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上海4家)


1

上海梦晓心理志愿服务团队



上海梦晓心理志愿服务团队是一支致力于情绪疏导、心理支持的专业服务团队。发起人梦晓是中国第一位深夜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也是中国第一批持证心理咨询师。同时,她也是“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上海“名优主持人”称号、两届“感动上海”提名奖、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的获得者。多年媒体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让梦晓始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帮助是入心而化的温暖。

多年来,梦晓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起一个媒体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她带领的心理服务团队努力致力于成为社会大众,在紧张焦虑时可以放心信赖的专业伙伴;遭遇心理创伤时帮助愈合的速效创口贴;情绪心烦意乱时提供专业支持的疏导助手;想要投身公益事业时愿意相信的心理机构。团队成立至今,服务总受益人数已超过10,741人次。

她们坚持开设公益心理文化讲座,打造了“夫妻训练营”、“婆媳训练营”、“情绪训练营”等各种接地气、重实效的心理爱商课程,从老百姓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分享、探讨关于如何能够让家庭、职场、人际关系更和谐幸福的主题内容;她们通过和特定人员如:绝症儿童、艾滋青年、消防官兵、吸毒者和家庭等一对一的帮扶,在切实有效扶持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内心健康和成长;她们创建了24小时情绪疏导减压平台和旨在吸纳所有善心善行,而谢绝善款的心能量公益网站,由点到线到面的帮助人们达到“心理治未病”的愿景,让人们能够及时获得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预防心理重症的发生,继而拥有更加轻松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真正实现了全时空、全方位、零距离的高效能、便捷的心理疏导服务模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劳防用品。团队今年获得了上海市“长宁区十大优秀社会组织公益品牌”的称号。

上海梦晓心理志愿服务团队始终秉承着“用专业的精神做有情怀的事——让心柔软”的理念,用心服务每个人、每件事,为和谐社会增强幸福力。



2

上海地铁志愿者团队


 

 

上海一天都离不开地铁,地铁一天也离不开志愿者。截止目前,上海地铁全网运营线路总长已达617公里,车站366座,位居世界第一,工作日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面对上海地铁的快速发展,车站对志愿者的需求也日益上升。上海地铁作为市民出行首选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志愿服务拥有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内容,在开展维持秩序、安全防范、引导乘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众多在校学生、公司白领和退休职工投身志愿活动的主要选择之一。

目前上海地铁志愿者团队有97支,人数达到11318人。总队于2009年获上海市志愿服务优秀团队;2010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2012-2013年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主要事迹如下:

一、机制规范,志愿服务与地铁发展同上轨道

志愿者团队自主报名、自主管理,积极参与上海地铁早晚高峰、重大节假日地铁志愿活动,形成良好的地铁志愿文化氛围,逐步打造成大学生自管站、街道社区自管站等管理新模式。

总队在自管与共管相结合的原则上,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包括针对志愿者登记、注销等流程进行严格管理;通过集中演练、岗前培训、发放手册等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增设“自助式志愿者物品寄存柜”,保证志愿者随身财物的安全。

二、共建联动,志愿服务与公共安全相互推进

随着上海地铁网络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各大高校、社区主动来地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签订志愿者公约、共建协议,形成“地铁到哪,志愿服务就在哪”的志愿氛围。

大客流聚集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大风险,针对人民广场站、徐家汇站等8个大型枢纽车站,上海地铁联合轨道公安、周边商铺、共建单位等打造一批训练有素、服务专业、经验丰富、反应迅速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并形成长效联动机制。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追尾,在此紧急时刻,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休息在家的员工志愿者自发参与现场疏导,并陪同伤员前往医院,安抚家属,有效协助运营方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高效动员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互联网+,志愿服务与社会文明紧扣密衔

2016年,总队正式发布“平安地铁”APP,运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创新实现地铁公共安全信息的移动端实时报送功能,发动志愿者参与到上海地铁公共安全的防范。目前已有1万余名注册用户。

令广大乘客深恶痛绝却屡禁不止的车厢乱发小广告、乞讨卖艺等“四乱”现象,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实时报送给地铁监管部门。列车故障时,乘客第一时间把所在位置、故障状况发送上报,大幅度提升故障修复速度。这款APP的开发使地铁综合治理和运营管理的人力成本大幅下降、排故花费时间有效缩短,获得管理方以及市民乘客的一致认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上海地铁在志愿者引领城市文明、倡导全民利用移动端开展志愿方面作探索,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做积极尝试,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走出书斋  走入群众 传播核心价值观 

