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规划素来关注城市与水的关系,注重对城市周边大面积湖池的用心经营。既善于通过巧施湖池工程,泄洪蓄水、保障民生,亦强调在工程建设中葆有风景意涵,融入对美好人居的不懈向往与创作才情,塑造湖池胜境、构建湖城一体式特色格局。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饱含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西湖”风景营造模式,深刻影响地方人居建设。在历史实践中亦多见“东湖”“南湖”等,虽方位与命名不同,但营造义理相通。▲ 西湖全景图(清·张若霭)
作为一种理想人居的追求与实践模式,“西湖”蕴含多层次实践要义:其以保障民生为基础,强调通过疏浚挖凿、筑堤立闸等工程技术手段,满足城市泄洪蓄水、饮水灌溉、军事防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湖池的风景潜力,于工程建设中融入山水人文创造:通过塑造自然地景,辅以廊桥水系经营,构建湖堤蜿蜒相间、洲岛远近错落的立体式景观格局;因循山水形势、晨昏四时变幻之景,点缀亭台楼阁,收揽和升华地方景致;注重传承弘扬人物精神,标立祠、庙等人文空间,创造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居胜境。纵观历史实践,“西湖”往往与城市相邻接,古人善于通过对湖、城重要空间节点的关联性设计,塑造湖城互通、互望、互感的一体式格局,实现润泽城市生态、升华城市艺境、彰显城市文化的人居目标。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和实地调研来看,“西湖”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多地的规划建设中,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负盛名,其经过历代循吏的适时浚治和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仕阶层的经营赓续,形成与大运河、钱塘江水系贯通,蓄泄可控的水利工程系统,以及“湖城一体”的特色空间格局,累代形成的山湖形胜、水利景观、庙宇宫观、亭台阁塔,凝成“西湖十景”标志景群,成为中国本土风景营造之典范。另如陕西凤翔东湖,在苏轼主导下凿引泉流、广植柳竹、布列堤岛、点缀亭台,后世持续经营而增筑望苏亭、东坡祠等人文空间,形成自然湖景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风景体系。
▲ 凤翔府东湖 [引自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浙江宁波西湖,在满足蓄水功能的基础上,当地辅以汀洲岛屿、廊桥环亭、诗文匾额等人文创造,形成“州人胜赏之地”,成为因湖“养城”“涵城”之典范;福建福州西湖,西晋郡守依城凿湖以供城防水利,五代闽王于湖滨营建水晶宫等亭台楼榭,加强风景建设,南宋知州引湖入城、修阁造桥,如此历代疏浚营建不辍,亭台之盛、觞咏不绝,遂成闻名遐迩的“福州西湖八景”;湖南湘阴西湖,当地于城外修筑桥堤,连通西湖与城邑,呈环湖“卫城”之势,又依山巧营祠庙亭塔,遍植繁花苍木,以塑湖城联立、居游相宜的一方胜景。
▲ 湘阴县全境图 [引自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沙府志》]
凡此等等,皆具启发。本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四川富顺、湖北孝感、广东潮州、安徽阜阳、广东惠州,对“西湖”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四川富顺西湖,位于城内北隅,湖阔六七里,为玛瑙山、五府山、钟秀山和神龟山四山环抱的天然湖泊,有“四山攒碧争为地,一水涵空为补天”之形胜。当地为保障民生,修建堤坝以满足防洪、灌溉之需,同时结合山水形胜修亭造桥、植荷漫湖,围湖布置望湖楼、文昌宫、祠庙等人文建筑,将山川之胜与人文之萃巧妙结合,由此形成“西湖易洞”“荷风十里”“两峰苍萃一孤艇,五里荷香十二楼”等系列胜景,实为湖在城中、城映湖中、城景交融之典例。古人赞曰:“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蜀中。”
