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鱼木寨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4

▲ 鱼木寨地形示意

1

   基本概况

鱼木寨位于湖北省州利川市谋道镇境内,东南距利川城区60 km,西北与重庆交界。全村占地面积3.09 km2,居住着500多户土家族山民,地处大山深处且地势险要,四周皆为悬崖峭壁,仅有一条2 m宽的青石板古道直通寨门。穿过寨门后别有洞天,仿佛来到“世外桃源”,被称为“天下第一土家古寨”。古寨保留着寨门楼、古栈道、传统民居、古墓、青石雕刻等历史遗迹,1992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天险中的土家村寨


根据《利川县志》记载,鱼木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第一,鱼木寨最早是土司的盘据地,其天险优势适合土司生存;第二,鱼木寨的发展,与当地谭氏、向氏、成氏三大家族的迁入和兴衰有关。谭氏是最早迁入鱼木寨的土司,在清末逐渐衰落。向氏入仕、成氏经商,逐渐发展起来,两大家族争相大兴土木,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第三,鱼木寨一带较为富饶,早年间匪患严重,山下的人们为了保财保命,逐渐将货物、家产和住所向山上鱼木寨转移,以至于后来逐渐加固了整个寨子的防御体系。▲ 鱼木寨整体地貌与入寨关隘鱼木寨之所以能够让土家先民聚居于此,除了拥有独特的天险外,其优渥的自然环境也是必要条件。利川一带多为山地,但山地上多有较厚的土壤层和丰富的植被,适合耕种;再加上鄂西地区多雨潮湿,地表水汇聚成水塘,以及散布在寨内的泉眼,能为山民提供必要的生存物资。如此,鱼木寨注定会成为居住、生产和防御的首选。

3

  村落格局与重要建筑

鱼木寨建于海拔1000~1200 m的台地之上,平面状如游鱼,中部地势高,平缓开阔;四面均为绝壁,山体向四周层层跌落。南侧“鱼尾”山脊处的寨门楼海拔最高,也是进寨的唯一要道,独特的地势造就了鱼木寨历史上军事要塞的地位。台地上散布着水塘和泉眼,地表水向西侧鸡头沟、东南侧倒落沟流去,最终都汇入东北侧的钓鱼滩河。寨内道路由南北向的主要道路和放射状的次要道路构成,呈鱼骨状。

▲ 道路、建筑、梯田的关系

鱼木寨内传统民居沿寨内主要道路分布,没有固定的朝向,而是顺应地势,背靠山林,面朝梯田。梯田大多位于寨子东侧,视野开阔,可眺望悬崖外的风景。

▲ 东侧梯田及眺望远景(1)军事遗存鱼木寨的防御设施主要是针对匪患而设,寨门楼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梯形,占地110 m2,两侧墙壁与山崖靠齐,正立面较侧壁高,坡屋顶隐于正面墙壁之内。正中开门,中间通道为条石铺砌,门额上刻有“鱼木寨”字样,门额上方有9个箭孔,为寨门二楼守卫作战之用。寨门屹立于危崖绝壁之上,易守难攻。▲ 寨门楼鸟瞰古栈道分“手扒岩”和“亮梯子”,“手扒岩”位于是鱼木寨北侧三阳关,地势险要,笔直地凿于崖壁之上,攀爬需要手脚并用,共32步。“亮梯子”位于鱼木寨东侧梯子岩,现存28级,每级用长1 m、宽0.4 m的青石板横插入岩壁中,悬挑的一端作为阶梯,便于村民下山赶集,地势颇为惊险。鱼木寨的军事防御体现了土家族山民顽强的生存斗争史,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辅以寨门楼、寨墙、古栈道等构成的整体防御体系,使山民可以逃离战乱。▲ “手扒岩”

▲ “亮梯子”

(2)土家民居

鱼木寨的民居多建于清末民初,依山面崖、布局严整、轴线明确,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和环境,分为靠崖而建的岩壁居和建在山顶台地的合院民居。

岩壁居位于鱼木寨西北侧,靠崖而建,是土家族传统的吊脚楼样式,为砖木混合结构,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客厅,上层为居所,这种建造方式有效避免了环境带来的潮湿,便于排水和通风。而山顶台地的合院民居,以六吉堂、“连五间”为代表,结合了土家吊脚楼的干栏式构造和北方的合院式布局。其中六吉堂始建于清末,是向氏家族的私塾,除正面是砖木结构外,其余部分为全木结构。其位于村落中部,是村民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中间天井有飞檐翘角的抱厦一间为戏台,两侧立着刻有《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的石刻两副,体现了鱼木寨人重视儒家文化的传统。


▲ 六吉堂主立面

成氏祠堂,又名“连五间”,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砖木结构,由两个合院组成,每个合院面宽5间,其东侧为院前广场和农田。

▲ “连五间”鸟瞰

▲ “连五间”前广场与农田

4

  民俗特色

鱼木寨至今仍保存着敬土地公公、敬“丫公天子”(当地守护神)、“赶草坝场”(情歌对唱)、“坐活夜”(祝寿)、阴阳同居等土家族民风民俗。(1)墓葬习俗鱼木寨山民有着“厚死薄生”的生死观,认为与先祖比邻而居可以得到先祖的庇佑,因此在寨内形成了独特的墓葬景观,数十座工艺精美的大型石墓矗立在寨子中心地区,大多与居所贴临而建。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双寿居,即成永高夫妇墓,三门两进,前廊后院,依地势层层拔高,占地110 m2,其上雕梁画栋,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墓葬文化,更是展示了民间工匠精湛的技艺,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南侧一墙之隔为成氏家宅,至今仍有人居住。

▲ 双寿居与成氏家宅的关系

▲ 双寿居格局▲ 双寿居前廊(2)青石技艺

鱼木寨盛产青石,表面细腻,便于雕刻,寨中处处可见青石的影子,如石砌寨门楼、古墓石碑、合院建筑的青石基座、青石板古道、以及用青石制作的各种生活器皿等。受川东工匠的影响,鱼木寨山民逐渐习得独特的青石技艺,使得青石上的建筑艺术和民间故事保留至今。

▲ 形式各异的青石墩

5

  保护价值

鱼木寨是土司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军事防御型村落,也是鄂西地区典型的土家族聚落,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因地制宜、顺应自然,除了依山就势的传统吊脚楼,还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如北方的合院格局、汉族的墓葬习俗以及川西的青石技艺等,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土家古寨。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鱼木寨旅游开发难度较大,如今鱼木寨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文物式”保护,虽然保留了建筑本身,但往往忽略了鲜活的居民生产、生活场景,容易导致“空心化”;并且修缮保护只针对单独的文物保护建筑,村民近年来的新建房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风貌,应该对村落内各个要素和整体格局统筹考虑。

▲ 岩壁居现状


主持:阮仪三图文:黄   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朱晓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