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形式之上:规划遗产的价值形态刍议——基于“有形-无形”的辩证视角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8
规划遗产是代表性的规划智慧(理论思想、设计方法与制度体系),投影在城乡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建成遗产。其具有进一步拓展遗产内涵与外延的可能,对于地方规划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然而,规划作为一种遗产的价值,长期被建筑师的创造性作品所掩盖,仅有相对较少的规划场所被正式承认遗产意义,且往往主要是通过其他文化主题来体现——规划在遗产语境中经常处于“静默”的状态。因此,有必要为规划作为一种遗产的意义“张目”并“发声”,并厘清其价值形态及价值关系等相关问题。

在这一问题导向下,研究分为3个步骤进行展开:规划遗产的价值认知、规划遗产的价值论证和规划遗产的价值思考。

首先,通过对规划遗产的研究综述,梳理既有研究的贡献,也指出目前的研究困境和有待进一步完整的地方。规划遗产研究源于1975年英国学者雷·泰勒(Ray Taylor)所提出的文化旅游名录、兴于2006年澳洲罗伯特·弗里斯通(Robert Freestone)教授推行的国家遗产项目(图1~图2),在2011年后进行了国际上的案例解读,并于2019年引入国内进行了内化探索(图3)。在近50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界对这一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地标节点”“象征景观”“交流工具”趋向于“一种新兴视角”,呈现出“从实到虚”的泛化趋势。与此同时,规划遗产也似乎成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泛化概念,任何有关于规划的内容都可能成为规划遗产的组成部分。外延的冗杂导致边界不清,以至于与规划相关的一切历史遗存都可被认定为规划遗产,以解释“在这之前规划产生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应该留给将来的东西是什么?”

▲ 图1 | 《英国的规划遗产》;右图2 | 《城市国家:澳大利亚的规划遗产》
▲ 图3 | 2019年9月在兰州召开的11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历史思维与规划遗产”

价值认知泛化导致规划遗产的基本问题界定不明——规划遗产究竟是有形文化遗产(规划创造的空间),还是无形文化遗产(规划建设的智慧),抑或是二者的统一(表1)。对此,研究立足于规划遗产的本质属性,通过剖析国内外典型的规划案例,提出规划遗产的价值核心不仅在于纯粹的、有形的历史空间,更体现为无形的规划智慧这一观点。后者通过跨地区传播,秉承了舶来思想与地方特征,实现了“超越建成环境”的价值融合,统筹了“形式之上”的价值关系。

▲ 表1 | 规划遗产的价值形态辨析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相关文献后绘制。
需要明确的是,规划遗产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与建成环境相互映射的产物,其价值直接表现为有形的空间。大量具有典型性的历史建成环境反映了特定的空间处理方法,展现了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对于空间的创造性设计与安排,这些建成遗产毋庸置疑是规划遗产的重要组成。然而,也有大量建成环境,就规划而言没有任何创造性。即使在历史进程中禀赋了时间厚度和文化意义,于规划层面的遗产价值也极其有限,更多地是作为瑟吉·萨拉特(Serge Salat)笔下“标准、理想建成模型”的单调重复。

在这一语境下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对于规划遗产价值的理解,不可忽略无形部分,并需要从空间本身,上升至“形式之上”的非物质层面进行解释,以揭示历史建成环境在规划层面的价值来源。

在规划遗产的价值评判体系中,规划遗产的价值形态存在于“无形”与“有形”这两个维度,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而单独表达。但是,对于二者而言,规划智慧作为一种理念而非建成空间,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理念剥离了事物的一切感性特征,作为纯粹的抽象概念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而现实世界则是偶然、善变、不稳定的,其价值来源于理念的投射或“影子”。正如西方哲学的语境中,柏拉图把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理念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传统,将“理念”作为“绝对精神”进行了发展,认为相对于具体的存在而言,理念是普遍的、无限的、自由的。因为没有规定性,所以也是空洞的,只有显现为感性的东西才能获得具体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观点,将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进行了统一。

因此,对于规划遗产价值形态的研究,需要有“立足建成环境并超越建成环境”的站位高度,在两个维度的关联视角下分析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并思考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间的关联逻辑。进一步而言,是塑造这些建成环境的规划经验,如何指导规划实践、影响建成环境,并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检验,获得“标准”“模本”等“正统身份”的原因。

这种关联逻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原生理念的异地派生,即无形的规划智慧实现跨地域传播与实践的方式方法。这一过程往往伴随主动的学习引入和被动的殖民扩张,这也是某一种代表性的规划思想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并进行在地性营建的重要原因。例如佛得角的大里贝拉、科特迪瓦的大巴萨姆、摩洛哥的索维拉(图4~图7),等。其次,是远期愿景的近期实践。不同时期的规划产物与时代背景密切结合,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文化形态和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跨越时空进行对话”的规划产物,在不同层面展现了其作为一种规划遗产的整体价值。

▲ 图4 | 索维拉的规划遗产:法式街区设计理念在北非小城的实践

资料来源:谷歌地图。

▲ 图5 | 法式街区设计风格:四角开放、人车分流

资料来源:左图来自谷歌地图、右图笔者自制。

▲ 图6 | 北非建筑特色:黄白蓝色调、半圆拱门,以及密柱回廊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 图7 | 街块内部具有北非特色的简易庭院设计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在规划遗产的价值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多种类型:不仅包括政府部分主导、技术部门领衔等所谓“正统”规划所创造的历史遗留,还包括自下而上的“非正规”“后发式”等规划价值所形成的历史空间环境,例如锡耶纳的坎波广场(图8~图10),其体现了“规划”在空间建构的过程中,多元的参与时机和内涵关系。

▲ 图8 | 坎波广场:后发式的规划遗产

资料来源:根据《科斯托夫. 城市的组合: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形态的元素》修改绘制。

▲ 图9 | 锡耶纳城市形态中隐含的3条历史性街道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 图10 | 坎波广场上的权力中心与视线交汇点:曼贾塔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通过对规划遗产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其价值核心不是纯粹的、有形的建成遗产,更体现为塑造这些建成环境的规划智慧这一核心观点。对于规划遗产的研究,也需要立足于“有形”与“无形”的关联视角,关注规划遗产的价值形态不同层面所体现的传导路径与表现方式。当下,规划遗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重要问题如案例研究、实践探索等已经引起了业界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本土化、地方性的尝试。但其系统的理论建构问题,仍需要结合代表性的规划案例进一步探索,以解释历史空间形式背后的规划内涵,以及规划作为一项遗产的复杂性特征。

本文撰稿:张杨   何依



原文介绍

形式之上:规划遗产的价值形态刍议——基于“有形-无形”的辩证视角》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8期,第38-46页,第65页

【doi】10.11819/cpr20231606a

张 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zhangmuyi@hust.edu.cn。 何 依,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本文通信作者,heyihust@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宁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保护研究”(52078228)。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63v2hNcriO1bzwIKTdV_w5YvxEA5YEMdT2cWpTTOR6NPl3u6_zoMP&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