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刚刚,深圳,大中华区第三城!

2018-01-21 悦涛 大公馆


编者按


关注不了“大公馆”的新朋友,您请抓紧移步 “大公馆2013"(新的公众号:DGG-668)马上保持同步关注。而,因为“你懂的”的原因,旧朋友您一旦取消了对“大公馆”本号的关注,就不可以回来再关注了哟,因此,您的关注,也是一种难得的信息特权了哟。


大公馆2013(新公众号:DGG-668)会在次日清晨发布,内容基本与旧大公馆的保持一致,但或有一点点的改变(多数情况下,会多一点视频)。那里,是我们的新馆,那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大家继续保持同步交流。谢谢关注!


源自:悦涛(ID:yuetaoword)  


圳前两天低调发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GDP预计2.2万亿元,仅次京沪;全口径财政收入8624亿元,仅次京沪;进出口总额超2.6万亿元,连续25年全国一哥;全市科研投入900亿元,仅次京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家,累计达7家,仅次京沪。


据非官方预测,2017年,深圳GDP一口气超过广州、香港、新加坡,坐实大中华区三哥位置。


非官方预测:


深圳 2.2万亿

香港 2.1万亿

广州 2.15万亿

大阪 2.15万亿

新加 2.04万亿

首尔 2.04万亿

 

但是东京,仍然是大东亚经济圈乃至全球的一哥。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东京GDP位列第一。



悦涛有文:《35年,6500倍!人类永远无法再复制这样一个城市》

 

它的背景是过去近40年里中国与世界的连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对农业社会的剧烈冲击和席卷。一直到最近十年疯狂的货币扩张。

 

让对比来得强烈一点:把时钟往回拨20年。

 

1996年,全国GDP超过千亿的城市有六个,深圳没能入围,屈居第七(950亿,后期有修正)。除了北上广三座大山,挡在深圳前面的,还有重庆、天津、苏州。

 

深圳统计局的陈中先生1998年在开放导报上发了一篇文章:

 

《深圳能在2000年实现全国城市前四名的目标吗?》

 

文章先给了一个保守的预测:

 

按199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到2000年会排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之后,成为第6名。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内心的期望:

 

如果每年增速比天津重庆和苏州高出5%,那么到2000年深圳就可以成为前四名的优等生。

 

对后一个目标,文章表示:“困难重重、希望尚存。”

 

字里行间看得出当年深圳人的心态:希望尽快上位,但又谨慎谦卑。

 

结果,到2000年时,深圳轻松碾压重庆、天津和苏州,GDP超越2000亿,跻身全国第四城。

 

从1996年到2016年,深圳GDP从950亿增长到2万亿,增长了逾20倍。


最近十年中国城市的趋势其实是:


金权天下和流量入口


也就是资金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超越了其他元素对城市地位的影响。


广州和深圳之间,在金权上的此消彼长,最为明显。

 

 广州相当长时间里资金量高于深圳,但在近十年里,尤其是非金融业存款纳入银行业普通存款之后,广州资金量被深圳大幅超越,目前深圳存款约6.7万亿元,广州为4.95万亿。

 

券商、基金、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深圳更碾压广州

 

此外,广州忽视了IT为主体的科技业。产业布局过于传统和保守。偏爱汽车业,在科技互联网等新经济板块的创新、扩张明显不足。

 

没有本土原生巨头,没有足够的独角兽。杭州体量虽小,在互联网经济上已碾压广州,无论巨头还是独角兽。

 

所以广州对自己的形象推广,一般是这样的:

 

广州大爱汽车业,会成为广特律么

 

深圳则在金融和互联网两方面碾压广州。尤其是金融,从十年前,深圳就锚定了金融中心的定位,一方面稳住本土的平安、招商等巨头:凡事好商量,别去上海行不?


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京沪金融巨头来深圳落户或设立区域中心。包括一大批券商、保险、基金公司。


要地给地,要钱补钱。这方面没有一个城市力度超过深圳。


但总归是金权和流量两方面的因素,把深圳给撑进了前三。

 

拿互联网模式来套一下两个城市:

 

贸易流:深圳是外贸流量入口,广州是内贸流量入口。

资金流:深圳是跨境资金流入口,广州是省内资金流入口。

人流:深圳是全国人民入口,广州是中南人民入口。

产业上:深圳金融+科技,广州汽车+国企。

 

以上,过去40年,深圳一直站在更强的风口: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外贸便利化、IT电子产业链全球分工、互联网崛起。

 

深圳连接香港,深港作为共同体,是中国对外集散效应最强的城域。

 

广州是华南对大陆集散效应最强的门户城市。

 

广州自我定位低了。深港的格局和层次始终高于广州。而广州也没有发狠去突破自己的局限。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城市战争,毋庸置疑,深圳是最大的赢家。

 

背后最关键的元素是内外双开,这点也是香港败阵的因素。

 

一头对接国际飞地香港,区位不可取代。

 

一头对全国人民来者不拒,没有本土约束。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把对外和对内同步开放到最大化的程度。

 

香港对外开放而对内封闭。其他国家的开放型城市,背后没有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

 

这种级别的开放,给深圳带来了对年轻人的最强吸纳能力。全球最高比例的年轻人和优胜劣汰的高流转,是深圳取之不竭的能量源。


但是从十年为单位的中短期角度看,金权和商贸流量,成为决定城市地位的优先因素。


鼎盛荣华名门望族宁有种乎?

新时代第一春,紫气东来大时代

限量版私人洽购请致电1333-28-77772 联系大公馆画廊叶小姐

 

高速发展之后,短板也是有的


深圳在城市结构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包括人口、资源、财富、民生各方面。


深圳市长陈如桂发布2.2万亿GDP的同时,一口气列了9个短板。包括实体压力和公共资源紧缺等。


但悦涛觉得其中最明显的两个短板,是公共民生投入的严重滞后和过早飞起的资产泡沫。


民生投入即使从城市竞争力角度,也是重要的资源依托,只有生产和效率而没有民生保障和生活延伸,难以长久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因为本质上仍然是工业流水线的大产业园,只是在工厂区还是写字楼的问题。


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教,深圳忽视了太长时间。事实上全世界没有在高校洼地上崛起的科技湾区。这条腿严重制约了深圳的后劲。


医疗资源,千人床位数3.6张,远低于全国5.1张的平均水平。


资产泡沫是个更难解的结。全球第一的房价收入比和急速膨胀的金融杠杆。


深圳到2017年末居民贷款接近1.8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也就1.1万亿。杠杆率在一线城市里最高。消费总额可能要排到全国第七。


谁知道灰犀牛在不在自己的跑道上?

 

先不说这些了。

 

深圳毕竟年轻,想想20年前“坐七望四”都还有点不好意思,今天这个第三名,是过去30多年奋斗的奖赏。

 

是对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致敬。


1992年,深圳就有一群年轻官员组成的“深圳赶超四小龙战略研究组”,写出一份报告《跨世纪的抉择——深圳赶超“四小龙”若干重大策略》,要在2010年左右赶超四小龙。


以当时的市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任克雷(后任央企华侨城集团董事长)领头,成员包括杨传耕、张思平、刘志庚等后来主政一方的官员。


▲ 25年后,他们15人中的10人相聚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芳华犹在


来源:悦涛(ID:yuetaoword)  

版权声明: 「大公馆2013」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社会时政类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LJZ2228微信联系。谢谢!



一生好运,所向无敌,有如神助

百战不殆,金融圈商界送礼独一无二

私人洽购请致电 1333-28-77772 联系大公馆画廊叶小姐,或点击本链接访问内页索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