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上海5个)


1

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宣传服务队



2003年,6位志同道合的网友为救助一位白血病人而成立了“阳光救援小组”。2004年11月,为了能让造血干细胞库不断扩容挽救更多的患者,在区文明办、团区委、区红十字会以及市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的支持下,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宣传服务队正式成立。

十二年来,1460位志愿者不分寒冬酷暑坚持在街头、学校、企业为市民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重点发动村居、企业、学校青年开展造血干细胞集体入库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6768人入库,25人捐赠成功,金山区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有效率及捐献成功率双双位于全市前列,成就了独特的“金山现象”。2010年,我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2015年,以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宣传服务队为基础的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团队获评“光荣与力量——2015年度感动上海十大人物”;2015年3月5日和4月27日,金山区在市委党校举办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区乃至全市掀起了深入开展学习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团队先进事迹活动;2016年团队又获评第二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十二年来,队伍共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宣传活动50余次,开展造血干细胞集体入库活动20余次,召集采血车志愿者服务300余次,造血干细胞培训30余次,3名志愿者获得市红会及血液中心颁发的“五星级宣讲师”证书。队伍通过每年多次开展造血干细胞及无偿献血等知识的培训,帮助新队员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另外通过队伍网站(金山志愿者网)“专业知识”栏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新队员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提升团队志愿服务能力。同时,志愿者帮助红十字会做好配对成功的捐赠志愿者的家属工作,进一步促进捐赠的成功率。

在服务的同时,志愿者队伍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包括志愿者奖惩条例、定期培训制度等),确定了志愿者队伍核心成员,更好地对志愿者进行激励考核。队伍立足于“互联网+公益”,通过网络召集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扩大队伍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完善的考核制度、良好的团队管理,使得这支参与人数众多、背景各异的志愿者团队连续两届成为金山区杰出志愿者团队。

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工作,是扩大社会影响的必要途径;是保障配型成功的基础。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宣传服务队的1460名志愿者不仅时刻准备着奉献宝贵的造血干细胞,而且将一如既往通过身体力行招募更多的爱心人士入库,不断壮大中华骨髓库

上海梦晓心理志愿服务团队始终秉承着“用专业的精神做有情怀的事——让心柔软”的理念,用心服务每个人、每件事,为和谐社会增强幸福力。



2

“情暖童心 志愿同行”崇明小英关爱留守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项目

 

 

空巢留守予温暖邻里守望生希望

崇明三岛地处上海远郊,大量青壮年赴岛外就业,农村留守、残疾、离异、单亲、贫困等特殊家庭不断增多,其中特殊未成年人群体8141名,占全区中小学、职校生的21%,是上海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区域。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亲情关爱缺失、生活照顾缺乏。

2011年,由小英工作站创始人、全国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李小英牵头,4500名“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情暖童心  志愿同行”小英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在邻里守望工作的促进下应运而生。

项目隶属区志愿者协会,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群众最喜爱的项目,而“小英”则意为小小蒲公英,通过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让这些孩子像蒲公英那样坚强朴素、健康成长,并在小英妈妈的带领下,能有更多的志愿者投入项目、奉献爱心。

【项目亮点】

组小英联盟,形成关爱暖流同城效应

成立小英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联盟,11家关爱留守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的分管单位成为联盟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开展互动交流、咨询问答、现场观摩、指导辐射等形式的近百场活动,展现联盟的同城力量。

编指导读本,指导关爱工作有的放矢

全面总结项目的工作理念、基本思路、典型案例、方法措施、运行机制,以及多年来开展活动的教案、项目、体会、效果等,形成200多页,集聚各方面智慧、可指导、可借鉴、可复制的一本项目百科全书,供全区推广学习交流。

扶专业团体,汇聚关爱力量精准服务

建立由教育、政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愿组成的心理咨询师协会,依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70所学校心理咨询室,为特殊未成年人开展开展“文明同行幸福同心”幸福心理百场宣讲。

