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忘记!这部战争片的到来恰到好处
10月25日,是每年一度的抗美援朝纪念日。
而今年,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197653”的数字登上了热搜,很多年轻人在话题下记录自己爷爷的往事,字字真挚。
跨越时空,正是在对197653名烈士说,我们从未忘记!
歌里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很多人不知道,70年前,志愿军战士们却是静悄悄地出了国。
有一个战士后来回忆说:“没有歌声,没有鲜花,一切都在黑暗中进行。但天一黑,战士们就像猛虎下山。”
让阿看立马想到即将上映的[金刚川]中的一幕幕。
黑夜中,一切蓄势待发,一切也正在发生。
有人潜伏在丛林、低伏在玉米地,有人趟在水里、正在桥下赶工,有战士们快速前进,正在通向大桥。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最佳状态,时刻警觉,时刻战备。
[金刚川]事件的中心,是一座在暗夜里灯光点点的大桥。
未看片前,阿看和很多人一样充满困惑:为什么要选择讲这么一座并不著名的桥的故事?
看片之后,阿看被电影的“小视角、大格局”深深震撼。
管虎、郭帆、路阳三大导演,以很小的切入点,却讲出了这样一个很伟大的“勇气、团魂、热血”的故事。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们,不再只是课本里的冰冷文字,拥有着一个模糊轮廓。
他们就是电影里的炮兵张飞、关班长,也是步兵刘浩,更是无数没有名字却鲜活而铁骨铮铮的志愿军汉子。
▼
这是1953年。经过2年零8个月的烽火硝烟,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最终阶段。
这时候,志愿军已经转守为攻,展开了夏季反击战役。
发生在第三阶段的金城战役,几乎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决战。
能否最终胜利,在此关键一役。
可是,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金刚山下湍急的江水,却挡住了战士们的去路。
原来,这是一支代号“燕山”的主力师,他们要迅速赶赴前线支援。然后在右翼,掩护大部队发起总攻。
如果在次日6时前无法到达指定位置,那么整个兵团就会像一只折翼之鹰,落入狼群,陷入危境。
从接到任务,到凌晨过桥。故事就发生在这短短的半天时间之内。
早在夏季反击战打响之后,敌人就开始了对关键运输点的持续轰炸。
而金刚川上原本的木桥也已遭到了毁损。
这里,地理地位太过重要。并且河流最宽处能达到60多米,如果不借助桥梁根本无法通行。
筑桥与护桥!刻不容缓。
一边,是敌人部队持续的火力干扰、高空轰炸。另一边,是志愿军战士们将桥体炸了修、修了炸后,再接着抢修。
很神奇。电影里,战士们的战场,只围绕了一座桥。
这对看惯了宏大战争片的某些观众来说,故事算得上“微小”。
明明更多战役壮怀激越,战士们浴血奋战,比如金城战役中志愿军歼灭韩军5万多人,直接促成了《停战协定》的最后签订。
是何其激昂!
然而,[金刚川]却并未聚焦这些正面战场。它关注的,只是金城战役的一环。
或者说,一座交通要塞——桥。
但阿看觉得,放弃了大而全的视角,只专注一个小的切入点,才正是本片的高明之处。
关于桥,诗人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自带戏剧性。
桥,接驳两岸,沟连渡人。它可以塑造和成就太多精彩也经典的战役。
“二战”中,盟军和德军争夺横跨莱茵河大桥的“市场花园行动”,成就了经典战争片[遥远的桥]。
曾经的南斯拉夫战争片[桥],更是我们父辈一代人的回忆。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你可以没看过电影,但一定听过这首歌。
就如阿看正听着《Waterloo Sunset》(滑铁卢桥落日)敲下这行字。想起[金刚川]里战士们的自白: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但“过桥”故事虽小,形式却不小。
一场“护桥之战”,[金刚川]分了三个视角。
从普通士兵、敌方飞行员、炮兵部队三个视角,如拼图一般,拼起了这段奇迹的前前后后。
前一段是后一段的背景,后一段是前一段的补充。
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算得上在本片玩了一次“时间魔术”。
以往,你只能在黑色幽默、悬疑片中看到的叙事结构,如今,第一次在战争片中得见。
情绪被积累了三次。
当经过三个视角,修筑成第四段的“桥”,相信银幕前的每个人都会和阿看一样红了眼眶。
▼
很多人都为预告片中的第一幕感到震惊。
哨响,原本风平浪静的山林中,突然冒出了无数身披同样色彩树叶的志愿军战士。
隐,能与山林融一体。动,能全体雷霆出击。
这些训练有素、无名无姓的战士,就是本片誓与桥梁共存亡的主角们。
在第二段美国飞行员视角中,他们喊这群人“黄蚂蚁”、打不死的“蟑螂”。
因为无论他们将桥梁轰炸了第几遍,总是能在短短的数小时后,看到重新被修筑起来的桥。
也是他们口里的“黄蚂蚁”们众人同心,用血肉之躯撑起了这样一个屹立不倒的战争奇迹!
