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要】我国城镇空间“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制方式在外延扩展的增量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存量更新时代无法适用已成共识,但对其分析和检视尚不彻底,就难以说明存量时代需要何种管制制度。文章首先解读当前城镇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和程序,提出“四主体、五类地”的土地用途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之间的一般化解释框架,以期展现用途管制制度如何支撑了“土地资本化”和“再分配”,并内嵌于高速增长型发展逻辑。进一步地,基于更新案例和政策文件,解读存量时代用途转用的真实需求和所需制度支持,对用途管制制度的设立初衷进行重新思考,并对城镇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转型方向提出建议,包括设定存量土地发展权和更为直观的土地价值捕获机制。以“流”促“留”:长三角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与规划策略
王垚
【摘要】面对我国大城市所提供各类设施规模难以同时满足3亿农民落户的现实困境,广大县域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出路。本文希望通过引导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带动县域城镇发展,提升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承载能力,最终实现以“要素流”促进“人口留”的新型城镇化目标。通过架构“以流促留”的理论框架,使用世界500强企业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资本、人员等要素流动,结合“大数据+问卷调查”分析方法,采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解析机制,分析了长三角县域城镇的空间类型、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县域城镇存在“网络化”与“中心流”两种典型模式,其中“网络化模式”更接近实现以“流”促“留”的本地城镇化目标;第二,两种典型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网络化模式”是产业分工驱动下的县镇内外要素均衡流动,“中心流模式”是住房与社会保障综合作用下县城主导要素流动。第三,从城镇化路径、空间载体、规模借用、空间治理等方面提出实现以“流”促“留”的规划策略。冲突·流变·承续:南宋城市人居防御环境的空间体系与营建智慧
胡根根
【摘要】两宋时期城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臻于极盛,南宋人居环境的防御空间与营建智慧集中体现在历史人物、城守兵书、建设实践三个方面,其中人居防御环境营建为各有识之士相互博弈而形成,城市营建思想在冲突与交融中造就了以守为主的格局,致使文人论兵盛行,促进了城守兵书的流变与发展,指导了南宋城市人居防御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通过提炼城守兵书与建设实践的人居防御智慧,分析边防城市背后的选址布局、联防机制和防御空间特征,进一步论证人居防御智慧历史承续与更新的问题,厘清南宋城池防御空间结构与营建智慧,以期对明清城墙军事城防遗产的认识、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共有产权”:城中村更新的“再集体化”逻辑与空间治理构想
黄军林
【摘要】城中村更新是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约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城乡土地二元性制约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城中村陷入土地利用整体性“低效”与村民依赖寻租行为违建“增收”并存的困局,急需寻求制度创新与突破。分析表明,长沙后湖从“渔村”到“城中村”的演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域租值竞争过程;地方政府通过“拆而不迁”方式实施了整村产权整合,开展了空间改造、生态修复、产业优化等系统治理,实现了片区发展、债务减压与百姓福祉等多主体共赢。后湖城中村更新通过制度创新,以“产权整合”挖潜空间资源“公共域”为突破,探索了一种基于“共有产权”的城中村“再集体化”共治、共富模式,为当前城中村更新与空间资源高效再配置提供了一种空间治理方案与实现路径。重构城市更新利益博弈机制——一个土地发展权“产权差”的新视角
梁印龙
【摘要】因土地发展权配置而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是城市更新中政府、社会、市场多主体复杂利益博弈的核心。土地发展权配置存在着法律上的“名义赋予”和现实中的“实际行使”两大过程,且“名义与实际”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本文将土地发展权的“名与实之差”定义为“产权差”,以控制权为理论视角,提出了影响土地发展权配置的三大控制权——政策制定权、博弈表决权和监督审批权,并以深圳湖贝片区更新改造为例,详细论述了多元主体利用三大控制权对土地发展权产权差进行争夺博弈的过程。从中发现,土地发展权的产权差争夺是城市更新利益博弈的关键,产权差大小伴随着控制权的强弱行使呈现出“抑制—释放—扩增—弥合”的演变特征,可以用来表征利益博弈的复杂激烈程度。产权差博弈为城市更新中的政策优化和空间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梁晨
【摘要】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衰退与价值耗散。由此引发的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边缘空间的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潜力,导致存量难更新和增量不经济的双向发展困境。本文在回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本化历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和认知局限解释框架,最终提出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研究得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价值耗散强化了空间要素替代,延缓了土地更新时机,并衍生了生态成本多尺度扩散;价值核算偏差、增长脱钩困局与生态管制悖论是制约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认知的关键因素;在规划实践中,通过“时空统筹”的资源梳理、“城绿融合”的价值创造和“刚柔互补”的系统运营维护能促进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再生产”。