建专项基金,支持关爱工作保障有力

成立上海志愿服务公益基金小英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募集资金150多万元,围绕心灵关护、行为引导、文化丰富等6大重点,扶持有影响、有创新、可推广复制的子项目33个,支持资金77万元。推动各乡镇村居、条线、市属单位、社会组织共同持久关爱留守儿童。

育公益项目,引领关爱风尚百花齐放

依托上海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争取100多万元,培育社区志愿者培训、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竖新镇“七彩爱心屋”留守儿童关爱等国家、市区级重点项目10余项,使得项目整体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创示范基地,夯实基层基础真抓实干

项目作为全区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重点内容,纳入市区级生态文明村、文明小区创建考评,打造了覆盖18个乡镇的21个留守儿童关爱示范点,并通过区镇两级示范点带动340个村居全覆盖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

项目解除了在外就业中青年的后顾之忧,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促进了邻里的关系和家庭社会的和谐,助力美丽中国梦



3

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服务项目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是上海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街镇之一。街道老旧小区较多,空巢老人也多达2000余户,很多因身边无人陪伴,缺乏精神寄托,成为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的高发人群。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老人的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静安寺街道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发现这一现象,从2003年起,明确“为老志愿服务”作为工作室重点的日常志愿服务项目。13年来,工作室结合社区实际和老人需求,主要从三方面来推进为老志愿服务项目。

1、千人帮百家,一天三巡访。针对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工作室实行了“千人帮百家,一天三巡访”制度。即每天早晨看老人起床没有,中午看老人吃饭没有,晚上看老人门窗、煤气、电器关了没有。工作室先后组织了近千名老年志愿者与500多名社区内困难老人结对,使社区内的空巢老人有了身边的“老伙伴”。据统计,年均服务时间达350000小时。项目开展至今,感人的例子数不胜数。一天清晨,结对志愿者前往家住华山路某弄堂的唐大妈家晨访时闻到一股煤气味,发现老人因煤气中毒不能动弹,立即将其抢救到医院,因抢救及时并无大碍。老人家属万分感激。  

2、调解家长里短,维护老年权益。工作室在和老人接触中发现,很多老人不懂法,遇到矛盾也不知该找谁。工作室的负责人柏万青是沪上家喻户晓的调解明星。针对社区内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逐年增多,工作室成立了“柏万青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并联合上海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大学建立法律咨询点。工作室发动社区内各小区的志愿者们担任本小区义务调解员,发挥“熟人”效应,在日常民事纠纷的调解中,有时居委会难以出面解决的问题,工作室该小区的志愿者往往会迎刃而解,把矛盾消灭在萌芽阶段,逐步做到“小矛小盾不出楼组,小纠小纷不出小区”。  现在,工作室每年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多起,对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求助,工作室据理力争,声张正义,挽回老人的损失达数百万元。

3、发起志愿行动,干预老年失智。上海的为老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工作室的为老志愿服务项目也进一步升级。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老人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简称AD)。工作室从2013年起,联合社区单位卫材药业有限公司、静安区精卫中心、美国埃默里大学共同开展“黄手环在行动”。以现场测试、举办讲座、开展大型宣传活动等方式,推广预防AD拍手操,为患者发放黄手环,让全社会关注这一问题。3年来,黄手环项目招募社区楼宇白领志愿者500余名,服务对象4000余人,其中1000余人通过测试受益。期间,也发生了多起佩戴黄手环的老人走失后,被好心路人发现,平安送回家中的案例。

随着项目不断深化,柏万青工作室的为老项目从仅对静安寺街道11个居民区10000余名老人服务,扩展到兄弟街道、到外区,甚至帮助到外省市老人。静安寺街道也从“最老社区”成为“老年宜居社区”,成为上海市人均寿命最高、老人幸福指数最高的社区之一。工作室也荣获上海市社团局评为五星级社团,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上海市老年志愿者十佳集体,该为老服务项目也多次被街道、区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4

