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第六课 名师诵读 | 未来·电台

强海峰 未来网 2019-04-21


未来主播:强海峰(河南大学)

08/24/2018 No.26 未来电台总第347期

>未来网官方微信首播<

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腾讯想听FM同步更新


音未有你,相约未来,欢迎收听未来网电台,现在是《海峰老师读经典》时间。同学们好!我是海峰老师,今天我来继续为你诵读《道德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翻译


“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都向其初始状态回归。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回复到初始状态叫作静,静叫作天道所归的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回复其生命历程是宇宙永恒法则,明了宇宙永恒法则叫作明智。


“不知常,妄作,凶。”


不明了宇宙永恒法则,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祸害。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认识宇宙永恒法则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可为天下君王,天下君王应合天理法则,天理法则必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翻译:


“太上,下知有之;”


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而誉之;”


次一等的,民众尊重他赞颂他。


“其次,畏之;”


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他。


“其下,侮之。”


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视他、侮辱他


“信不足焉,安有不信。”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民众自然不信任他。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统治者谨严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事情自然而然会圆满成功,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解释:


“大道废,有仁义;”


因为大道废了,才彰显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智谋出现了,才产生狡诈、虚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知道是谁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动荡混乱了,才看出所谓忠臣。

原文

下面我再把十六十七十八章的原文诵读一遍。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六、十七、十八章就诵读到这里,下次海峰老师要为你诵读《道德经》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章。同学们,再见。

强海峰介

强海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副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河南省戏剧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艺术总监。

自1993年以来从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工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及多家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培养了大批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为省内外数十家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资。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齐越朗诵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上多次获奖。

感谢收听《名师诵读》系列之《海峰老师读经典》,本节目每周两期在未来网官方微信首发(ID:lovek618),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腾讯想听FM同步更新。感谢您的收听,有任何意见可发送邮箱:97318596@qq.com告诉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出品: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  未来网 

诵读:强海峰   制片:李远   统筹:钟倩

编导:马骁  剪辑:苏亚威  文案:孙永超


为更好引导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来网电台特别推出一档面向全国青少年的有声阅读栏目—《名师诵读》欢迎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如需加入《名师诵读》,请将个人简历和诵读音频作品发送至邮箱:97318596@qq.com ,期待您的好声音。

精彩推荐↓

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未读:真正的成长,避免长成一棵仙人掌

什么样的人不自满? —《道德经》第五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