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37℃有温度的规划,助力打造母婴友好之城
1
研究缘起
1.1 “她”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需求
自1992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每年的8月1—7日定为“世界母乳喂养周”,并在每年提出相应主题(图1);在国内,卫生部在1990年确定将5月20日定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33届活动,可见提倡母乳哺育已经成为国内外人们的共识(图2)。在这一现实需求下,“她”(本文指处在母乳哺育期的母亲)作为特殊的城市群体,确保其享受必要的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责,也体现了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从关注“基本生存需求”到“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的转变。当前“三孩政策”施行,“她”的公共服务设施(本文主要指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需求在城市中日益凸显,城市规划如何在空间层次满足“她”的日常需求,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重大难题。为此,“她”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是什么?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否匹配“她”的需求?城市规划在此过程中应如何响应?这一系列问题仍有待厘清,如何建设“母婴友好型城市”已经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学科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1.2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
是否支撑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创新?为积极探索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新思路,苏州市颁布《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促进办法(2016年)》(图3),并以“分类场所‘配置率’、分级场所‘标准性’、总体空间‘覆盖度’”为要点编制《苏州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布点整体规划(2018年)》(简称《设施规划》)。但是随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图4~图5),逐渐暴露出不断提高的设施供给率与低使用率、低满意度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共建共享。
▲ 图5 | 苏州市母乳哺育设施建设实践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研究与建设标准指出,母婴对母乳哺育设施具有独特的“时、空、用”需求,同时母乳哺育设施具有异乎寻常的“供、配、营”内生属性。对此,一是我国在2018年前以“指标”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虽能保障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基本设施需求,却未能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二是现行以时空可达性为依据的“生活圈”供给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但仍难以充分响应“终端用户”个体(如母婴)对设施需求的差异(表1,图6)。随后,相关学者以个体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了婴幼儿、育儿人群、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设施配置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思路。然而,针对母婴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特殊性,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仍难以支撑其供给创新,亟待探索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转型的新思路。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1.3 基于“城市人”理论的
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框架“城市人”理论以匹配典型“城市人”与典型人居为规划工作的理性对象,实现“城市人”在空间上“自存共存的最高水平平衡”。具体而言,“城市人”理论重点关注:一是匹配“城市人”的追求和人居供给的空间机会。二是提升“城市人”对自存共存平衡的认识去创造个体/群体美好生活的最优空间条件;对应“城市人”的理性需求不仅关注空间层次的“空间机会”,还关注使用和发展层次的“最优空间条件”与“安全感”满足,包括“城市人”对人居的“空间接触、使用匹配、服务满意”需求。因此,创造美好城市“材料”的要点在于:(1)基于需求导向的人居供给。供给环节要结合“城市人”需求,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明确人居供给模式,保障人居供给的“最大空间接触机会”。(2)基于使用导向的人居配置。配置环节要优化人居配置方式,加强配置过程中“城市人”需求解译,保障人居的供需适配。(3)基于发展导向的人居运营。运营环节要结合人居特点,建构多方主体协同管理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人居使用满意度。由此,本文提出“识别—匹配—平衡”三阶段研究框架(图7)。
2
识别:母婴对母乳哺育设施的理性需求
2.1 母婴出行偏好识别
2.2 设施使用特征识别
2.3 设施使用满意度识别
3
匹配:母婴理性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
3.1 母婴理性需求与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问题母婴理性需求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母婴必要出行需求保障欠缺、母婴高效使用需求响应不足、母婴高品质需求满足失位”3个方面(表4)。
3.2 母婴理性需求与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分异的深层根源3.2.3 运营管理未充分纳入母婴的使用“满意度”
母乳哺育设施供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硬件设施供给外还需良好的运营管理,迥异于一般公共服务设施“一一对应”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三点不同:一是运营主体差异。与商业设施依靠市场运营、教育与医疗等设施多依靠政府运营不同,母乳哺育设施所附属的公共场所的“公私交杂”特点决定了设施运营利益主体构成的复杂。二是管理主体交叉。与教育、医疗等设施具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教育局、卫健局)不同,母乳哺育设施管理涉及的责任部门众多,不仅包括妇女联合会,还包括交通、体育、医疗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三是“重建轻管”。原有哺育设施规划以所在公共场所为原点,以步行10 min和15 min 为服务覆盖范围,强调空间布点建设和总量配置平衡,而非实施后管理,忽视了母婴实际使用效果,导致设施运营管理失位与品质良莠不齐。
4
平衡:“城市人”视角下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调适
4.1 供给模式调适:
从分类场所“配置率”到出行“选择度”,响应母婴出行偏好4.2 配置方式调适:
从分级场所“标准性”到使用“适用性”,匹配母婴特定使用4.3 运营管理调适:
从总体空间“覆盖度”到使用“满意度”,提升母婴使用品质5
结论与讨论
原文介绍
《“城市人”视角下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10期,第102页-112页。
【doi】10.11819/cpr20231012a
徐家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jiamxu@foxmail.com。
雷 诚,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城乡规划系博士生导师,苏州苏大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本文通信作者,lism_lei@126.com。
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寇 琴,博雅达勘测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
叶小军,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316,51978432);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NH33712522)。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