 

 

成立于2002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秉持“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的宗旨,历年来组织700余名研究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开展1400多场公益知识讲座,听众超过54000人次。

解读新政、传播知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讲师团的一大特色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开展理论宣传的优势,扎根专业、解释当下。先后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道路”等主题宣讲。2015年开展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短短一个月内宣讲场次就突破100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廖杰讲师在讲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中通过同听众之间的问答交流,增强对群众理论关注点把握的准确度,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品牌讲座,点播次数高达35场。研究生努力将学科前沿理论同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用群众听得懂的大实话、大白话把理论问题讲清楚,群众们普遍反映,讲师们富有朝气活力,对理论问题把握得准、讲得透。

体系健全、管理严格,以科学的体系服务人。讲师团发挥复旦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建立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讲座资源库,包含十四个系列、两百个讲题。通过调研、走访,认真梳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听众多元化的听讲需求。讲师团着力融入城市党建、精神文明工作体系,参与区域党建联盟,同杨浦区22家单位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上海基层党建网发布讲座菜单,面向全市接受“点单”。讲师团走出上海,赴外地、海外开展宣讲。利用寒暑假组织讲师到四川雅安、福建福鼎等地开展“中国道路”专题宣讲,其中雅安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骨干累计近两千人参加了讲座。讲师团积极创造条件,输送讲师到台湾、西班牙、比利时、丹麦等地参加青年论坛,在世界讲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基层、甘于奉献,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讲师们除了长时间往返讲座现场,还要花更长的时间参与集体备课、反复琢磨修改课件。十四年来讲师团累计培养近700名讲师,从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青年理论人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刘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沈冰清等青年学术新锐都曾担任过博士生讲师团的讲师。春风化雨奏弦歌,薪火相承续新程,讲师团因十四年来的不懈坚持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组织”、“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社团”、“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优秀项目”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作过相关报道。



4

外滩街道咏年楼健康大使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上门关爱做评估档案

 

志愿者上门为失能老人免费送尿布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快,大多数的失能失智老人依靠家庭成员照料,长期的看护加上缺少专业的护理,给家庭带来极大的不便。在上海的外滩街道,活跃着这么一批“健康大使”,承担了为19个居委会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照料技能培训、精神慰藉等多种职能,他们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专业贴心的护理赢得了地区居民的交口称赞。该团队先后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老年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市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负责人蔡惠德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上海市杰出志愿者提名,多位健康大使荣获各类市级优秀志愿者称号。

五年来,团队成员上门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建立完善了专属档案。从预防、干预的角度,结合社区实际,编辑、发放防失能失智健康手册,开展相关知识宣讲,受益人群达34875次。团队成员累计上门走访、关爱失能失智老人19200人次,为失禁老人免费发放纸尿片21000片。"咏年楼"的品牌效应吸引了众多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和医疗团队等共同投身到外滩街道的为老服务中,创建“长征•外滩社区记忆门诊”绿色通道,方便社区失能失智老人就医问诊;并合作开展“关爱有家”项目、“防跌倒”干预项目和喘息式照料服务。在“关爱有家”项目中,对200位老人开展了“健康调查与生活评估”,志愿者上门为老人进行理发、扦脚等生活服务,合作的医疗机构也会上门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技术辅导。“防跌倒”干预项目中,对400位老人做了防跌倒筛选表,有针对性地开展赠送浴室防滑垫、赠送拐杖等干预工作。在喘息式服务中,健康大使上门替代老人家属照护老人,陪同就医,帮助照料者恢复体力。新民晚报焦点专栏整版报道了喘息式服务,上海电视台、解放军报、新民晚报、腾讯网、新华网、东方网等都曾采访并报道团队优秀事迹。咏年楼健康大使团队成熟的服务模式和完善服务体系,被广泛推广和复制,使更多社区老人获益。

咏年楼的志愿者平均年龄62岁,可是这一群可爱的老人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失智失能老人服务,在这种“正能量”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为团队增添了激情和活力。“健康大使”们铭记着这样一个信条:关心一位老人,就是关爱一个家;和睦了一个家庭,和谐了社区。老龄化社会并不可怕,“健康大使”们带着爱心、热心、真心、耐心和责任心,用他们的行动点亮了社区失能失智老人的幸福生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