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些地方有妙招

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 2024-03-12
*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5期内容

“热心肠”涌出来

半月谈记者  李力可

“素华大姐,你家里的插座都老化了,我们给你换一个新的插线板,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电。”冷玉华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有名的热心肠,作为村里乡风文明协会的负责人,每周她都要和协会会员一同到村里的独居高龄老人家中走访。
和林村是典型的郊区农业村,村里年轻人在外工作、定居的较多,9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有6名。每次走访,冷玉华都会把老人们的需求写进“民情日记本”,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村里的事能互相帮上一点,大家感情就深一分。”冷玉华说。
“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和支持度,是影响治理成效的最大因素。”在和林村党委书记黄秀看来,通过情感联系引导群众参与本村事务,是激发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
从2016年起,在和林村党委指导下,区人大代表干昌蓉联合3名党员,成立了以村里妇女为主要成员的“巾帼志愿者”团队。“我们的初衷是通过房前屋后的一件件小事,引领乡风转变。”干昌蓉说。

和林村志愿者清扫村内枯枝落叶

多年来,从发动村民打扫庭院,到邀请物业公司指导家庭整理收纳,再到垃圾分类,干昌蓉带领58名成员,激发了村民参与创建、争相比拼的热情,和林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除了“巾帼志愿者”团队,和林村村民还成立了以村里老人为主的乡风文明协会,通过“民情日记本”收集和反馈村民诉求、化解村民矛盾;以中青年男性村民为主的利群服务队则“包干”了清掏水渠、疏导交通等村里的“苦活”“累活”。
“村里3个志愿者服务队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利群服务队队长彭建根是一名电工,每到节假日,他都和队员们一起回到村里帮忙。“去年底,我们帮村里残疾村民王易平维修了房屋,排除了安全隐患,巾帼志愿者们则帮着买了床单被套、收拾了屋子,让他能过个舒心年。”彭建根说。
如何激发村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推动文明乡风建设?黄秀认为,党组织是关键。和林村党委发挥“一核多元”核心引领作用,发动院落自治管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志愿者服务队、村级群团组织、驻村高校资源等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了多元共治模式。
和林村还延伸划分小微网格33个,制定和林村村规民约21条,由老党员带动离退休干部、老体协成员以每周“敲门行动”为抓手,发挥成员经验和威望优势,入户倾听群众心声,做好民情日记。
“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和林村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和谐的氛围,为村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万春镇党委书记田平说。
发展是乡村的最大诉求。农民有了收入,就会更加坚定跟党走。和林村发动院落自治管委会,由党员带头担任院落长,协调全村诉求,实现统筹发展。乡村建设上,和林村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导向,通过统规自建和连片租赁模式,实现农用地、建设用地、闲置物业等资源向村集体组织集中,推动村级产业建设“支部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近年来,和林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黄秀说,2023年和林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乡村只有实现有效治理,才能为产业发展和规划建设搭建坚实基础。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调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观能动性。从和林村的案例来看,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镇村干部应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动群众,把农村的乡情纽带升级为治理机制,转化为治理实效。

小纠纷,不出村

半月谈记者  赵叶苹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临近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借助优越区位优势,村庄大力发展石斛产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与餐饮业,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与此同时,因城市建设和征地带来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原先种庄稼不挣钱,不少土地撂荒,长期不耕作连界限都变得模糊。土地升值后,撂荒地成了“香馍馍”,不少村民想多占一点,由此造成的矛盾纠纷接连不断。
怎么办?施茶村党委推行党员包户制度,全村102名党员对接856户村民,每名党员对接8至10户家庭,定期上门谈心交流,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和诉求。
施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洪义乾介绍,2019年以来,施茶村在上级党委政府指导下,成立村务协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乡贤说事团”,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施茶村专职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

