的朋友圈狭窄,几乎不与任何女生交往。那时只觉他是学业繁重,并没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说来这位中学好友还算幸运,只是操心、着急儿子迟来的姻缘罢了。而另一位家乡好友,简直可用“心碎”作比了。

家乡好友的弟弟是某市领导,其妻是中学教师,家境优渥。女儿自出生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倾力培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可这个一直被高标准养育的优秀孩子,读高三时因一次摸底考试考砸了,竟患上抑郁症。眼见高考越来越近,爱女心切的父母还在继续喊加油。结果女孩的病愈加严重,只能先休学治病。一年后参加高考,却未能如愿上得心仪的大学,只能在家乡一所普通高校就读。大二时女孩留下一封长信给父母,然后跳了楼。中年丧女,而且用了如此决绝的方式,父母伤痛不已,心碎一地。

还有个小学同学,微信提及了她表弟的女儿。那个原本容貌姣好的少女,初三时因患抑郁症辍了学,整天躲在家里打游戏,每天只吃一顿饭,一个月才洗一次澡……令全家人痛苦不堪。同学说,她表弟夫妇两个人很早就离开家乡去广东发展了,女儿一直交给爷爷奶奶带。

我不禁叹息。幼时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成长中该有多么孤寂啊!

说回我自己。初到国外那几年,我的母亲和姐姐见我们的3个孩子无人帮扶,曾主动提出要我们送一两个回国,由她们帮忙照看。而我和妻都心照不宣地谢绝了。我们希望能看着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再累也愿意陪伴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奔跑。

我曾问过女儿,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情?

她答:“爸爸领着我坐火车,到好多小镇去玩。”

那是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每个周末,我带着她花2.5元买一张Daytrip的车票,坐着火车、公交、轮渡,走访悉尼四周不同的小镇。好几次一直坐到终点,牵着她大街小巷转悠、拍照、录像。当坐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山水路桥房屋人马……我都会和女儿指指点点,说个不停。

这是陪伴。

女儿也反问我,爸爸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至今记得最牢的什么事情呢?

我脱口而出:“我在灶台下添柴烧火,你奶奶边在灶台上炒菜做饭,边背《三字经》或《千字文》给我听。晚上睡觉,你爷爷每天晚上在枕头边给我讲皮影子戏里的孝道或鬼怪故事。”

这也是陪伴。

欠缺爱的陪伴,便无法抵达内心的丰盈。就如金钱可以助你丰衣足食,却无法将残缺的情感世界注满喜乐。

那么,日日夜夜形影不离在一起,算不算陪伴呢?

是,好像又不是。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视你的喜怒哀乐,无视年幼而正处于成长中的你如何自卑、自大、自恋,或者无助、无望、无力……那么即使触手可及,也实则咫尺天涯。前面提到的几个例子,细想想都是典型的陪伴缺失——人在,心不在。而陪伴缺失,难免会让孩子形成性格缺陷。

我有3个孩子,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我眼里,每一天都触手可及。我越来越坚信,最好和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便是爱的陪伴。

原标题:《陪伴》
作者:蔡半山
责编:张子晴 / 校对:秦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