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分异演化研究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9


1

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大量集聚和结构分化,对流动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成为新热点。目前,国内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不断增多,但以学科交叉和定量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大部分研究采用普查中的非户籍人口数据,缺乏详细的人口社会经济数据指标,致使研究多集中于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演化;其次,有关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仍以静态分析为主,动态追踪较少,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研究更少;第三,以往的定量研究单元往往按照行政区划展开,其会带来单元统计和数据上的偏差。

因此,本文以流动人口中的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利用2009年和2015年的两次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数据,从动态视角出发,在网格化均质研究单元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分析进城务工人员这一流动人口群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的动态演化特征,以期对同类研究有所补充。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文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即南京市绕城高速以内与行政区划的街道一级单元相匹配的空间范围(图1);然后,基于2009年和2015年两次南京市主城区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经济—空间属性的街道单元问卷数据,来分析其居住空间分异演化。具体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遵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社会区分析”的思路,采用SPSS和GIS等分析制图软件,进行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定量与可视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两次进城务工人员空间分异的演化规律。

▲ 图1 | 研究范围与研究网格化单元

由于传统研究中以行政区划为人口统计单元生成的人口分布存在“同一单元内数值均同,而不同单元间数值突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行政边界性的差异(单元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无法体现单元内或单元间的人口分布特征。故本文拟通过“人口数据格网化”来重新划定研究单元,进而更加准确地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演化特征。首先,采用格网单元面积权重内插法(GCAWI)将以街道为单元的进城务工人员数据转化为空间单元格网数据;其次,采用人口密度下不同格网尺寸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确定空间转化中格网的大小,最终选取400mx400m的格网作为本研究的格网大小,并对主城区进行格网单元的重新编码(如QH01-1表示秦淮区五老村街道第一网格单元),形成1769 个格网单元(图1)。


3

研究结果


3.1 进城务工人员居住主因子演化特征


重点对比分析2009—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因子,发现其呈现出“复合重构”“替代分解”的特征(表1)。首先,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发生两极分化,从普遍较差的单一空间转变为住房条件改善型和维持型两类,且该主因子的荷载变量中融入了学历、职业属性,与居住空间属性共同复合化表达因子特征;其次,进城务工人员的迁居特征已表现出被动择居与主动择居并存的趋势,2009年基本以被动迁居为主,但到2015年出现主动择居,且租赁人群更聚焦于省内务工人员;最后,家庭收入仍是表征进城务工人员经济地位高低的主要指标,到2015年该主因子的荷载变量更加明确,清晰界定了高经济地位的务工人员(以来自安徽省为主)。总之,住房条件、迁居特征和经济地位3个主因子对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分异影响较大,且发挥着持续的作用。

▲ 表1 | 2009-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主因子演化


3.2 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的社会区演化特征


对比2009—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的社会区类型,发现其基本保持稳定,但内部属性存在不断同质与分异,空间结构呈现出更加清晰与集聚的演化特征(表2)。

▲ 表2 | 2009-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社会区演化特征

其中,内部属性由以居住方式分异为主转变为以居住条件分异为主,且出现同质化和分异化现象;空间结构则由“扇形+散点+半环”的主导模式转变为“扇形+散点”的分布特征,原本的混杂穿插正通过内部的同质与分异过程愈加清晰与集聚:居住方式不断同质化且分布于主城内外,是大量初来宁务工人员的集聚地;居住条件进一步分异为两种状态(好与差),并相依占据主城东北边缘地带,成为吸纳大量高学历商业服务业务工人员与低学历生产运输业务工人员的相邻集聚地;此外,务工人员的经济地位虽无变化,但其集聚空间持续向主城西南部连片式集中,致使各类居住空间分布更加清晰明确。具体演化特征如下:

3.2.1 居住方式同质与空间集中化

内部属性上,2009—2015年间以工地为主的务工人员集聚区正逐步消失,至2015年已由集体宿舍的择居方式取而代之,表现出“择居方式不变、但居住方式更加统一”的演化特征;空间分布上,居住方式由或分散(居住工地)或集中(居住宿舍)于内城外缘和郊区内沿圈层转变为以集聚中心区和散布郊区内沿圈层为主(均为居住宿舍),呈现出“空间消散(工地式集聚)后再集中化(宿舍式集聚)”的演化特征(图3)。

▲ 图3 | 2009-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方式同质化示意

3.2.2 住房条件分异与空间边缘化

内部属性上,2009—2015年间住房条件(较差)均质化的务工人员集聚区正逐步分化,到2015年已完全分裂形成两类集聚区(住房条件好/差),表现出住房条件向上或向下两极化分化的演化特征;空间分布上,从中心区圈层为主的连片集聚,向外移至内城外缘和郊区内沿圈层,且两类(住房条件好/差)空间在主城东北相伴而生,呈现出“空间集中并紧邻”的演化特征(图4)。

▲ 图4 | 2009-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住房条件分异化示意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以2009年和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分异的动态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

(1)2009—2015年,影响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因子经历了内在变量的复合重构与分解替代,最终形成住房条件、迁居特征、经济地位三大相似维度的主因子,其中住房条件主因子表现出好与差两极分化的演化特征;迁居特征主因子表现出主动择居与被动择居混杂的演化特征;经济地位主因子则表现出群体类型更加聚焦的演化特征。

(2)2009—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在居住主因子的影响下,分别形成了4类社会区。但居住空间整体在居住属性同质化与分异化并存的作用下,形成了空间结构不断清晰化与集聚化的演化特征,即主要特征由居住方式多样转变为居住条件极化,在居住方式上实现了同质化(由宿舍型和工地型两类减少至宿舍型)和清晰化(主要分布于主城内外);在居住条件上实现了分极化(从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分化为住房条件好与差)和集中化(均分布主城东北且毗邻)。

本文对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分异演化进行了研究,因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问题,故从调查初期的人群量摸底到最终的问卷设计、对象选取、调查地点等工作均严格把关,基本涵盖了主城区内不同工种的务工人员及其居住分布区,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亦能窥见一些该群体的居住空分异状况。但要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反映进城务工人员在南京市的居住分异状况,需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更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如以整个南京市为调查范围,将研究单元缩小至居住区等,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文撰稿:强欢欢  吴晓


原文介绍


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空间分异演化研究》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1期,第15-24页,第114页

【doi】10.11819/cpr20230105a

强欢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

吴   晓,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职业视角下大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空间结构和时空轨迹研究——以南京市为实证”(51878142);“基于空间生产-消费全过程的旧城空间再生研究”(51678130)。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BHxWG0nu5QaVRdccTUXDHIE28wSXLV30ElvLKcCkK40&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