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公园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景观途径探索——城市建成区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方法
1
耦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系统耦合的必要性在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生态网络需要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游憩活动,发挥公共性价值;公共空间则需要在承载市民公共生活的基础上寻求生态化发展,发挥景观生态效益。
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系统耦合的可行性可以从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主导功能和用地角度进行分析(表1)。空间结构上,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均强调结构的连通性和网络系统的整体性,构成要素具有可比性。用地类型上,生态网络空间与公共空间有一定交叉,具有景观功能复合、协同发展的潜力。
2
耦合发展的综合性景观规划方法框架
2.1 耦合关系的确立
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均是由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结构布局与功能实现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景观耦合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以及现状功能与发展需求的动态关系。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景观耦合关系分为三个层面,即结构耦合、功能耦合,以及需求耦合(图1)。
2.2 综合性景观耦合规划方法的构建
步骤包括:(1)对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现状布局进行识别;(2)在景观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对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现状功能关系进行评价;(3)对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发展需求进行评价;(4)归纳上述景观结构耦合、功能耦合、需求耦合结果,得到综合性景观耦合规划协同评价和差异发展评价,生成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综合性景观战略规划(图2)。
3
研究区现状识别
3.1 研究区概况
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包括约281 km2的建成区范围。南京主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空间面积位居我国城市前茅,具备较好的公园城市建设基础。
3.2 生态网络识别
▲ 图3 | 城市生态网络识别技术路线
3.3 公共空间识别
3.4 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区域识别
从空间关系角度,南京主城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耦合区域可识别为如下几类:(1)面状公共空间与生态网络核心区的重合区域;(2)线状公共空间与生态网络核心区相耦合,包括“线为核边缘”与“核含线”两种模式;(3)线状公共空间与生态网络廊道的重合区域;(4)点状公共空间与生态网络核心区的“包含”区域、与廊道的“廊串点”,以及与孤岛的重合区域。现状耦合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景区、各类公园、园林、滨水空间等重合用地上,空间分布不均,破碎程度较高。
4
现状功能评价
4.1 生态服务现状评价
4.2 公共活力现状评价
4.3 现状功能综合评价
将上述结果代数相加得到南京主城生态服务与公共活力协同发展现状评价,代数相减得到差异化发展现状评价(图9)。协同发展现状评价中,高度协同地区基本呈斑块状分布,与生态网络和公共空间的耦合区存在一定重合关系。差异发展现状评价中,生态服务水平高的地区多为风景名胜区与河流水体,公共活力水平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
5
发展需求评价
5.1 生态发展需求评价
5.2 公共活力发展需求评价
5.3 发展需求综合评价
将以上评价结果进行代数相加与相减(图14),协同发展需求地块多分布于生态网络和公共空间的耦合区周边,在南京主城内形成连续网络状分布的景观廊道系统,这些廊道系统为现状孤立的耦合区之间建立路径联系提供了依据。生态提升需求地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侧、东侧与北侧的边缘地带,该区域与长江形成的大型环状廊道能够有效提升南京主城的生态服务水平;公共活力提升需求集中在高密度城区的公共空间源地周边,并在主城内部连片分布,表明主城大部分范围存在活力提升需求。
6
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规划
占南京主城面积20.2%的生态公共协同发展区域是现状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区(面积占比6.6%)的潜在可扩展空间,为现状耦合区从破碎转向整合、从自发形成转向系统规划、从被动适应城市建设转向发挥公园城市骨架作用奠定了基础(图15)。通过保护已有核心、串接联通和精准对点转化,生成适宜于公园城市生态与社会双重主体的规划成果(图16)。以现状耦合区域为基础,将生态公共协同发展区域依据发展需求与提升难度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耦合发展区,这些耦合区域与生态功能发展区及公共活力发展区在空间形态上相互交织、社会功能上联动互补,共同构成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有机耦合系统。
7
结语
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新的城市发展命题和建设模式,公园城市呼唤更多的生态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这在城市高度建成区实施难度大,且需要巨额的财政成本、空间成本和维护成本投入。本研究在数字景观规划系列技术方法的支持下,探索了一种通过在结构-功能-需求层面将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系统有机耦合,引导城市形态重塑与格局优化,实现公园城市高效集约发展的综合性景观规划方法。本文提出的综合性景观既是一种视角,也是一种途径,旨在构建公园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工具,为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前提与实践支撑。
原文介绍
《公园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景观途径探索——城市建成区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方法》一文已在知网首发。
【doi】10.11819/cpr20231724a
徐 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副主任,本文通信作者,101011755@seu.edu.cn。王 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张 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及其智能优化研究”(519781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耦合机理及其数字化规划方法研究”(52378046)。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