闵行区吴泾镇“保护母亲河”志愿行动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在闵行区吴泾镇拐了一个L型的大弯,大量的垃圾杂物纷纷洄流至此。从1996年起,这里就有人开始做着打捞垃圾的环保志愿服务。先是王显明老人开启了第一代“保护母亲河”志愿行动,然后是第二代志愿者吕信荣、第三代志愿者张更大夫妇将志愿精神一代代传了下来。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保护母亲河”志愿行动已发展至由吴泾区域内社区、校区、园区、厂区的“四区”志愿团队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并组建起了“保护母亲河俱乐部”。参与服务的有周边社区居民、各中小学生志愿者、交大、华东师大志愿者、紫竹国家高新区的白领志愿者、化工区的工人志愿者,更有市区赶来参加志愿服务的新生力量。二十年来,这个环保志愿服务项目从一个人做到吸引了20多支团队,聚集了常态参加服务的注册志愿者547人,参与打捞活动达19万人次,人均服务时间12.3小时,打捞各类垃圾3500多吨。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志愿者们如期出现在吴泾公园。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拿着捞杆打捞垃圾、有的运输垃圾箱、还有的打扫现场环境……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却少不了熟能生巧的技术、长期练就的体能还有团队合作的默契。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亦或是逢年过节,志愿者们的坚守没有中断过,环保行动没有停止过。

时光荏苒,俱乐部成员们通过开展沟通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将环保行动渐渐从江边扩散。每季度与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废旧物品DIY再创造、绿色骑行、徒步走、环保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志愿者们将环保理念带进社区、带进学校、带进企业。

第一代“保护母亲河”志愿行动的志愿者王显明生前有一个愿望:希望驾船去江心和对岸,清理捞不到的垃圾。于是,社会各界集资4万元打造了一艘“王显明”号清污船,志愿者定期上船打捞垃圾。现在已经有了七条清污船。当初的一艘“王显明”号变成了一支清污船队,和志愿者们一起活跃在吴泾300余条河道上……

近十年,“保护母亲河”志愿行动在上海各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屡获殊荣。2008年,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授奖。2009年,上海市授予“保护母亲河”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旗。第三代志愿者代表张更大夫妇先后获得全国“明月卫士”奖、全国优秀志愿者、上海市“蓝色水滴”奖、上海市十佳好人好事等荣誉。2015年俱乐部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被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报道播出


5

“最美丽少年”聋人子女支持服务项目 

 

上海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面向初期社会化(5-10岁)和预期社会化(11-15岁)这两个阶段听障人士机体健全子女(以下简称服务对象)所面对的不同成长问题与需求,发动志愿者的力量,探索适合“听二代”的社会化进程与促进“残健融合”的发展方向,提升听障家庭的生活质量。 

  项目社工来自聋人家庭,对服务对象有着感同身受的情感,用真心和期望走进服务对象心灵,并拥有手语翻译资格证书,沟通无障碍,服务更贴心。社工借助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教授提出的EPS助残干预模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发展重点,建立制定系统的干预方案。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的社工服务;多样的学习课堂、心理疏导等治疗性服务;以及“残健融合”与“社会反哺”等社会融合活动,分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完成服务对象强项挖掘、稳固到能力提升的服务目标。

  经项目的不断开展及推进过程、服务对象的口口相传,服务对象参与人数由10户家庭,增加至21户。5-10岁阶段服务对象家庭交流互动性增强,11-15岁阶段服务对象建立朋辈良好互动模式,抗压性增强。

  “我与广大聋人与聋人儿女经历了意义非凡的种种瞬间:孤守空房的老人慈眉善目,课堂上我们认真学习手语,舞台上我女儿用二胡奏出一曲悠扬小调……在数次小组活动中,我们在被给予中感到温暖,同时也懂得了感恩他人。”——小A的父亲

  “我家女儿很早以前就知道我听不见,我们之间交流很不方便,曾经我试图教她简单的手语,但是孩子很不愿意学。自从参加聋人子女小组之后,看到了很多小朋友和她一样,父母都是听障人士,发现其他孩子能用流利的手语和爸爸妈妈交流,女儿也主动学起了手语,时不时地和我聊天。我感到非常高兴!——小 B的母亲

  本项目同时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荣获2015年度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并得到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接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