李琢 李小龙 蒋苑 张曼希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老街历史地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数字中国网络协同的区域规划响应
赵渺希 徐敏 林思仪 陈佳鸿 吉瑞
【摘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劳动力区域重构,城市群、都市圈成为促进我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但数字基建的区域经济效能不一、数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加重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城镇的数字鸿沟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城乡层面对数字时代下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判,引介数字变革下的区域协同网络模型,以助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并阐述“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和“数字基建-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的区域协同网络支撑体系构建,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协调规划策略的响应和调整优化进行探索。
王兴平 杨庆礼 李恺仑
【摘要】新型产业用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孵化和承载空间,是对当前产业用地体系的重要创新与补充,厘清新型产业用地的概念内涵并探究其规划引导机制,对规范与促进新型产业用地的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辨析了新型产业用地的学术概念和政策界定,从土地出让市场指标分析比较了江苏省新型产业用地与江苏省和全国工业用地在土地出让指标上呈现出的相对地块面积小、平均地价高、开发强度大等特征,并从相关实践做法中总结出其规划引导具有用地功能混合、准入要求复杂等特点,进而指出其在规划引导、用地监管机制、用地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政策导向和实践需求,从“人、地、时、空、钱、势”六个维度提出了推进新型产业用地规划引导机制优化的策略建议。创新企业的中微观集聚特征及邻近性机制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座典型城市的实证张京祥 李镝
【摘要】在创新型经济重构空间使用逻辑的背景下,以解析城市内部创新要素的集聚和选址为出发点,构建创新企业集聚的邻近性框架,运用中小型创新企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数据,对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苏州4座典型的创新型城市进行研究,透视创新在空间利用上的新变化和新需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集聚趋势。在我国内城更新与新城开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语境下,创新企业的集聚兼具回归城区和近郊生长的双重动力,而且低密度、品质高的新兴园区与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了较好契合。(2)结构演化。创新企业的集聚结构与城市的空间转型、功能演化形成紧密互动。城市的区域职能分工、空间结构对企业的集聚有深刻影响。创新企业的集聚强度由中心向外围衰减,形成半径为1~3 km的核心-边缘结构。(3)区位逻辑。除政策、产业等传统因素外,创新企业不仅侧重于向“年轻集群”和应用导向的科研集群集聚,而且呈现出明确的生活指向,品质、氛围等软性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高阶需求。宋亚程 张烨 韩冬青
【摘要】为了加强物质形态与行为活动的关联性分析,本文基于街道、场地和建筑三种形态要素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提出量化表述城市街区形态特征的“入径结构”方法。建立了街区基本结构以及互锁、并合、套叠三种复杂结构类型的认知理念,基于图论工具提出复杂性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高楼门街区的内部构成逻辑,以及不同时期的三个城市中心区的街区类型特征,验证了该方法在两个尺度上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为认知城市街区形态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测量方法,也为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发展建立了技术基础。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综合定量解析研究——以西山传统村落为例
刘澜 邱冰 熊星 王军围 蔡润晖
【摘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分析街巷肌理是保护传统村落街巷历史风貌,进而传承传统村落原生性景观特质的重要前提。而量化街巷肌理形态是难点。本文从人在街巷中的步行体验、视觉感受与街巷形态之间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入界面密度、贴线率,并创新提出正面率,作为量化街巷肌理形态的指标。以太湖西山多个典型传统村落的主要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指标对其进行肌理形态定量分析。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客观反映了传统村落街巷在空间形态上的丰富程度,从而为保护和传承街巷传统风貌提供依据。
官控层级作用下海盐聚落体系演变研究——以明清两淮盐区为例
张晓莉 赵逵
【摘要】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解析海盐聚落体系整体格局的纵横发展,总结聚落体系层级格局分布的演变规律。立足官控层级职能变迁,结合明清海盐聚落体系空间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对海盐聚落体系层级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研究现代东部沿海聚落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并为后续古代海盐手工业聚落体系的全面构建奠定基础。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