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特殊需要儿童都能上学 & 让公益行业更创新发展 | 马蔚华理事长两会提案
3月15日,两会在北京顺利闭幕。全国政协委员、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近日在两会提交了两项重要提案。
提案摘要:受限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缺乏,普通学校内的教师培训不足以及全纳教育支持体系薄弱,普通学校多倾向于拒收残疾儿童入学或者只招收轻度残疾儿童入学,进入到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受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就此,本提案主张提升所有教师与全纳教育相关的专业能力,建设普通学校内全纳教育的支持体系,有效落实残疾儿童入学“零拒绝”原则,并推动残疾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内真正获得融合的、有支持措施的,且优质的教育。
提案摘要:《慈善法》于 2016年 9月实施,首批慈善信托应声而出,但慈善信托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未出台,大量优质社会资源无法有效进入,或将导致慈善信托昙花一现。建议银监会尽快放松对慈善组织设立信托账户的限制;财税部门尽快出台慈善信托税收优惠细则,以便多元化资产进入慈善领域。
全纳教育是什么
对于“全纳教育”的概念,或许有的人会比较陌生。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译为“融合教育”),主张的是一种没有分类、没有排斥、没有歧视的教育理念。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着重提出:“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所有儿童应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
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全纳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全纳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然而各地多次爆出特殊需要孩子被劝退的新闻,反应出我国的全纳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
随班就读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了。截止2015年底,在入学率方面,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在校残疾学生23.96万人,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4.2%。与其他地区相比,比例较低。
2016年由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北京、广州等七地曾开展“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活动,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曾经就读普通学校的特殊需要学生中,有27%表示有被要求退学的经历。
就此,本提案主张提升所有教师职前及在职期间与全纳教育相关的专业能力,建设普通学校系统内全纳教育的支持体系,有效落实残疾儿童入学“零拒绝”原则,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内真正获得融合的、有专业支持措施的,且优质的教育。
对于全纳教育,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的家长们曾做过一份《随班就读师资现状及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该报告发现:
1、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对比于台湾,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地区为例,大陆的师资配比1:36远远低于台湾的1:7,在特殊儿童入学方面,大陆的入学率仅为54.7%,而台湾已经达到了95%。
2、全纳教育的理念急需推广。超一半的教师没有听过全纳教育,40%的老师虽然有听过,但是了解很少,仅有14%的老师可能参加过一些培训或者自己学到了一些这样的知识。81%的老师在毕业前是没有学过全纳教育课程。
3、家长对全纳教育有很强烈的需求,跟目前现在学校的师资情况形成矛盾。大部分家长希望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接受全纳教育,让他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然而超过一半的学校管理者以及80%的教师认为特殊孩子应该进入特殊学校就学,这些导致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消极态度。
最后:师资问题是全纳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89%的受访老师认为老师的力量和培训不够是推动全纳教育或者随班就读的最大的障碍,包括缺乏专业的老师,学科老师精力不够或者培训不足。其次,对于资源老师缺乏岗位的编制和职称也是阻碍随班就读发展的一个因素。专业的匮乏是孩子得不到合适教育和合适对待的主要原因。
因此,报告建议:配备专业的资源老师/特教老师并为他们明确设立岗位和职称、对普通老师进行充分的特教培训、有专业督导进行巡回指导等等,是教师和家长最迫切的期待,也是推动融合(全纳)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NGO研究所所长王名,也提交了这份关于提升全纳教育的专业能力及建设支持体系的建议案。
提案建议:
1、修订《义务教育法》,确保教育法律体系与时俱进。
2、加强多方沟通协作,实现资源体系互通。
3、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所有教师全纳教育的专业能力。
4、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多元支持体系。
