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出生人口创15年来新高!中国劳动力过剩了吗?

2017-02-09 米筐投资 大公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恭喜发财!大公馆向您鞠躬拜年!

祝您 升鸡勃勃,步步先鸡!


编者按


新关注不了“大公馆”的新朋友,您请移步 “大公馆2013"(新的公众号:DGG-668)继续保持同步关注。而因为“你懂的”的原因,旧朋友您一旦取消了对“大公馆”本号的关注,就不可以回来再关注了哟,所以,您的关注,也是一种难得的信息特权了哟。


大公馆2013(新公众号:DGG-668)会在次日清晨发布,内容基本与旧大公馆的保持一致,但或有一点点的改变(多数情况下,会多一点视频)。那里,是我们的新馆,那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大家继续保持同步交流。谢谢关注!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船长 

文章已获授权转载。


13.8亿人,这是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总被批评人口过多,对世界资源的占有比例过大。但中国经济的强有力发展,却是十几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哪些变化?其对经济又有什么影响呢?


1  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总人口为13.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创下15年来新高,自然增长率为5.86‰,创下近十年新高。



从以上两图可看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出现三个高峰期:


1949-1958年,建国后平稳增长期。新中国成立后还是鼓励生育的,直到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节制生育的声音开始出现;


1962-1975年,快速增长期。经历自然灾害后的中国,人口激增,政府对节制生育认真严肃起来,并在70年代提出“晚(晚婚)、稀(生育间隔3年以上)、少(不超过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


1980-1994年,计划生育时期。80年代,中国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潮开始出现。1985年最后一波生育高峰过后,新出生人口降低到1600万左右。


几波生育高峰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爆发式增长,迎来“人口红利”期,也为承接世界工业制造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奠定基础,而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二。



相对应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10%,中国实际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再加上人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个性独立、事业为上逐渐成为主流观念,城市里很多青年已经不愿意多生孩子甚至不生孩子。与此同时,养育成本也在急剧上升。研究显示,生育成本排名前十位的城市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育成本均在200万以上。当然,若将高房价再考虑进去,其成本更不止百万,一般普通家庭负担就很重了。



这些都成了实行全面二胎政策的背景。


百战不殆,送礼自奉首选


2  人口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全面二胎政策,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力人口,从而改善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对资产价格又有什么影响呢?


资产价格的涨跌根本在于供需关系,而供需的背后都是人口在支撑。理论上来讲,当人多商品少的时候,需求旺盛,商品遭到哄抢,价格暴涨;当人少商品多的时候,供给过剩,价格下跌。


但这里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基本需求类资产,如食物、衣服等能满足基本温饱的商品;二是在基本需求之上能带来额外收益的资产,如股票、股权、收藏品等。


对于基本需求类的资产,人口的多少对其价格影响不大。全球人口在稳定增长,部分地区甚至是负增长,而全球粮食、衣服的供应也基本稳定(除贫困地区较为匮乏),因此,基本需求类的商品价格不会遭到暴涨暴跌,依然是围绕其价值在上下波动。


而对于基本需求之上的资产,供应是一定的,且天然设定了门槛。一旦人们迈过温饱跨过门槛后,多数人将争抢有限的投资方式和机会,大量的需求将推升其价格上涨;反之,价格将下跌。


这里面有个奇葩,就是房地产,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房产本身属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中的一项,但如今的时代中,其金融属性却远大于居住属性。在人口不断增长的一二线城市,供应不足导致需求难以满足,房价暴涨,只能逼政府出政策打压。


2010年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


从上图可知,人口净流入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趋势并未改变。虽然人口向一线城市流入增幅变缓,但人口向如南京、天津等新一线城市,或武汉、郑州等二线城市的流入依然稳定增长。大城市有更丰富的资源和公共服务配套,有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遇,人口依然源源不断涌入,成为支撑大城市房产的基础。


3  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吗?


但从长期来看,中国还需要依靠更多劳动力来拉动经济吗?


中国经济已然呈现出L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创新转型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之路。随之改变的,将是中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首先,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和技术带来的革新将替代劳动是大势所趋。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大量传统工厂在关闭,机器人(或者机械手臂)将替代流水线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占据主导优势。比如富士康,其在大陆已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而一旦技术成熟,机械劳动力推广开来,大量工人将失去工作。


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不能再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土地和牺牲环境,而是要摒弃过去世界工厂的发展路径,这早已是共识。但那些“下岗”员工,瞬间将变成“过剩劳动力”。


其次,从劳动时间的角度看,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是过剩的。2015年,有2.7亿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平均年龄38.5岁,50岁以上的仅占比不到20%。绝大部分农民工在50岁左右就返乡了。而如果按照60岁的退休年龄来算,这些人还有近10年的时间回到乡村被土地牵绊。如果把这几千万人的劳动时间再延长10-15年,能折算成多少劳动力?



最后,中国农村还蕴含着大量劳动力潜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必要之举。但中国的户籍和土地制度等制约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中国正在实行的农村土地确权流转,也将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有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尚有2亿多的潜力可挖。但当他们进入城镇,城市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公共服务能否跟上,是另一个难题了。


因此,中国的劳动力从长期看是充足的,但其在三大产业上的分布极不均衡。如就业缺口极大的服务业,你从价格日益高涨的月嫂或者家政服务就能看出。而这一情况正在好转,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先后超过第二和第一产业,未来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中流砥柱。



结语:


新出生人口的增长,或许证明着全面二孩政策正在起作用,对改善劳动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有着一定正面影响。


但新出生人口的增加,也在制造着需求,劳动人口的增加将助推资产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核心城市的房价。而如何在拉动经济、维稳房价、提高就业收入、减缓老龄化中取得平衡,将是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


作者:老船长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版权声明: 「大公馆」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社会时政类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LJZ2228微信联系。谢谢!

  


新年有请武财神,旗开得胜开门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