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老城厢历史地段
▲ 清代老城厢呈现江南水乡县城风貌
1
概况
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源地,宋末建镇、元初置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筑城垣,记录了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因其近代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如今的上海城市空间中仍独树一帜。清末上海开埠前,老城厢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信仰中心,之后,人们为了与彼时租界新城区相区别,开始使用“老城厢”来指代这个华界中心,其内有衙署察院、军营校场、学府书院、邑庙寺庵,有人口稠密的街市巷坊,完整地呈现着中国古代传统县城的建设配置与江南水乡城镇的景观风貌。近代西风东渐的过程中,老城厢也在不断地吸纳、演变与调适,其传统城市形态和肌理变得愈加多元。2003年,老城厢因“集中体现了上海自清末民初以来传统城市生活面貌和四方杂处的市井百态”而被认定为上海中心城区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呈现“本土文化”且年代最久远风貌区。然而,这个历史最悠久、最具本土特色的保护区,迄今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发展。
2
历史格局的形成
上海老城厢发源于宋代的浦滩湿地,彼时周围四潆、外通潮汐,境域内河浜纵横、水陆并行,居民以舟代步、枕河而居,一派江南水乡风貌。元明两代,这里滨江近海、背倚江南,尽享航运便利,在数百年间逐渐形成了商肆繁荣、人口稠密的江南重镇。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频繁扰掠上海,官民协力抢筑城池,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筑起了半径一里有余、周长十里的不规则圆形围郭,从此,成为上海县城平面轮廓的突出特征。
明清时期的老城厢,呈现水陆并行的典型江南水城格局,城内路网大多仍顺应原有河浜形态,主要充当水路交通的辅助和补充,故而总是蜿蜒曲折、多丁字相交;许多小街巷由最初的河浜沟汊淤滞填筑而成,于是多有弯折和末梢尽端,宽度也仅约2m,那是旧时通行舟楫的极小尺度。居民们在水道分隔成的小片条带状土地上营建房屋,小康之家是二至三进的宅第,豪绅富户拥有私家园圃,普通人家则是布局紧凑的三合院。这种适应自然环境与传统商业模式的渐进生长型城市肌理,呈现出小尺度、高密度与多样化的特征,迥异于那些因政治或军事因素而建造的方正城池与规划整肃的城市格局。至清中叶,伴随着江南一带的繁荣富庶,上海城厢内外终日商船如织,城内有敬业书院等十余个书院,豫园等多处私家园林,城隍庙等80多座寺庙庵观,书隐楼等多处名人宅第,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上百个会馆公所,是上海人口最稠密、市肆最繁华的地区。
3
近当代的百年变迁
西风东渐中的学习与发展
上海开埠后,经济重心向租界转移, 1914年全面拆除城墙城楼、填没城壕,修筑为宽阔的绕城环路,自此,老城厢这个传统江南滨海县城首次发生剧变,并逐渐开始近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调适与重构。
汽车与电车行驶在宽阔的环城路上,促进了环路两侧的商业开发和娱乐业兴起;华商开始仿造租界的房地产模式在空余地块添建旧式里弄、新式里弄、公寓、公房等;一些现代工商业办公大楼及各种教堂建筑也出现在老城厢,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城市肌理。华界政府则参照租界的城市管理制度和辅助金融政策,进一步填浜筑路,重塑街道轮廓,城内3条主要河道(方浜、肇家浜与乔家浜)耗时5年相继被填埋,筑成3条“宽达三十尺,可通行车辆”的东西向贯穿城内的新道路(即现在的方浜中路、复兴东路和乔家路),连接起原有南北向的街巷,与环城路共同构成了老城厢的现代道路网骨架。至20世纪20年代末,城内河浜全部填筑为马路,延续数百年的“水城”风貌消逝。然而,同期法租界的大举西扩吸引了富裕人群前往置业,当时的民国政府将发展重心转移至江湾地区,导致失去政治支持和资本青睐的方兴未艾的老城厢陷入停滞,至1947年,老城厢的城市空间仍呈现出宽窄不一的特点。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建筑都在原有地籍范围内被不断翻建。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老城厢地区首次打通东西走向的复兴东路和南北走向的河南南路,构建一横一纵的快速交通干道。同期,伴随着分散空地上见缝插针的新建和质量极差地块的推倒重建等建设行为的出现,该地涌现出一批以小梁薄板为代表的标准较低的集合住宅,这些零散分布的小规模建设基本发生在原始地籍范围内,对空间肌理的改变并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复兴东路和河南南路实施拓宽工程,大大的“十字”交叉将老城厢分隔为4个象限,沿线大体量、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随之而起,与地块内的传统街坊在空间尺度方面形成了巨大反差。随后以“旧区改造”之名推进的更新活动,采用“整地块拆迁,经土地批租后,新建为商业、办公或居住建筑”的模式,对老城厢的大片城市肌理予以空间重构,导致近二十年间,地籍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块显著扩张。
2018年以后,黄浦区全面加快“旧改”行动,启动了“速度最快、规模和力度最大”的动迁工作。已出让并待实施的地块和正在实施征收的储备地块则加快覆盖了老城厢剩余的传统肌理片区,大批拆迁安置的老城厢居民最终离开了曾经的家园。
4
保护价值与现存状况
老城厢是一处边界分明、形态独特的历史城区,孕育了开放包容的居住形态和社会生态,是传统江南水乡文化与近代海派城市文化交融累叠的突出代表。
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所对标的诸多世界顶级城市,在中心城区无一例外都具有活力充沛的本土历史街区与鲜活文化。东西于此交汇的上海,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当然不能只留存于远郊或书面。当老城厢已听不到熟悉的乡音、游子归途找不到出发时的家园,这座城市还有什么值得流传、咏叹与怀念?葛亮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