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京沪人口同时下降,中国城市大变局时代来临?

2018-01-24 杠杆游戏 大公馆


编者按


关注不了“大公馆”的新朋友,您请抓紧移步 “大公馆2013"(新的公众号:DGG-668)马上保持同步关注。而,因为“你懂的”的原因,旧朋友您一旦取消了对“大公馆”本号的关注,就不可以回来再关注了哟,因此,您的关注,也是一种难得的信息特权了哟。


大公馆2013(新公众号:DGG-668)会在次日清晨发布,内容基本与旧大公馆的保持一致,但或有一点点的改变(多数情况下,会多一点视频)。那里,是我们的新馆,那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大家继续保持同步交流。谢谢关注!


文:张银银

来源:杠杆游戏(ID:ZhangYinyin0903)


济总量万亿城市再扩容,两万亿城市增加广州,上海迈入3万亿时代。这是最近区域经济最大的几个热点。


与此同时,静悄悄发生的大事情还有京沪常住人口2017年同步下降。据统计,这在1978年以来还是首次。这意味着什么?


此前,不少观点都说,在京沪严厉人口和用地城市总规的约束之下,二线城市因此将获得人口、人才的溢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甚至直接有人喊出,中国迎来史无前例的强二线城市时代。


同时因此,坚定看多楼市的朋友也卖力呐喊,只要是强二线,买买买,投资一定会有回报。真有这么神奇,钱这么好赚?我们也来就此说点看法。

 

1


内陆二线城市走强和强省会趋势2008年之后就出现,如今情况反倒发生了一点变化


我们此前用数据分析过,部分内陆省份的省会,比如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大干快上、产业梯度转移,省内资源的集中,逐步实现了经济位次的提升。


与此同时,包括京沪在内,甚至广深一度都出现了经济增速的放缓。当然,相对这些强省会,沿海还有不少发达城市经济增速也相对慢一点。


正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中,出现了所谓的强省会现象,特别是内陆省会城市。不过,最近两年,这样的情况反倒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们看到,京沪也好,广深也好,经济增速实际都在回升。更重要的是,京沪深的发展模式,通过这些年,基本完成了新旧动能转换。


而这些所谓快速崛起的强二线城市、强省会,有几个敢说自己不是靠大基建、房地产、大工业?前两者基本都中招。当然,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基建大干快上是合理的。而地产依赖症,我们也多次分析过数据,不少省会城市非常严重。可以说,只要房地产稍微有闪失,一些城市经济可能就要遇到挫折。


至于工业大发展,大部分强省会是这么在干。但不得不说的是,有些拼地、拼税、拼补贴来的项目,能不能扎根,是否符合市场和经济需求、趋势,是个问题。


而还有的省会,实际工业体量、结构本身也还不算强,或问题重重。能否成为一大支柱,推动经济持续向快、向好,其实存疑。


对了,一度速度飞快,几乎要赶超广州的天津慢了下来,被重庆超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警示。不要以为问题只属于天津,自己什么问题,自己最清楚。


当京沪深结构调整逐步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更新,迈向了更高发展层次,都对标世界城市时,二线城市也以为自己飞天,敢随便乐观?


鼎盛荣华名门望族宁有种乎?

太湖名镇宅邸,紫气东来大时代

限量发售,私人洽购请致电1333-28-77772 联系大公馆画廊叶小姐


2


京沪常住人口的减少本身值得探究


2017年,京沪的常住人口数据变化,或许是事实。但值得一说的是,无论北京,还是上海,其常住人口减少,应该说都是在史无前例的控人背景下实现的。


又是清理违章建筑,加强群租房,又是搬迁各类市场……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几乎到了“g人”的地步,京沪人口增长似乎停不下来。而且所谓的减少,可能更多是中d端群体。


当然,杠杆游戏不是说赶走中d端群体是对的。我向来觉得一个城市应该包容,城市越大越应该包容,越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实际,你城市越大,需要的中d端人口本身也越多。可京沪控人大背景下……


