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愧是期待了三年的恐怖力作

卷卷毛 看电影杂志 2022-06-28
*本文有剧透内容

当代年轻人,最擅长自我“分裂”。

白天是乖乖巧巧的学生或社畜;夜间,才是属于自己的、可交赴身心认真沉溺的另一次元时间。

在这个次元,她不再是她。

她将拥有一张安雅的脸,过另一种梦想跻身上流的人生。


这般,谁还愿意梦醒呢?

本片女主也是。

2021年末,如果要盘点年度必看惊悚/恐怖片。

除了温子仁那部鬼屋、砍杀、肉体恐怖大乱炖的[致命感应]


女主与金属汽车人干架怀孕产子的大不伦作[钛]


那必然还要加上埃德加·赖特这部梦境穿梭、复古60s新作——

[Soho区惊魂夜]。


看两大女神——安雅·泰勒-乔伊(《后翼弃兵》)与托马辛·麦肯齐([乔乔的异想世界])飙戏;


看60年代“摇摆伦敦”复古大巡礼;

看埃德加·赖特既[极盗车神]之后,又献上的一场视听大盛宴。


看一出新铅黄美学鬼屋恐怖片

虽然不完美,但可以是打发生命中两小时时光的一个不错选择。

梦回60s

埃德加·赖特是个英国人。

强调这点是因为,[Soho区惊魂夜]是一部很“英式”电影。

但又不是埃德加·赖特以往那种——黑色幽默、反类型、古怪趣味集大成的片。


相反,从剧情上讲,它甚至很“俗套”。

且节奏“奇慢”——

本片开场用了整整20分钟来铺垫背景,讲小姑娘前往大城市追梦。

女主角埃莉(托马辛·麦肯齐 饰)是个心怀设计师之梦的小镇女孩,她热爱60年代,热爱服装设计,和外婆相依为命。

她经常沉浸于自我造梦,一如开场——


穿上复古的自我设计致敬赫本,黑胶唱片响起,是一首60s金曲《A World Without Love》(由披头士的保罗和列侬创作)

埃莉边唱边跳入画。

一个人扮演赫本、扮演服装设计师,模拟获奖谢礼场景,玩得好不热闹。


直到收到了一封信:伦敦时装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埃莉于是告别外婆,告别同样去过伦敦追梦、而今已逝的母亲幻影,打包了一箱子黑胶唱片。

前往伦敦,新旅程开始。


伦敦之于英国小镇女孩,大约如同北上广之于我们,是繁华之都、追梦圣地,是幻想起点,酷的中心。

然而,埃莉初到伦敦,便遭当头棒喝——

来自出租车司机的性骚扰。


以及,来自清一色都市女室友们的排挤。


埃莉不像个Z世代。

倒像个身体里寄住了老灵魂的错位者,她的old-fashion复古情怀,在时髦动感的现代都市氛围里只显格格不入。

过了一段用耳机隔绝世界的生活后。

终于她决定搬出宿舍,搬进Soho区一家古老租户二楼——


在红蓝交替的灯光里,“正片”正式开始。

埃莉的60s入梦之旅,始于穿过一条明暗交叠的小巷子,入目已是60年代最鼎盛期的伦敦俱乐部。


[007之霹雳弹]的超大型广告牌,发出穿透时空般璀璨的光。


这里是1966年的Soho区。

打开俱乐部之门,拥有一头洋娃娃般卷曲金发、猫儿般大眼睛,穿着粉红色蓬蓬裙的安雅出场。


她是60s的时尚女孩,一个梦想成名的初出茅庐歌手桑迪。

埃莉和桑迪,通过镜像联结在一起。

而埃德加·赖特本片对镜像的使用,颇具有今敏感。



梦中的桑迪,就像内向埃莉的另一隐形人格——

她热情大方、自信高贵,是天生的明星。

桑迪在俱乐部主动向经纪人杰克引荐自己,一曲恰恰舞,埃莉通过桑迪之身,也感获了自信与快乐。


埃莉从此过上了双面生活:

白天是服装学院无名小萌新;夜间是60年代的下一个巨星名流。

可60年代的Soho区,也并不都是跻身上流、美梦成真的叙事。

那毕竟只是少数人的神话。

当埃莉代入桑迪的成名之路,自我奋斗动力也变十足之时,危机与噩梦也正将降临。


只是转瞬之间,美梦突变噩梦;现实与幻想的界限,也逐渐模糊。

Soho区惊魂夜,在铅黄片的氛围中惊魂展开。

新铅黄片

一个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个或数个头戴面具、手持剃刀的男人;

一个惊声尖叫、殊死抵抗,但注定被辣手摧花在床上的女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铅黄片这类惊悚/恐怖片中的必备情节。