半月谈记者在村委会二楼调解室的人民调解口头协议登记本上看到,2023年发生了37项纠纷,大多与土地相关,包括宅基地界限纠纷、承包地界限纠纷、侵占土地纠纷等。
2023年3月,村民王承谦与邻居发生土地确权纠纷,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后顺利解决。王承谦说:“调解员王建平一遍又一遍找村里老人和干部调查,花了很大功夫,解决了我们的烦心事。”
洪义乾说,专职人民调解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知民情晓民意,由他们出面,容易将矛盾双方请到一张桌子上来,再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通常都能达成令人信服的调解结果。
据了解,村民不满专职调解员调解的,还可以更换村里其他调解员。经多次调解仍达不成共识的,人民调解员可现场引导村民进入其他申诉化解渠道。
过去4年,人民调解制度为施茶村解决了上百项矛盾纠纷,村庄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施茶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只是海口市秀英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格局,2019年,秀英区司法局聘请了近百名由村级组织举荐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王建平就是这时候走马上任的。
王建平介绍,专职人民调解员在镇司法所指导下,经常性接受法律法规培训,包括如何收集证据,如何与纠纷双方打交道等。日常则走村串户,排查矛盾纠纷,宣传法律和禁毒知识等。
2021年以来,石山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965次,受理调处矛盾纠纷502件,成功调处492件,调处成功率98%。200多件征地纠纷案件调解成功。
2023年7月,海口市又在村居人民调解机制基础上,建立“四所一庭”机制,将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派出法庭等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职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每个矛盾纠纷从发生起,四所一庭就能同时在共享平台上获取信息,避免各自为战。”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司法所所长颜毅说,所有民事纠纷案件先进入调解程序,多次调解不成的法庭受理;调解协议书可作为法院判决依据,节省了举证、调查时间,节约了司法审判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海口市市长丁晖:一些邻里纠纷看上去是小事,但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则影响乡村和谐稳定,阻碍村庄发展,绝不可以轻视。近年来,秀英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建立“四所一庭”机制,积极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相关探索实践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安置点上开起村民协商会

半月谈记者  王紫轩 胡伟杰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新春时节,积石山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为了让重建规划切合群众所急所盼,一场场村民协商会在安置点上开办起来。在石塬镇宋家沟村,半月谈记者现场聆听了一场问与答。
一大早,石塬镇宋家沟村震后安置点外挤满村民。石塬镇党委书记李自蛟简单开场:“重建就要启动了,今天,我向大伙讲方案,大伙向我提意见。”
“各家房屋受损情况不一样,重建不能搞一刀切。”人群中,72岁的何正龙率先发言,说出大多数村民的担忧。
“这个放心。”李自蛟娓娓道来,“重建规划大体分集中安置和原址重建。家里房子在滑坡隐患点上的要集中安置,全县初步遴选了13个大的集中安置点和34个小的集中安置点,公布后选好上报就行。”
“我家不在滑坡点上,能不搬吗?”老人名叫石尕四辈,家里耕地多,搬迁意愿不高。

宋家沟村灾后重建协商会现场 马希平 摄

“可以选择原址重建,政府补贴一部分钱,自己建或者政府帮你建。”李自蛟说,“维修加固的资金没有重建的多,会安排一部分补助,要和村里尽早提出来。”目前,一些补助细则还未定下来,李自蛟等乡镇和村组干部根据国家现有标准予以解答,方便大家统筹考虑。
“大家有问题尽管提。”李自蛟知道,帮群众理顺心结,是协商会的重头戏。一时间,人们纷纷举手。村民石相才犯难地说:“我家得搬迁,但我除了打工还要种地,不想搬太远。”在宋家沟,多数人以种地、养牛羊为生,他们有着同样的顾虑。
李自蛟说:“为了方便大家生产生活,集中安置分大规模安置和小规模安置,前者设施齐全、交通方便,学校、卫生院、污水厂有配套;后者离原来的村子近,种地、养殖方便,大家要自己斟酌。”
面对大家故土难离的情绪,李自蛟劝道:“咱们这儿山大沟深,搬到更发达的地方,生活不愁;大安置点会有产业配套,就业不愁;子孙能享受更便捷的教育、医疗资源,未来不愁,大家要算好这三笔账。”
在李自蛟看来,协商大会有天然优势,本村人聚在一起,能更好地敞开心扉,在短时间内集中反映真实诉求。“协商也是沟通,干群关系更亲密了,村民各抒己见、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李自蛟说,1月中旬以来,石塬镇陆续举行9场协商议事会,疑惑一排解,重建家园的热情就燃起来了。
石塬镇宋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积福说,“全村开大会”是当地老传统,脱贫攻坚以来,运行机制更加成熟。现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两次大会,既宣讲政策,也与村民沟通修路、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事宜。
“每次开会,家家都积极派代表参与。”宋家沟村村民王居明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村子发展快了,大家都想了解新政策、新风向,尽力养好牛羊、种好地;同时也想借着开会,给村里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提提建议。”
积石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玉峰说,村民协商会作为群众说事议事的重要阵地,以村、安置点或村民小组为单位适时召开。基层干部在会上宣讲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回答群众疑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推动各项工作凝聚起强大合力。这无疑是一种值得总结推广的乡村治理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村民协商会是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村干部与村民常聚在村头唠家常,不仅使村民自由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也紧密了干群关系。村民还在群策群力参与村级事务的过程中,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未来,基层工作者可以进一步探索因地制宜、朴实高效的协商模式,在凝聚村民共识中,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责编:褚孝鹏 / 校对:张子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些地方有妙招

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