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实践自然观下侗寨理水智慧及其生态治理启示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9

▲ 图1 |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侗寨(岜扒村)

2014年6月,当我们第一次来到黔东南地区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时,被这里一个个山环水抱、水田连绵、堰塘镶嵌、水宅相依的侗寨所吸引,被这里的风土人情、天籁之音(侗歌)所震撼……侗族逐水而居,有着“地缘即溪缘”的选址观,凡有寨必有水,水与村寨相生相依(图1~图7)。侗族先民对水的运用,凝结着对自然的尊崇,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对生态制度规范的遵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凝聚着侗寨丰富的理水实践经验。但村寨在发展建设中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治理危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乡村水环境治理领域中,自上而下的项目制推进,忽视了地方传统中的经验智慧,导致理水实践中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乱象,传统理水智慧面临传承困境。

▲ 图2 | 侗族沿流域迁徙路径

▲ 图3 | “地缘即溪缘”的侗寨选址(南江河小流域)

▲ 图4 | 山环水抱的传统侗寨(南江村)

▲ 图5 | 水田连绵的生态侗寨(岜扒村)

▲ 图6 | 堰塘镶嵌的传统侗寨(岜扒村)

▲ 图7 | 水宅相依的传统侗寨(岜扒村)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是国家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黔东南地区是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受生态环境保护制约、深山交通条件不便、土地空间破碎及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其成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区域。既有研究对当前水环境危机的“生态-社会”机制的深层次剖析不够,尤其对于乡村旅游发展、部委项目制和社会资本介入下的乡村建设困境、生态文化危机等问题缺乏理论辨析与实证解析。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在黔东南侗族聚居区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田野调研,以水环境问题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和回答了以下问题:

1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智慧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来自实践并服务实践。马克思实践自然观把人类社会与现实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与其联系起来,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3个层次,即“人与自然——生产实践、人与社会——交往实践、人与自己——自我实践”,形成相互制约与彼此促进的关系(图8~图9)。“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征,很多学者以水系为例来解读生态智慧。面对侗寨悠久的理水生态智慧和日益严峻的水生态危机的现实,需要从实践、历史、资本三大维度重新审视“人-水”关系,不断调适“社会-生态”系统,使其趋于稳定,以便更好地指导理水生态实践(图10)。

▲ 图8 |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关系解释框图
▲ 图9 | 实践自然观下人类实践活动的3个层次及其“平衡”原理
▲ 图10 | 实践自然观下侗寨理水生态实践解释框架

2

在新 “生产-交往-个体”实践中侗寨面临怎样的理水生态危机?


2.1 生产实践:

生产主义时期生态循环传统断裂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传统侗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了自适应的理水生态智慧,与自然地形相结合的“井-塘-渠-溪-田”水生态空间相互交织,串联构成了 “活性立体”的水网空间体系与“用-排-蓄-净-用”自循环模式(图11)。在自然经济时期,侗族传统生计模式的“人-水-地”良性循环的关系很好地化解了人口与土地、用水与净水的矛盾,有效避免了农药化肥污染及自然肥力退化等问题,杜绝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危机。生产主义逻辑下现代设施不恰当地植入导致水空间不断减少,水生态循环系统被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被终止,低介入式的生产活动无法延续。

▲ 图10 | 岜扒村传统水生态空间格局示意


2.2 交往实践:

功能主义下流域自调节能力下降


侗族人基于生产生活与区域生态保护需要,形成了适应流域特征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村寨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始终遵循着互惠共生的交往准则。如将侗寨“塘-田”等水设施与糯稻传统种养方式相结合后,水源截留、储养能力增强,有效缓解了流域内水资源短缺、旱涝不平衡的问题,化解了上下游来水与用水的矛盾。但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流域上下游村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农业无偿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也被逐渐削弱,对流域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2.3 个体实践:

经济理性下水“生态-社会”系统失衡


人类只有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身才能日益满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传统侗寨通过寨老主持制定的“款约”规范村民行为,具有广泛的集体约束力。同时,侗族有着植根于精神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识,村寨自发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行为准则,实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但资本生产的经济理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系,个体的自我利益诉求凸显,导致民间非正式制度及自组织机制涣散,个人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降低。人口收缩背景下侗寨社会关系网络的瓦解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侗寨的生态治理危机。

3

如何借用“实践-历史-资本”理论关系解析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从实践维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须考虑人类社会历史维度和发展中的资本维度。

