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疫情后的思考:健康人居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
1
研究背景
1.1 健康人居释义
吴良镛先生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笔者认为,人居环境除了是空间和场所等物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容纳人类行为、邻居人类感情的容器,也就是人们脚下的土地(自然环境)和居住的房屋(建成环境)。健康的人居环境,从狭义来说,指影响健康的建成环境;从广义来说,包括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于全球生态系统(图1)。
1.2 健康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演变
人居环境与公共健康的联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图2):
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17世纪,此时建成环境与传染性疾病的关联是研究重点。威廉.法尔的研究证实了建筑质量、空气质量和住宅高度是伦敦各区霍乱死亡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约翰.斯劳医生绘制的伦敦霍乱死亡率空间分布图,揭示了建成环境与传染性疾病的直接关联;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案》、霍华德“花园城市”理论、1909年利物浦大学成立市政设计系等,都是此阶段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开创之举。
第二个阶段:随着基于实验和循证的现代医学的发展,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逐渐分野。二者的第二次融合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重点关注城市空间引发的慢性疾病的风险。重要研究成果有:1991年怀特海德和达尔格伦提出健康的多因素模型(图3左)、2004年美国成立全美生活方式医学分会、2011年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宣布部分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与城市空间因素存在显著关联、2012年巴顿等人提出“健康人居地图”(图3右)。经历数十年的研究,主流医学科学认为生活方式(行为)是慢性病发病重要且独立的影响因素。
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当追求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从2003年非典疫情,到2020年初全世界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人居环境与人群健康的重要关联;此时健康人居研究同时面对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
2
健康人居的理论模型
2.1 健康人居的分析范式
2.1.1 健康位的概念
借鉴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的某些概念来模拟和反映健康结果与人居环境的复杂关系。笔者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出发,提出“健康位”(healthy niche)作为健康人居的分析范式:健康位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与个体健康结果相关的各类健康暴露因素的集成,包括三维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时间、社会经济、个人属性等各类关系,可以假想成一个包络个体的空间、时间和社会关系等多个维度的超空间体(hyperspace)。就城乡规划学科重点关注的空间维度来说,健康位是狭义的,指的是作用于个体的建成环境中的各类健康暴露因素的集合,并随着时间推移演化(图4)。
借用系统理论中的“自组织”“涌现”理论来说明,个体健康位在个体内在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环境,指导涌现适应环境的新特质,形成人群健康位。同时,人群健康位会反过来配置个体健康位,从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结果;人群健康位同样也会经历自我组织、普遍联系的涌现过程,形成更高等级的“城市和区域健康位”,乃至于“全球生态系统健康位”(图5)。
2.1.2 健康位的时空演化
健康是一个和时间关系极大的时空动力演化过程。在图4的框架模型中加入时间因素,即个体健康位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演化过程,形成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结果。换句话说:人的健康本质是多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作用的函数,健康可以抽象为给定时空坐标(x,y,t)中健康位的变化,出生、成长、衰亡等自然过程可以理解为“健康位”沿时间、空间轴产生连续变化的健康结果。
可以看出,健康位模型基于系统观、整体观,以降维的方式,准确描述了健康结果、建成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属性、社会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糅合在一起的健康人居系统。
2.2 基于环境——行为——健康的
健康人居理论模型借鉴约翰·高登提出的流行病学三角模型(图6左),笔者提出分析健康人居的动态模型:建成环境作为暴露因素,并不直接导致慢性疾病(传染病除外),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等健康结果;即可以将生活方式看做建成环境与健康结果之间的中介变量;在此模型中加入时间变量,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们的健康维持一个常态(图6右)。
2.3 健康人居的多层级模型
健康人居的简易三角模型(图6)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城乡规划学科重点关注的城市空间,从尺度上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建筑3个层次,根据以上分析,作为暴露因素的建成环境位于健康因果链中端,通过影响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导致不同的健康结果(中介变量),个体的人口特征(近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远端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了城市空间——行为——健康结果的多层级、多因素因果链关系模型(图8)。
3
疫后的思考健康人居的实现路径
3.1 疫情对健康人居研究框架的深刻影响
3.2 疫情后的人居环境新诉求
经过三年疫情洗礼,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居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现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足,用设计的力量建立起具有韧性、适应未来高品质生活的人居系统。疫情后的人居环境新诉求包括:(1)健康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规划和管理的出发点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和福祉,保证城市良好的卫生水平。提高公共设施的安全性以减少疾病暴发和传播的风险,同时提高城市韧性;另一方面,重视基层医疗设施的布点规划,确保居民步行范围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2)健康导向的人居环境:疫情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的健康,人们认为不能忽视高密度蔓延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更加关注空气和水源质量的安全,同时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宝贵。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充足的绿色空间和自然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除此之外,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我们的家居需求,因此对室内环境的健康诉求日益突显,如室内活动空间、健身空间、自我隔离和保护的空间;(3)面向健康的建筑学:未来的建筑学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学科,在传统的空间和美学范围之外,需要补足健康的短板。不仅需要增加提供人们身体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需要结合建筑设备智能化,实现空气消毒自动化,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4
结语
本文撰稿:谢宏杰 毛雨薇 王乾坤 邵蕊
原文介绍
《疫情后的思考:健康人居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8期,第79页-86页,第113页。
【doi】10.11819/cpr20230805a
谢宏杰,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通信作者,h.j.xie@whut.edu.cn。
毛雨薇,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王乾坤,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 蕊,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BHxWG0nu5QaE85k2JxgAd0pWBJj1Yal1KUa-P-gqfpU&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