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轨道交通出行下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探讨——基于深圳的观察
1
引言
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关系如何?被保障居民利用轨道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如何?本文选取深圳市2011—2017年竣工的159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为对象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保障性住房布局与
轨道交通站点的分布2.2 保障性住房
居民轨道交通出行便利程度3
主要研究发现
3.1 轨道交通站点覆盖范围内
保障性住房分布▲ 表2 | 不同轨道交通线路覆盖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3.2 轨道交通出行便利程度
▲ 表5 | 保障性住房项目距离主要就业中心通勤时长
注:通勤时长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至就业中心周边轨道交通站点的时间。高新园就业中心周边主要轨道交通站点为深大站、桃园站、高新园站;车公庙就业中心周边为竹子林站、车公庙站、香蜜湖站;福田中心周边为福田站、市民中心站、会展中心站、购物公园站;华强中心周边为华强路站、华强北站、华新站;罗湖中心周边为大剧院站、国贸站、湖贝站、老街站。
▲ 表6 | 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距离主要就业中心平均通勤时长
4
基于轨道交通发展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策略探讨
第二,轨道交通线路与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匹配问题。保障性住房过于集中于某一条或几条轨道线路,会影响轨道线路最优化运营。保障性住房用地位于轨道交通末端站点附近,或位于早高峰进站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附近,给保障性住房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因此,轨道交通线路与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匹配,依旧值得进一步优化与配置。
第三,轨道交通沿线建设保障性住房类型分配问题。深圳目前对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增加配建保障性住房的相关要求中,更多是对于建设数量(比例)的要求。合理分配轨道交通沿线的住房类型,对保障群体的需求差异性有所体现,需要根据住房需求变化,对保障性住房规划进行综合评估、滚动调整、及时优化。
5
结语
轨道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居民解决住房和出行两大难题,但同时也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轨道交通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致性,或轨道交通的建设时序要略先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建设;应重点关注不同类型居住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的供应分配,以潜在轨道交通使用人群的密集程度,来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轨道交通利用的空间匹配问题;针对不断变化的被保障群体的差异性,对保障性住房规划进行综合评估、滚动调整、及时优化。由于数据获取问题,本文未能够细分不同保障人群及其需求特征,仅以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代替居民经济属性,造成居民轨道交通出行便利程度等分析的片面性,希望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
本文撰稿:朱文健 邓圆圆 李星星
原文介绍
《轨道交通出行下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探讨——基于深圳的观察》
朱文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讲师。邓圆圆,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星星,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办事处公务员,本文通信作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城市共享的‘城市渗透住区’探索研究及相关规划控制导则建立——以深圳为例”(51878409);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基于城市区块供需潜力的保障性住房选址研究”(KF-2018-03-049)部分研究成果。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