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久见,原来这也能拍出电影

岳高 看电影杂志 2021-02-23


这几天,各大电影公众号掀起了一场关于胶片的狂欢。


不用阿看多说,大家也知道是因为“国师”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的上映。

 

与此相对应的,是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影像·手机电影论坛”的举行以及“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的发布。

 

胶片电影与手机电影。

 

一个传统,一个现代。

 

一个坚守,一个变革。

 

无意中形成了一次电影拍摄方式的碰撞。


《一秒钟》里放映员清洗胶片

 

说起手机电影,很多影迷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摇头。

 

但是,别急着否定

 

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和道理。

 

电影尤其如此。

 

在这个年轻的艺术形式并不悠久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变革和突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美国独立电影...

 

历代电影人都在不断拓宽电影的边界。


可以说,没有当初那些不自量力的“冒犯”,就没有如今迷人的影像。

 

新电影·手机电影论坛活动

 

在这个电影行业落入冰点的年份,手机电影以一种超高性价比、超轻量化的拍摄方式在寒冬中崭露头角。

 

在全民拍视频、全民影像化的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略的新兴趋势。

 

这次“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的22部入围影片均由手机拍摄。

 

作为活动全程战略合作伙伴,华为一直在探索手机电影更优的配置和更多的可能性。

 

与其扼腕长叹“电影已死”,不如尝试着去了解一下这种拍摄方式存在的原因。

 

它可能没那么好,但也绝对没那么糟。

 

毕竟,更新和突破从来就是电影基因不可或缺的元素。

 

搞不好我们恰好就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上,成为了某一次电影变革的见证者。

 

01

 

拍没拍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烧钱的行业。

 

在胶片电影时代,一部电影胶卷的支出要占到整体预算的10%-50%不等

 

且一次性的感光材料,拍摄要求严格,工序复杂,无形中又增加了制片和时间上的成本。

 

数字电影时代,虽省了胶片的支出,但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拍摄器材和配件,光租赁费用就让人肉疼。

 

更别提相应匹配的摄影指导、掌机、焦点、轨道、助理、跟机员等人员配置,再加上灯光组、移动组、器械组起码要100多人。

 

这些高昂的制作成本无形中拉高了电影的创作门槛,让很多热爱电影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电影拍摄现场

 

抛开成本,摄影机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侵略性的设备

 

一个动情的特写镜头,表演者对面站的很可能不是搭戏的演员,而是一台黑黝黝的摄影机外加十几个神情凝重的大汉。

 

徐峥的话说:

 

“我有时候要演一个感情戏,但是没有办法,旁边站了那么多人,我非常希望摄影机可以再小一点,剧组里的人可以再少一点。

 

但我们摄影师告诉我,现在电影的摄影机已经很小了,已经不能小了。”

 

“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徐峥演讲

 

发愁的不止徐峥。

 

从电影诞生起,轻量化的拍摄设备就是很多导演们的诉求。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之路都从一部小型8毫米胶片机开始。

 

在35毫米专业大机器成为电影行业标准的时候,法国新浪潮大师埃里克·侯麦就坚持用自己的16毫米“非专业”摄影机拍摄。

 

依旧创作出了那么多电影史上与众不同的经典。

 

作为电影摄影目前最轻量化、最便捷的设备,手机势必成为影像创作的一股新潮流。

 

埃里克·侯麦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电影

 

除了预算有限的新人导演们,不少国际大电影导演也有过这方面的尝试,还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2011年,韩国导演朴赞郁用手机拍摄了奇幻短片《波澜万丈》,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短片。

 

2012年,瑞典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用手机拍摄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荣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2015年,美国独立电影人肖恩•贝克在洛杉矶街头,用手机拍摄剧情长片《橘色》,成为圣丹斯电影节热门佳片。


手机影片《橘色》剧照

 

2018年,中国导演陈可辛用手机拍摄了贺岁短片《三分钟》,感动无数观众。

 

2019年,阿富汗导演哈桑·法利用手机拍摄了难民题材《午夜行者》,记录一家人跨越3500英里的历程。


一举获得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评审团特别奖。

 

2020年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中国导演贾樟柯也没有停止创作,仅用一天时间一部手机就完成了短片《来访》

 

这些导演们用自己的创作,宣布着手机电影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只要你有想创作的心,想表达的欲望,设备从来不是门槛,一部手机足以将你脑海中的故事视觉化。

 

手机纪录片《午夜行者》剧照

 

不久前,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影像·手机论坛暨首届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表彰仪式”在厦门举行。

