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获布克奖,鬼才鲁西迪的这部代表作甚至折服了米兰·昆德拉

2016-02-25 谷立立 出版人杂志

点击上方“出版人杂志”关注我们


放眼当今世界文坛,萨曼·鲁西迪应该算是个“鬼才”了。他出生于印度,受教于英伦,学成之后本应报效母国,却眼见其蒙受战乱之苦、几近四分五裂,顿生奇异幻觉。于是,他以初生牛犊之姿,化笔墨为武器,直指印度社会的阴暗面,代表作《午夜之子》三次获颁布克奖,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了。


[英]萨曼·鲁西迪 著

刘凯芳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2015年9月

《午夜之子》写萨里姆·西奈一家三代人、长达63年(1915~1978)的家族往事。鲁西迪开篇即告知,萨里姆出生于印度独立日(1947年8月15日)当天。有趣的是,在同一天内,另有一千个孩子在印度降生。这一千零一个孩子皆天赋秉异,拥有神乎其神的“超能力”,从一出生起就与这个国家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因此,如果对印度近现代历史不甚了了的话,要读懂《午夜之子》几乎是困难的。尽管鲁西迪一再摆出一副“一切都已经在那里了,就请放心阅读吧”的姿态,仍然可以看出主题的封闭和他的玩世不恭:表面上这是一种家族纪事,但其实囊括印度近现代史上的诸多历史事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克什米尔战争、中印之战,以及第三次印巴战争。

不过,历史到底是什么?十一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曾说,历史什么都不是,它是诸神为了排遣永恒的时光而编排、演出和观看的戏。无独有偶,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盛赞鲁西迪的写作。同时他也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小说家的态度:“和拉伯雷一样,鲁西迪知道:小说家与读者之间的契约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这本来很清楚:我们在这里的讲述不是认真的,即使它涉及到再可怕没有的事情。”这番话告诉我们,不必太在意鲁西迪写的是否是真实的印度历史,因为这只是一个高明的玩笑罢了。

有了这样的铺垫,不难理解为何我们会看到一出集怪诞、奇诡、癫狂于一身的荒诞派大戏。小说中,真实事件与伪造史实相互渗透,历史人物与虚构角色携手共舞,隐喻讽刺俯拾皆是,叙述语气半真半假、似真似幻。比如,成年湿婆(萨里姆的死对头、另一个午夜之子)的正式出场伴随着印度第一次核试验;新一代午夜之子、萨里姆名义上的儿子则出生于1975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紧急状态之时。

或许,鲁西迪用尽笔墨苦心铺陈,以三代人的生命历程构建起的印度版《一千零一夜》,不过是虚拟了一个高度扭曲化的印度。这就好比萨里姆童年时居住的大宅子,“由于历史闯入到生活当中,生活被转化成为光怪陆离的怪物”。自独立以来,乐观主义席卷了印度,患上了遗忘症的人们沉醉在“吐痰入盂”的游戏中,“以蜗牛般的狂热集中于目前的现实”,忘了身边显而易见的危机。于是,宝莱坞式的集体狂欢就成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代名词。

比如,小说第一部写到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萨里姆的外祖父阿达姆·阿齐兹尾随参加非暴力不合作的示威人群,目睹英军镇压罢工人群,浑身上下沾满死者的鲜血。当他返回家中,唠唠叨叨的妻子却以为是打翻了红药水。第二部里,母亲一家人去剧院参加弟弟电影的首映式。当全场观众陶醉在男女主角啃苹果、咬菠萝(接吻)的紧要关头,灯光一亮,传来圣雄甘地被刺身亡的噩耗。一家人反复忧心的也只不过是自家的穆斯林身份。到了第三部,印度式的歌舞几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萨里姆的妹妹铜猴儿做了歌手,载歌载舞一直唱进了总理府。

而极具象征意义的“午夜之子大会”呢?当然不是大同世界了,只不过是成人政治的另一种演绎罢了。一千零一个午夜之子,个个都有着超乎常人的神力,乍一看仿佛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其实,他们连他们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这些被抛弃的国家之子,作为鲁西迪(或是现代印度)的化身被刻意放置于混乱无序、荒诞不经的背景下,拼尽全力也只能是一个反英雄了。

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午夜之子》: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政治小说?反乌托邦神话?或者不如说是一个欧洲印度人的寻根之作。只是早已被西方社会接纳了的鲁西迪(他是大英帝国的爵士)从未真正对印度的未来抱有希望。所谓“印度梦”,在屡次迁居的路上业已消失殆尽。于是,我们看《午夜之子》,看到的是变了调、串了味、荒腔走板似的乡愁。即便缠裹上再多印度外衣,鲁西迪仍有一颗西化的心。这就好比中世纪的拉伯雷穿上陀蒂(印度传统男性服装),在宝莱坞歌声伴奏下大跳印度舞——同样是扭腰、同样是摆胯,可怎么看都有了点黑色幽默。


迪帕·梅塔执导的《午夜之子》曾获第56届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反过来说鲁西迪自己,他何尝不是“被抛弃的孩子”,但他并不满足于以隐喻转弯抹角去讽喻政事,反正他从不把政治当作正经玩意儿。他以“历史的混血儿”自居,这注定他的小说永远只能是“文学上的混血儿”(他仿佛唯恐读者不能明白他的苦心,将萨里姆直接设置成英印混血儿)。在阅读《午夜之子》的过程中,我们分明能感到鲁西迪咄咄逼人的眼光和不怀好意的笑容。自始至终,他就像杂耍艺人一样游走在戏谑与调侃、似与不似之间,大变戏法,抛出神话、魔幻、历史、现实诸般元素。而其根底可谓是纯之又纯的西式思维模式——既然“家”回不去了,何不轻轻松松调侃一番。况且,他从来不是一脸苦大仇深的主儿。与其如此,倒不如索性疯癫到底、刻薄到底了。

萨曼·鲁西迪

英国著名作家。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英国接受教育。1975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使他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并驾齐驱。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深入探讨历史和哲学问题,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鲁西迪目前共出版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三部,另有两部儿童作品、一部回忆录及十余部非小说作品。代表作有《午夜之子》《羞耻》《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小丑萨利玛》《她脚下的土地》《佛罗伦萨的女巫》等。
在《午夜之子》译者刘凯芳看来,特殊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使鲁西迪在文化上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这使他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他以英语为写作语言,小说素材大多来自印度次大陆,他在写作中经常采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技巧,把“神话传统、寓言、后现代小说和通俗文化交织在一起”,他的作品可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一幅幅异常生动的图画。

《午夜之子》连续三次获得布克奖:1981年获布克奖;1993年,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25周年而颁发的“特别布克奖”;2008年,又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40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出版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

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近期热点文章:

20年,40家:海外出版商的在华“版图”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掌门人童健:坚守主业,不为左右

华章二十年:“不同”成就卓越

看看图书馆都在买哪些出版社的书!

高晓松的2015

独家:罗振宇的2015和他对书业未来的4个判断

出版机构微信运营哪家强?
书业奥斯卡——2015书业年度评选隆重揭晓!
订货会首日重磅干货:开卷2015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

出版上市迎来第三波,2015所有出版股却跑输板块

尼尔森2015全球图书零售市场报告:纸书市场迎来转机

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2015年12月—2016年1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