▲ 西湖易洞图 [引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富顺县志》]湖北孝感西湖,位于县治西北,湖阔数十顷,邑人筑西湖桥以通城郊,“春夏水泛,流光潋滟,远岫映带,亦一佳胜地也”。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西湖水涨而城圮,知县汪公修筑长堤、插柳植木以“堑西湖”,截流城内者曰“汪公池”,整饬后的湖池重获水利灌溉与河防疏泛多重功能。加之神鼎阁、明月台、白骨塔等人文建筑缘湖矗立,“每际良辰,揽胜之士群集其间,望平湖、古阁,莫不洒然神怡。”人文荟萃与湖城胜景交相辉映,尽显西湖意境之悠远,故邑人赞之曰:“景物可比西子湖云。”
▲ 西湖酒馆图 [引自清光绪九年(1883年)《孝感县志》]广东潮州西湖,位于城西门之外,古为放生池,“有山崭然据湖旁,层崖叠嶂,洲渚沦涟,水影岚光,为南州之胜概”。当地凿沟通渠,连通西湖与周边水系,设“深池高垒”以作城防之用,然岁久淤塞。南宋庆元年间,太守林公㟽慨谓湖山并言:“岂有山独无湖?”于是“刳朽坏、剪繁秽、引清流,潴而广之,南北相距倍于昔”,在湖中巧营三亭,名之“放生”“湖平”“倒影”,又结合环湖堤岸“插柳植竹,间以杂花”,将楼阁亭台等人工建筑掩映于花草藤蔓等自然景观,形成“绀宫梵宇,云蔓鳞差,萦绕女墙,粉碧相映”之邑内大观。建成后的西湖集民生之需、生态涵养、人文教化为一体,“是湖,乐在民也。”后有记文赞曰:“一以祈君寿,二以同民乐,三以振地灵兴文物,一举而众美具。”▲ 潮州图绘(局部)[引自郑锡煌《中国古代地图集·城市地图》]安徽阜阳颍州西湖,位于城西诸水汇流处,有“十顷琉璃”之景。古时水患频发,历代均有疏浚治理,尤以北宋晏殊、欧阳修、苏轼的治水之功为后世称道。时人通焦陂、浚西湖,复建三座水闸使西湖满足水利渟滀之需;亦广植花树菱荷,清淤堆土、连接州城以成苏堤,西湖之营建日盛。后继环湖增设亭台阁楼,修筑去思堂(原清涟阁)、欧阳祠、松乔祠、四贤祠等人文建筑,以宣“思贤”之义。明代又于城西北处开设“望湖门”,可观“斜桥泽畔,画舫朱艇”“楼台亭榭,错落其间”之风景盛况。如此累代增营,塑造了湖城互通、互望、互感的一体式格局,古人赞曰:“未觉杭颍谁雌雄。”▲ 西湖全图 [引自民国七年(1918年)《阜阳县志》]广东惠州西湖,位于城西群山环绕、三溪水汇之低洼处,天然成湖。唐时西湖“时潦时涸”,邑人择环湖、临水、踞山等关键节点处,营建开元寺、元妙观、永福寺、泗洲塔等标志建筑,塑成“野寺岚烟”“玉塔微澜”等西湖古景。北宋知州陈偁加强对西湖水利之调蓄,“筑堤修径,蓄水灌田”以呈“丰湖渔乐”之景,“开六桥雄胜,剔全湖清翠”以塑西湖之空间骨架。苏轼贬于惠州后,捐资筑堤,兴建西新桥以“导湖山之胜,据登览之会”。此后邑人持续经营,增修系列人文建筑,环置于“五湖六桥”,隐秀于滨水湖心,由此形成了集山水之胜与人文之萃的风景体系。随着明代惠州府城的进一步扩建,西湖水体与府城轮廓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实现了“可樵、可渔、可游、可咏”的湖城一体人居胜景,可谓“不让钱塘明圣湖”。▲ 西湖总图 [引自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惠州西湖志》]总之,“西湖”作为一种巧营湖池实现理想人居追求的本土风景营造模式,折射出古人善于将民生保障与风景经营、人文创造有机融合的人居建设思维,故所谓“一举而众美具”。汲取“西湖”所蕴含的巧营湖池胜景、融塑湖城格局、升华城市艺境的风景营造智慧,在工程建设中依然葆有对美好人居的不懈向往与创作才情,塑造处处见风景、处处显文化的现代城乡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持:王树声图文蒋 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 助理教授王树声 教授 本文通信作者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呼茗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编号2022-K-063)资助。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