 

揭晓了首届“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获奖名单。

 

22部由手机拍摄的影片入选终评审,最终有8部影片荣获6大荣誉

 

其中《守卫地球》《邻居》《别等了我的外卖》《此处无声》《剃头匠》获得最佳实验影片、艺术探索、摄影技术等荣誉。

 

《乡关何处》《在田间》《六十九》三部短片荣获华为手机新影像荣誉。


《乡关何处》《在田间》《六十九》的创作者领奖

 

这些影片全部用手机拍摄而成,每部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创作手法、故事结构以及作品完成度丝毫不落下风。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手机拍摄在满足传统拍摄方式的电影质感的同时,还发掘出了这个新型设备所独有的影像形式。

 

颇有点先锋实验的味道。


02


相较于传统拍摄器材,手机最大的优点是设备多点的集成化

 

镜头、画质、防抖、收声...影像能力不断提升,并将每一个点集成在小小的机身上。

 

首届“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中,几部获奖的作品,不管视听语言还是后背影像力都很经得住研究和分析。

 

获得最佳实验影片的《守卫地球》,采用竖屏拍摄,充分发挥了手机的画面特点,语言极具风格化。

 

前置镜头的自拍效果,不仅视角新颖,且给人一种变型、窥视的感觉。


加强科幻感的同时也拉近了观看者和影片故事的距离。

 

仿佛我们真的观看了一场外星人的入侵。

 

有一种伪纪录片的真实感


《守卫地球》海报

 

这种手法之前在电影《网络迷踪》中曾经用过,电脑前置摄像头的运用和《守卫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之所以能拍出前置镜头的实验性电影,离不开前置镜头性能的进步。

 

很多人印象中,手机前置镜头还停留在视频通话的阶段,而实际上华为已经存在超大广角的前置电影镜头。

 

100度曲率,可拍4K视频并且依靠算法能够纠正畸变和防抖。

 

搞不好明年就会诞生,纯粹前置镜头拍摄的长镜头电影呢。

 

《守卫地球》剧照


相较于这部竖屏短片的先锋实验性,另一部真人纪录片《剃头匠》画面就中规中矩得多。

 

影片记录了一家以剃头为生的残疾人的生活。

 

开头结尾部分用了几个长长的航拍镜头介绍了主人公生活的小镇全貌。

 

轻巧的华为P30轻松被安置在飞行器上,平稳完成了这两个高空拍摄的画面。

 

4K的画质和AIS防抖技术的加持下,画面效果远高于常用的飞行拍摄设备。


《剃头匠》海报

 

手机镜头防抖性能已经拥有双结构OIS光学防抖+AI算法防抖之类黑科技,想手持平稳地运动跟拍也并不是难事。

 

但《剃头匠》中却保留了很多镜头的晃动,并没有后期完全消除,这一点则是出自艺术角度的考虑。

 

手持摄影是拉斯·冯·提尔发动的“道格玛95宣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挑战主流电影的拍摄风格。

 

当我们看到电影中晃动镜头,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伍迪·艾伦《丈夫与妻子》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用了8年时间将手持摄影“摇晃派”带入了主流电影领域。

 

《剃头匠》航拍剧照


另外,作为纪录片,导演最先要克服的一个难题就是取得被拍摄者的信任,得到一种自然平实的画面和情绪效果。

 

这一点手机拍摄的优势就非常明显。

 

相较于专业的电影摄影机,手机更亲切,没有侵犯性,能让被拍摄者最快的适应和放松下来。


《剃头匠》剧照

 

就像“新影像·手机电影论坛”上资深摄影师杜杰说的:

 

“手机是一个非常没有侵犯性的东西,我拿起来对着你拍,你不会觉得被拍或者有压力。

 

你可以拍你周围的人,手机有独有的优势,大摄影机完成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有特别亲民、特别能让人放松下来的一个特性。”


资深摄影师杜杰


正因为这一特点,我们才看到了影片中残疾父子真实的开心、无奈、满足和担忧,才看到了那些前来理发的左邻右舍自然朴实的生活样貌

 

若不是手机,恐怕这些都要打个折扣。


除了讨巧的部分,这些手机电影也担得起大银幕细节和画质的考验。

 

影片《六十九》中的几场夜戏,充分发挥了华为P40的超高清夜摄和最高IOS 51200的高感光度的优势。

 

