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Mate7火了,那么华为的问题来了

2014-11-15 经济观察网 大公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Mate 7的出现,让华为真正意义上跻身于高端手机俱乐部的行列。这款自诞生以来口碑极佳的产品,在工业设计上已经达到了可以和苹果、三星等高端手机比肩的境界。华为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及其本身具有的雄厚技术实力,逐渐开始在终端设备上显现效果。华为专门在英国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用户调查,选择Mate7和三星Note3作为对比,将两个手机的LOGO遮挡住,让消费者从两部手机中选择自己喜欢、想购买的那一款,60%的用户都选择了Mate7,足见国外消费者也十分认可该机的设计和做工。现在市场上Mate7可谓一机难求,华为终端的人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可以买到Mate7。


关注TMT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读者,如果想加入“TMT与移动互联网”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TMT”,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谢谢您的光临,得大公馆欢迎您!


  不久前,经济学家周其仁为Mate7做了一次很好的背书。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制造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时,拿Mate7举例,认为“任正非这款手机很好,拿这个尺度再看五年,我看苹果够呛”。从一个挑剔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所谓“高端客户”口中得到这样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证明Mate7的成功。可以说,Mate7对于华为自身,甚至整个国产手机而已,都具有标志意义。



  但别高兴得太早,市场已经无数次证明,产品的成功与品牌的成功乃至市场的成功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小米卖出了116万台手机,销售额达到15.6亿元。华为位列第二,达10.6亿元。按理对于华为这样一个移动终端的“后起之秀”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它的大部分销售额都来自荣耀系列产品,而作为华为力推的旗舰产品,Mate7并未在双十一斩获佳绩。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颇耐人寻味。外界更多用饥饿营销来解释这一现象,华为内部也有意无意地表示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营销策略。但面对双十一如此巨大而短暂的市场窗口,面对如此众多如饥似渴的消费者,华为依然选择继续“饥饿”下去,着实令人费解。不难理解,饥饿的目的是吊胃口,最终是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更多,但如果饿过劲儿了,消费者随时可以换菜单,毕竟这是一个选择丰富的市场。


  如果不是华为对这款产品有极强的自信,就是华为可能实际上面临某种尴尬的局面:确实没货。华为一些内部人士证实了这一判断。其实,虽然从产品角度华为对Mate7充满自信,但对于市场反应依然估计不足。这种判断上的迟缓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最终出现市场热情已经被唤起,却无货可供的局面。


  相比较而言,华为的几个竞争对手,如苹果、三星、小米、联想对于大众消费市场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也让他们在对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能做到更无缝地对接,也因此能实现更高的效率。在开拓消费者业务之前,华为一直是一家专注企业级市场的公司,对于大众市场的理解,是其天然的短板,这种缺陷可能比技术差距更加难以克服。但作为一个务实且十分善于学习的公司,华为一定能在Mate7的营销过程中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实际上,近年来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快速成长也证明了其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Mate7已代表了一种技术高度,能否在营销上也同样惊艳,华为还有很多事要做。(张邦松/经济观察网)


关注TMT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读者,如果想加入“TMT与移动互联网”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TMT”,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谢谢您的光临,得大公馆欢迎您!


有时,画商或拍卖公司会声称当代艺术作品是有意义的,而安迪•沃霍尔之类的艺术家是社会时事评论家。艺评人与策展人总在争论一件作品究竟有何含义,而收藏家只想挂上一幅能感动心灵的艺术品。经验老到的收藏家不会费神去思考艺术的含义。如果作品价钱够高且有人问起的话,画商或收藏家多半会瞎编一个有模有样的故事。进一步阅读请点击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