[金刚川]的故事是桥,但更是人。
不是正面战场上负责主攻的战士,而是远离战场、修桥渡人,为战场服务的人。
他们一开始或许也会有不解和埋怨。
就像李九霄饰演的步兵刘浩,从听到协助工兵连修桥的任务开始,也曾怏怏抱怨上几句:
“怎么又是我们连啊?我们是来打仗的,又不是来修桥的!”
想要拿奖章,想要在战场杀敌立功,哪个士兵不志在如此?
可是他们不能。在湍急江水和敌方火力压制之下,他们必须扛起修桥的重任!
这项任务,没有正面战场的壮烈悲歌,更没有晓风残月的浪漫。
但他们是不会弯折的志愿军。
在电影里,他们是负责掩护的炮兵张飞(张译饰)和关班长(吴京饰);
是负责协助的步兵刘浩(李九霄饰)和高福来(邓超饰);
也是工兵连战士闫瑞(魏晨饰)和无数没有名字的英雄。
邓超的角色说着江西话,一着急就秃噜秃噜大段往外冒,李九霄的角色会小小的抱怨,也会立马吐槽起长官的秃噜嘴。
张译和吴京的角色之间更有火花。
一个在另一个面前总是“怂怂的”,话不敢大声说,连关心都是轻轻的。
另一个却是满嘴怪话,从不饶人。
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他们亦师亦友亦兄弟。可以相互吐槽,也可以并肩前行、生死相托。
电影中每一个人,既有作为战时微小人物的每一份情,每一份念,全部有血有肉的生活真实。
也有作为志愿军战士,奉献一身铜皮铁骨和永不弯折的勇气。
工兵们连夜在桥下抢修,冒着枪林弹雨。炮兵们潜伏在桥旁,一声“点火”令下,是将与美空军的正面对决。
远处隆隆爆炸声,轻重机枪的响声,美战斗机的轰鸣声,还有张译战斗到最后、孤独一人既凄怆又悲壮的怒吼声。
这一切,都将电影推向了最高潮。
工兵、步兵与炮手,兵种不同,大家却拥有着众人同心的团魂。就像那句台词所说:“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大家上下同心、协作坚守,一切苦寒与牺牲,便都不再可怕。
▼
凌晨5点之前通过这座桥!把战士送出去!
以桥这个很小的点切入,讲普通战士的小人物故事,[金刚川]的“以小见大”同样还体现在一个“小”上。
它的胜利很小。
即使美军飞行员不懂,为什么明明一次次地确认轰炸已取得成功,却又得一次次地面对桥已被修好的“奇迹”。
管虎说:“我们的主题是牺牲。中国人之所以能在板门店谈判,凭的不是武器装备,凭的是勇气和牺牲。”
古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可是,当广厦危斜,谁又来挽狂澜之即倒?
是所有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是所有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中国军人。
是近20万年轻的生命战死在异国他乡,才换来我们如今的安居乐业、和平安定。
可他们的牺牲,不仅在前线,同样也在后方。
回到电影这场“护桥之战”上,它的胜利的确很小。仅仅只是通过这座桥,就已经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而回望整个朝鲜战场,我们又有太多这样后方的“小小”胜利。
只为应对美军的“空中绞杀战”计划(摧毁朝鲜的铁路和桥梁系统,破坏对手前后方联系),志愿军的工兵部队就贡献了太多次和[金刚川]一样的伟大牺牲。
“人在铁路在,人在大桥在”。他们高喊着口号,不惜一切代价,几乎在夜夜抢修。
铁道兵1师的一个连,抢修铁路,连续奋战76昼夜,抗击美军轰炸26次,全连伤亡99人,只剩下40人,仍然坚持完成了任务。
由于缺少营养和过度疲劳,工兵连很多人甚至患上了夜盲症。
就连美国人都感叹过:“中国军队抢修部队填补弹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飞行员的轰炸速度匹敌。”
[金刚川]的诞生,太有意义了。
它让我们关注到,那些正面战场之外的牺牲,那些前线之外同样勇敢而可爱的人。
看到前线之外也有如此残酷,才更加懂得先烈牺牲的伟大。
就像电影那句宣传语所言:“融世代血肉金刚,换当下风平浪静。”
生在和平时代,自该心怀一份感恩。谢谢那些曾经用生命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而感恩之后,他们的精神,更需要我们这一代的传承。
是他们众人同心、舍生赴死的精神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途,给予我们不断前进奋斗的勇气。
▼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