从高光到阴影都有肉眼可见的细节,专有的影像计算能力,让画面的宽容度堪比专业摄影机


父亲独自回到庭院的一幕,微广角的近景拍摄,人物脸上的毛孔清晰可见,细腻的画面质感,配上父亲层次丰富的表演。

 

画面扎实且令人动容。

 

《六十九》剧照

 

还有《此处无声》中动作流畅丝滑的打斗场面。

 

一台手机加一个稳定器,最大程度的贴近拍摄者,强化了画面中的动作幅度和视觉冲击力。

 

ISO光学防抖和AIS智慧防抖的双重保险,加上全像素八核对焦的辅助。


为每场动作戏和运动镜头增色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剧组的人员体力消耗。


讲真,若不是手机拍摄,《别等了,我的外卖》中外卖员爬楼狂奔那场戏难度会直线上升。

 

摄影师身穿斯坦尼康再拎个十几公斤的机器,外加焦点员一路配合走位,不试个几条根本拍不出理想的效果。

 

简直是摄影组的噩梦。

 

《此处无声》打斗戏幕后剧照


讲了这么多,这都只是手机拍电影优势的一个部分。
 
归根到底,电影是一个烧钱的艺术,而手机拍摄最核心的优势必然是性价比高——设备成本低,影像质量高。
 
我们不妨简单算一笔账。
 
拿一部时长15分钟的短片为例:
 
如果用索尼FS7拍摄,一天的器材租赁费用大概要2500元左右,拍摄三天就需要7500元
 
如果选用好一点的设备爱丽莎MINI,一天成本差不多要翻一倍。

大约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这样拍摄三天差不多要12000元到15000元之间。
 
这还不算相配套的各种摄影器械的价钱。
 
但如果买一部华为P40或者华为Mate40 Pro,成本几千块,拍摄性能却完全够用。

《此处无声》华为手机拍摄剧照

尤其是在华为Mate40 Pro创造性地引入了前后双电影镜头后,两面都可以支持3:2的电影比例拍摄。
 
如果同时打开后置主摄摄像和前置摄像头,可以让创作者同时记录前后两个高清画面。
 
避免演员单独对着镜头表演的尴尬,简直是反打镜头的福音。
 
不仅省时省力,充分发挥下创造性,说不定还能发掘出新锐的画面效果。

《此处无声》极具电影感的色调
 
而且从数据上看,主摄像头也有媲美摄影机的实力。
 
1/1.28英寸大底,5000万像素,是全球首颗集RYYB滤色阵列、四合一像素融合、全像素八核对焦于一体的传感器。
 
不管是运动场景还是光线比较暗的场景,都可以快速、精准、高清地对焦和捕捉画面。
 
同时,华为Mate40 Pro还支持4K影片XD Fusion实时视频HDR处理,可以直接拍下HDR模式的4K影片
 
最大限度的保留画面明部和暗部的细节,提高电影影像的宽容度。
 
尤其适合灯光条件有限的创作者,也为后期剪辑和调色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

《六十九》夜戏中明暗细节过度细腻

除此之外,它还支持240fps慢动作录影、AI跟拍技术等等黑科技,轻便高能,一机多用。
 
再配上一个脚架、轻轨和手持稳定器,就能完成电影绝大部分的常见画面。
 
从性价比上来说,绝对是预算不足的新人导演的福音
 
将省下的钱用在美术、演员和后期上,它不香吗?
 
新影像·手机影片论坛
 
提到手机电影,很多人总是在纠结:

手机都能拍电影了,那电影还叫电影吗?”
 
说到底,不管拍摄途径和器材是什么,电影最根本的始终是故事和情感。一味追求技术指标有时反而容易丢掉电影最本真的东西。
 
就像这次“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获奖的八部影片,并不只是因为它们的画面呈现受到关注。
 
更在于创作者对现实、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的深层次思索和关照。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更是故事和情感的艺术。
 
手机电影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许会在一段时间内承受这样那样的质疑。
 
但不能否认的是,它降低了电影创作的门槛,让更多真正爱电影的人,有机会、有勇气、有能力开启自己的创作。
 
向梦想迈进一步。

“新影像·手机影片论坛”的资深电影人与年轻创作者们
 
在首届“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表彰仪式结束后,华为与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共同打造的“2020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正式启动。
 
在助力手机电影的发展与前进的路上,华为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许一伸手就能触及。
 
就像论坛最后郑大圣导演呼吁的那样:“拍起来!”
 
不管用什么方式,什么设备,每一个靠近电影的机会都值得被珍视。



影迷互动


你如何看待用手机拍电影这件事?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