5、建立监测评估体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海洋天堂计划开展全纳教育项目
2016年9月21日,壹基金携手救助儿童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1+1残障人公益集团、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等合作伙伴举行新闻发布会,共同启动2016-2018年全纳(融合)教育公益项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需求,倡导融合教育理念,为包括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孩子创造更加融合、更有利于潜能发展的教育环境。同时,壹基金旗下的海洋天堂公益计划宣布正式启动全纳教育项目。
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源自电影《海洋天堂》。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以关注自闭症、脑瘫、罕见病等特殊需要儿童为主要工作对象,以社会倡导为主要策略,搭建与支持特殊儿童服务机构、家长及病友组织、研究机构、公众和企业的联合行动网络,有效促进社会接纳及政策支持,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享有有尊严、无障碍、有品质的社会生活。
慈善信托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接连几年,马蔚华的提案都与公益有关。他说媒体向他提问仍以金融为主,对他的公益提案缺乏关注。2017年两会期间,《财新》记者专访马蔚华,畅想公益结合金融的可能性,也审视当下的公益大环境。
在三年前成为壹基金理事长时,马蔚华曾公开发表演讲,重点宣扬“企业化管理公益组织”的理念。他认为企业和公益在管理的层面,技术的层次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筹款用款,都追求成本最低效益最大,都需要控制风险,需要透明。不一样的,一是公益组织的目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激励机制,目前公益组织激励弱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推动现代公益的发展”。
效果如何?在接受《财新》记者的采访时,马蔚华理事长坦言,这三年办壹基金,正是“把它当做上市银行来办”。每个人捐一块钱就相当于银行的散户,服务于客户,网上拓展支付宝、微信、信用卡渠道;扩大月捐,相当于银行的中端客户,因为它比较稳定;还有就是资金运用,志愿者、公益团队,防止出现问题,管理好风险,资产负债;信息披露,外界来看钱必须是透明的,特别重视投资人的沟通,建立一些渠道,他们有什么问题质疑的要回答,做好客户服务;另外做好整套风险管理的制度、重大项目的评估。结果也令人惊喜。马蔚华说,壹基金2016年的筹款额比2015年增长了近30%,三年来捐赠人数几乎翻倍。另外,2016年,壹基金的公众捐赠占到总额的66%。
马蔚华说,壹基金最大的愿景,是推动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不仅仅是通过捐款做公益事业,同时唤醒更多人参与公益。为实现这个目标,壹基金下一步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处理数据,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其次,就是要成为公益创新的先行者。
近年来,马蔚华发现,国际公益事业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一种重要形式即公益金融——把金融手段、商业模式引进公益机构。如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投资、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还有慈善信托、社会企业。
2016年9月实施的《慈善法》中引入以慈善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手段,被学界视为对公益发展的重大激励。慈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财富管理,开展慈善活动。
马蔚华说,《慈善法》规定了慈善信托受托人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实中慈善组织难以开设信托专用账户,就很难成为慈善信托的独立受托人。“法律没有障碍,但是受目前金融机构主管部门现有管理规定所限,公益组织很难获准在银行开设信托资金专用账户。”马蔚华建议银监会尽快放松对慈善组织设立信托账户的限制。
此外,马蔚华在提案中提到,慈善信托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未出台,大量优质社会资源无法有效进入,有碍于慈善信托的持续发展。马蔚华称,慈善信托的资产享受税收优惠是国际惯例,但中国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而且,如果要用土地房产、股权、艺术品来做慈善信托,没有规定享受减税政策,“这样将阻碍大量多元化的优质资产进入公益慈善领域,不利于实现慈善信托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初衷。”马蔚华说。
对于壹基金正在做的慈善信托,马蔚华表示,“我们比较慎重,因为壹基金的钱都是一块钱一捐,这些暂时不会拿出来做信托”,有一些客户的大额捐赠,商量好后做信托项目。由于申请账户遇到阻碍,信托项目仍在筹办中。
马蔚华表示,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走上了法治化的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而且很多东西起点很高。同时,中国公益组织现在发展也很快,每天就有一两个新组织诞生。公益也从过去少数人的赠予,变为人人自发行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公益事业,捐款、大额捐款也在增加。此外,社会对公益的认识,公益界对国际上新东西的接受、对公益人才的重视,还有配套政策都在逐步完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