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机理研究——基于后乡土嵌入性的视角
1
来自实践的疑问
实践是理论形成的重要源泉。主流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认为,乡村工业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工业集聚发展最终将结束乡村工业分散格局。但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伴随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化,乡村工业及其分散格局并未终结,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向发展的态势。从1990年代末期乡镇企业市场化改制,到2000年以来各种鼓励乡村工业集中发展的政策出台,在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理应日渐式微,但是大量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近20年来乡村工业集聚发展并不明显,其分散格局依旧。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乡村工业发展偏离了主流理论所刻画的方向?在市场和政府双重驱动下,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
2
相关研究溯源
关于乡村工业发展及其分散布局原因,学界大致形成了3种学说:(1)制度情景说:乡村工业发展及其分散布局是特定时期一系列制度的产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城乡之间、乡村内部之间的分割制度严重阻碍了要素流动,乡村劳动力、土地等社区分散性决定了乡村工业分散格局。1980年代“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激励基层政府“以地办企”,推动乡村工业分散发展;早期较为宽松的土地管理制度,为村社主导的农地非农化开发提供了便利。(2)土地增值收益说:以村(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通过农地非农化开发,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激励自下而上的土地非正规开发,加剧了乡村工业空间的碎化。(3)传统文化说。在宗族力量强大的华南地区,乡村“小共同体”抵制使得部分土地非正规开发游离于政府空间管制之外;在温台地区,传统家庭伦理和代际关系激励着乡村家庭工业发展,使得乡村工业分散格局不断延续。
既有研究深化了乡村工业分散的理解,但也留有疑问:进入21世纪,决定早期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制度因素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尽管“土地增值收益说”抓住了村社“强村富民”利益驱动的本质,但忽略了乡村企业区位及其属性因素,而“传统文化说”则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中某一“变量”对乡村工业的影响,但对乡村转型及其社会结构变化缺少关注。
3
解释框架的建构
基于长期乡野调查的感悟和反思,受后乡土社会、嵌入性等理论的启发,本文提出“后乡土嵌入性”概念,以此建立解释性框架。首先,将长期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视为“乡村工业企业-村集体组织-村民”合作博弈的产物;其次,将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置于后乡土社会情景之中,立足于乡土社会转型,从经济、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刻画后乡土嵌入性特征,阐释新时期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微观机理。
(1)后乡土经济嵌入。在沿海等发达地区,“以地谋租”乡村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大量非正规就业机会,催生了“半工半耕”“半工半家”的就业模式。针对大量被正规就业市场排斥在外的大龄劳动力,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劳动力,乡村工业企业将其重新组织和利用起来,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与村民富有弹性的雇工关系,不仅符合心照不宣的乡土惯习,而且给村民生活带来便利。
(2)后乡土社会嵌入。经济活动的社会嵌入突出体现“关系嵌入”,“关系合同”“关系产权”“关系租金”等都是企业“关系嵌入”的具体表现形式。围绕着用地和用工,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形成了多重关系嵌入。这不仅提高了承诺的可信性和合约的执行力,而且维持和巩固多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后乡土治理嵌入。乡村社会转型表征之一是“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向“契约社会”“法治社会”转型。在后乡土社会,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尚未完全建立,人情和关系等非正式治理在维系乡村秩序,推动乡村治理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半熟人的村庄治理场域中,重复博弈和公共舆论还能够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对违规者进行惩戒,有助于维系乡村工业企业、村集体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合作关系。
4
浙江省Q镇的案例实证
近20多年,市场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沿海地区乡土社会结构,但并未荡涤一切传统,乡村仍然残留大量乡土社会的碎片,推动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演化。Q镇位于浙江省L市东部,全镇分散大大小小3000多家企业,有着“眼镜之乡”“中国眼镜出口基地”之称。Q镇的眼镜产业又高度集中在镇域西南的6个行政村,从镜片切割、磋磨、生产,到镜架、眼镜盒和各种细小零部件,6个行政村的眼镜企业形成了高度分工的产业集群。以A村为例,自2002年村民创办第一家眼镜厂以来,至2020年,A村有69家企业,其中60家企业为眼镜生产企业,全部为私企。其他5个村的工业发展大体与A村相似。
(1)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经济嵌入。从企业角度,首先,受廉价地租吸引,企业在A村地租仅相当于邻近城市工业园区地租的1/3~1/4。其次,利用中老年女性和55~65岁男性劳动力,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再次,弹性用工,根据订单多少组织日常生产。从村民角度,乡村工业企业为中老年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非正规就业机会,不仅增加家庭收入,而且为中老人照顾家庭带来便利。同时,村民还可以收获外来打工者的房租和集体土地出租的分红收益。从村集体角度,乡村工业化发展充溢村级财政,增加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进而提高村干部权威和声望。
(2)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社会嵌入。企业的社会嵌入为企业提供市场外资源、关键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在A村等6村,无论是用地还是用工,乡村企业的关系嵌入都较为普遍。如以人情和关系为润滑剂,企业顺利拿到办厂所需土地或厂房;利用非正式的熟人关系网络,企业长期保持弹性用工机制,根据订单多少决定雇员多少,大幅度降低用工成本。企业部分收入的让渡——为村庄公共事业发展提供赞助等,旨在与村社组织维系长期合作关系。
(3)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治理嵌入。在村庄土地出让和综合整治中,当少数村民与村两委出现矛盾时,村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以“人情”“面子”为润滑剂,甚至通过“关系控制”等手段,最终“说服”“摆平”不合作者。企业与村两委之间也浸润于各种非正式关系,企业对村庄公共事业的赞助,“村两委”则在土地、非正规劳动力供给上给予企业支持,当企业面对自上而下整顿时,村社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庇护。
5
结论和进一步思考
乡村工业分散发展与后乡土的经济、社会和治理结构具有共生性、同构性。乡村工业分散发展嵌入在后乡土“半工半耕”“半工半家”就业结构之中;通过多重关系嵌入,企业在用地和用工方面与村集体、村民保持长期的稳定合作;通过嵌入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混合治理中,企业获得了村社的支持和庇护。如果说围绕农村土地开发及其增值收益,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建构了一张复杂的“利益之网”,那么填充在其中的各种非正式关系,构筑了一张“关系之网”,犹如黏合剂,使得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者之间合作更为牢固。同时,“利益之网”叠加的“关系之网”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市场和政府在乡村工业分散治理上的失效。
从“以地办企”乡村工业化到“以地谋租”乡村工业化,乡村工业发展与乡村社会呈现协同演化特征。乡村转型的长期性决定的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长期性,乡村规划需要深入理解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内在机理,重视乡村工业发展在基层社会中的增收、就业和治理等效益。“产业兴旺”是乡村内生发展的经济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规划不宜采用“一刀切”方式推动乡村工业集聚发展。在学理上,地理集中不是产生集聚效应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在对乡村工业的集聚效应和负外部性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兼顾乡村工业的社会效益,合理有序推进乡村工业用地治理。
原文介绍
《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机理研究——基于后乡土嵌入性的视角》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 2 期第94-100页。
【doi】10.11819/cpr20221618a李广斌,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ligb1299@163.com。
李雅妮,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 敏,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王 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党委书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本文通信作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南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解构及其演进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51778387)。【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63v2hNcriOwLFgV1Rg6iqlCOKXPzZM4TWJeppvbULVVz1g0GTSX0V&uniplatform=NZKPT
封面图片源自新华社,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