▲ 图12 | 基于“实践-历史-资本”关系的侗寨水生态危机产生机理


3.1 标准化现代工程实践

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


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是对生活规律的总结,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伦理和生态哲学思想。当前,在大量乡村建设中,简单的标准化工程实践替代了地方性生产生活经验实践(图13)。一方面,传统水生态空间被现代工程侵蚀,导致自然水循环系统中断,水流通道淤塞(图14),水体净化功能下降,大量垃圾、污水入塘,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严重(图15)。另一方面,旅游服务的标准化需求促使村寨进行居住配套的标准化改造,从而产生诸多新的问题。

▲ 图13 | 岜扒村现代化工程建设实景(左:被硬化的风水林场地;中:鼓楼旁的现代消防水池;右:被雨水浸泡后的腐烂柱脚)
▲ 图14 | 水循环体系破坏后垃圾淤积的堰塘
▲ 图15 | 岜扒村水环境问题空间示意


3.2 生态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下的

空间功能异化


民族生态文化价值认知的缺乏及长期功能主义实践的累积造成了村寨水空间功能异化(表1)。1980年以前,侗族村寨中每户都有鱼塘,其依地势串联整个村落,不仅用来消防、繁殖鱼种、调蓄旱涝,还解决了村寨污水净化的问题,每个村寨相当于一个内部自我消化的小循环系统,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政策项目及外来资本的裹挟,村寨多功能发展的诉求不断凸显,但由于其缺乏统一的规划管控与对生态文化价值的认知,造成了水空间功能异化,区域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民族生态文化面临着被忽视甚至逐渐消失的风险。

▲ 表1 | 黔东南从江县岜扒村乡村建设重大实践及其对水环境空间影响


3.3 农业生命逻辑缺失下

现代生态制度的失范


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与人(社会)伦理关系的折射。在民族旅游业发展中,侗族传统农业无偿提供的生态功能产品迅速被“商品化”,通过“自然资本化”的方式实现增值。利益至上、忽视自然的资本逻辑的支配致使农业生命逻辑缺失、农业伦理失范,出现了人与人对立、人与自身背离的问题。在外力介入下,村寨的发展由过去的村民自治,逐步演变为“政府主导+外部资本干预”的方式,权力主体多元与村民权力真空并存。将市场逻辑凌驾于社会逻辑和自然逻辑之上的“农业体系逻辑的倒置”是诱发现代生态制度失范、农业多功能性丧失、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最直接原因。

4

新时期水环境治理中侗寨的传统理水智慧该如何传承与发展?

侗寨在处理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中的生态智慧可为新时期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启示,但传统生态智慧是封闭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如今的侗寨被动或主动地融入了区域经济网络,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在技术发展、利益重构、价值转变等的冲击下,传统的生态经验显然已经不够支撑当今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何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建因地因时制宜的侗寨生态理水系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章从融入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流域多尺度生态规律的功能空间活化、加强村民主体意识的水“生态-社会”系统共治3个方向提出了新时期侗寨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与思考,以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调研花絮

团队成员与乡政府领导、

村委展开水环境治理交流与实地勘察(2015年12月)

团队成员与岜扒村寨老、

村民讨论水环境治理方案(2016年5月)

收割糯稻的侗民

在溪边洗菜的侗民(左)在水边祭萨的侗民(右)

祭祀古井

注:文中图表均为作者及团队绘制与拍摄。

致谢:感谢一起参与《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综合示范研究》课题调研的吴丹、李欣格、马远航、邹伦斌、桂春琼!感谢无止桥慈善基金(香港)的支持!感谢高欣、李佳芮、曾翔天同学在图纸绘制方面的帮助,感谢黄晶博士对论文的校核!

本文撰稿:黄梅  乔杰  于洋  段德罡


原文介绍

《实践自然观下侗寨理水智慧及其生态治理启示》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 年第 1 期第75-85页。

【doi】10.11819/cpr20230108a

黄 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乔 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训基地办公室主任,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于 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信作者。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传统村落乡土建筑改造利用适宜性关键技术”(2020YFC1522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传统村落绿色水基础设施规划关键技术方法研究”(51808425)及“武陵山区乡村小流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型研究”(52008179)。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63v2hNcriO-oiaghgXvUj74MziwE4X_r-nNpsC0e1Zx8oJcHXOkl6&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