假如我们认为京沪减少的主要是中d端人口,那么这部分人口。又是强二线城市们喜欢的吗?并不是。


只要是个强二线,基本也只喜欢大学生。2017年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除了郑州、重庆,很少有对中专生、技工友好的。


如此,京沪似乎没有外溢什么人才给强二线。如果非要说外溢,那么和以前其实区别不大,到了婚嫁年龄返乡,或者因为房价太高离开。


人才争夺战,并不是哪个强二线在搞,几乎是普遍现象。都差不多时,和过去的格局又有啥变化呢?


还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出现197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在此后出现了反弹。未来是否反弹,其实还不确定。


大家不是说统计水分吗?京沪人口控制压力大,会不会有水分,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根据京沪最新的城市总规。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上海规划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而2017年,北京的常住人口为2170.7万人,上海的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虽然说,几乎是没有多少增长空间,但不得不说的是,多多少少还是有。只要京沪需要,需要某方面的人才,那么一定就会增加。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很多好就业机会、创业创新条件,京沪等确实有优势。


除了控人外,京沪房价确实太高,可能也是逼人离开的一个因素。只是,今天强二线们都不低。当初拿着京沪的收入买二线觉得还行,回去了,去哪拿那么高的收入?还有的离开了京沪,并不代表去了强二线,可能人家还是留在三大城市群内。


最后,我们有个不成熟考虑。京沪户籍人口的生育率可能值得探讨,2017年京沪详细的人口数据尚未披露,我无从谈起。但提出这个想法,是想说,或许有这种可能。


综上,京沪常住人口1978年后首次同步下降,可能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大量人口、人才是否回流强二线城市,还有一些不确定性。

 

3


三大城市群发达的整体氛围、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二线城市还有很长距离


杠杆游戏这里扩展一下,不再局限说京沪。而要说三大城市群。当然,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次之,现在可能又要加上雄A。


如果说二线城市们想从北京虎口夺食,问过雄安么?


长三角就不用说了,实在是发达的整体环境和成熟配套。珠三角,或者说当下时髦说粤港澳大湾区,二线哪个城市周边的城市群能比拟?这不是打击哪个城市的积极性,而是要正视现实。


不少强二线城市,如果单独看,确实都不差。但如果把都市区面积扩展到半径50公里、100公里,有没有发达、分工明确、梯度明显的大都市区、城市群,有没有高度成熟的各项产业配套、创业、创新环境?


做大省会,特别是内陆地区各省建设一个中心,这是我国复杂郑智经济现实的必然,也是不得已。但正如你各省搞个可以全国争夺资源的中心一样,全国当然也会出现几个更中心的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三大城市群及核心城市,这也是经济规律,这是放在全国、全球背景下更大的格局。


当然,以中国国家之大、人口之多,笔者一直说可以出现10来个两三千万,甚至更大体量级别的大都市区、城市群。


中国特大、超大城市的竞争,早已进入了城市群、大都市区时代,而不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对于想上位者,能不能建立起像三大城市群那样的发达都市区、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格局,成为关键。


这有自然、资源、交通等先天条件,也有后天的努力,需要有战略、不求急功近利的布局和可持续推动。相反,那种火一把就死的搞法,包括城市化没完成,房价、地价已经高死人的玩法,一定可以实现超级城市、顶级城市群之梦?


从这个角度而言,反思一下某些二线城市所谓人口增长-房价暴涨,完全合理的理论,可能还是有必要。笔者一直说,这十年,几波房价增长,动力主要不是什么人口增长,而是货币、政策!


祝二线城市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作者:张银银

来源:杠杆游戏(ID:ZhangYinyin0903)



版权声明: 「大公馆2013」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社会时政类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LJZ2228微信联系。谢谢!



努力只为证明自己,拼搏到感动自己

致1958、1970、1982的大爷们

限量原版,私人洽购请致电1333-28-77772 联系大公馆画廊叶小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