[Soho区惊魂夜]的高潮戏段落也发生在床上。

女主埃莉在和现实中男友正准备共赴云雨时,却在屋顶镜面看到了无比惊悚一幕。


60s的桑迪在床上和手持尖刀的经纪人杰克纠缠在一起,男人面目狰狞,处于失控边缘。


谋杀、尖刀、裸露和美女之死。

看起来这一段仍是传统铅黄片套路。

但它留了一个悬念:究竟是谁捅了谁?谁杀了谁?这个悬念直到片尾才揭晓,不过其实也好猜。

毕竟,旧式铅黄片,没人在拍了。

似乎从2018年瓜达尼诺翻拍了新版[阴风阵阵]开始。

最近几年,恐怖片界俨然掀起了一波新铅黄片复古潮。

比如今年温子仁的[致命感应] ,就有大量铅黄元素。


不论是一身皮衣、黑色帽子、露出一把尖锐剃刀的冷漠杀手,还是红蓝打光的谋杀场景。

而看交替出现的红蓝灯光,已经成为快速辨别银幕上铅黄片的方式之一。

红色多为受害者一方的色彩,蓝色更像是无处不在的威胁。


冷暖对立的红蓝色出现在同一画面,将杀人过程视觉化、艺术化呈现,是它重要特色。

铅黄片是60年代产物,是性解放的产物,却反过来以剥削女性裸体而闻名。

它通常会细致的描绘女性角色被跟踪、追逐,被男性杀手追捕和猎杀的过程。尤其死亡场景,通常是重头戏。

[Soho区惊魂夜]用铅黄片的虐杀与强视觉形式。

包裹了一个剥削女性(身体)的娱乐业腌臜故事。

原来,经纪人杰克不是带领桑迪成名的伯乐,他是吮人血肉不吐骨头的娱乐圈皮条客。


桑迪的歌星梦,在一次次每晚接待不同男人的潜规则中,被消磨殆尽了。

埃莉隔着镜面对她呐喊,却无法真正拯救她。

直到又在一次亦真亦幻中,见证桑迪被杀。

当埃莉在现实中开始寻找桑迪案子的线索和证据,幻境与现实的界限也更加模糊。

她开始不断的看到桑迪,看到无脸的男性嫖客们。他们的幽灵穿越时空,从梦中向21世纪集体涌来。


是埃莉精神分裂的幻觉?还是幽灵鬼怪?

这是影片布下的另一重悬念。

不过,无论如何,在“性别平权”当下复古铅黄片,就注定了要改写传统男性视角。

这也是埃德加·赖特第一次涉足女性视角片,让人看到了直男导演努力拍女性视角的硬拗式直给。

(以下终极剧透预警!)

于是,后半段的几次反转都显得比较拧巴。简称,结局崩坏。

比如,桑迪不是铅黄片传统受害者,她是杀死一个个男嫖客的连环女杀手。

比如,桑迪的真实身份,正是Soho区小楼的房东太太。


而知晓了埃莉在调查案件之后,从打算杀死埃莉,到与埃莉拥抱和解,两个女性角色的“girls help girls”呈现更是干巴巴。

所以,不要指望[Soho区惊魂夜]成为另一出[前程似锦的女孩]。

性剥削、男性凝视、girls help girls等主题,都是隔靴搔痒,只负责呈现而无表达。

于是,本片剧情什么的,反转什么的。

倒都不如导演的60年代情结来得迷人。

摇摆伦敦

想来,这片还是走了铅黄经典[阴风阵阵]的老路——

用心做视听,用脚写剧本。

视听和故事比较脱节,相较于杰出的视听体验,故事线的老套和拧巴编导完全不care。

原因也单纯:埃德加·赖特是个英国人。

埃莉这个60s迷,根本是埃德加·赖特本人的代言人。

虽然剧情展现了“摇摆伦敦”的暗面——对女性身体的剥削、谋杀、死亡。性解放时代的背后是性剥削。


但埃德加·赖特的60s迷身份,注定了他不可能真正批判60年代。

反而整部看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60年代“摇摆伦敦”的超迷人风情。

1966年,《时代》杂志封面以一张“摇摆伦敦”波普艺术画开题: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标志性城市,1910年是维也纳,20年代属于巴黎,30年代是柏林,40年代是纽约,50年代是罗马,60年代呢?是伦敦”。

1960年代,伦敦是摇摆之城,是世界酷之都。


婴儿潮一代和过剩的物质,带来的是集合了音乐、时尚、设计、电影、电视等各个领域的蓬勃青年文化发展。

披头士、迷你裙、性解放、周末派对的“摇摆时代”背景。

也定义了[Soho区惊魂夜]的怀旧与摇摆风。

精致浮华的服化道与复古伦敦Soho区风情,再加上60年代的“泡泡糖口水乐”金曲串烧——

The Who、The Kinks、The Searchers、Cilla Black......贯穿全片。

还有安雅献声一曲《Downtown》,和扭曲诡谲的发条娃娃舞。


[Soho区惊魂夜]与其说恐怖片,倒不如说剑走偏锋复古文艺片。

所以,见仁见智吧。

60s迷和安雅粉丝,一定被爽到。

鬼屋恐怖片爱好者,或埃德加·赖特英式幽默迷,那注定要失望了。





影迷互动


你如何看待本片?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