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年度最惊悚、震撼镜头,他拍的

东四环作家协会 看电影杂志 2022-08-14


谈起他,人们大多会了无印象,毕竟至2022年由他执导的影视作品仅有四部,其中一部还是剧集。


但要说起他参与的电影,那可就闻名遐迩——刚出的新片[男人];执导的[湮灭][机械姬];编剧的[海滩][惊变28天][别让我走][特警判官]……



他说他的电影多是由思想所驱动,他游走于主流之外,他以各种身份“搞”故事。


他就是——亚历克斯·加兰



小说家闯进片场


谈及加兰,单一职业已经不能涵盖他的全部工作。


除了是电影导演、编剧外,他还是制片人,小说家;


还曾与他人共同编写了游戏《奴役:奥德赛西游》的剧情,也是游戏《DmC:鬼泣》的故事主管。


身份之多,让人称奇。


这些职业都有一个共同性——与故事相关。



究其原因,还是加兰原生家庭的文化氛围多少影响了他。


加兰1970年出生在英国伦敦,母亲是心理学家,父亲是英国知名政治漫画家尼古拉斯·加兰。


父亲曾参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艺术创作

作品在大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等地都有展出


那些影响了加兰的科幻小说家,像雷·布雷德伯里(母亲的熏陶)、约翰·温德姆(父亲的介绍),都是在父母的推荐下阅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的《三尖树时代》算是对他影响颇大的科幻小说

图为1963年改编电影[三尖树时代]


得益于父亲漫画家的身份,也因当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加兰得以更广泛地接触艺术、文化作品,像莫比斯的漫画;


像《重金属》《嚎叫金属》;像阿兰·摩尔的作品(《守望者》《沼泽怪物》)


像对他影响至深的《2000.A.D.》系列漫画(也是他后来参与的[特警判官]原著)……



无论主流还是边缘,加兰都在疯狂地汲取知识。


一度,受父亲所处的文化环境陶冶,加兰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漫画家。


他绘画、撰写故事、改稿,乐此不疲。


但到了二十多岁时,发现自己的绘画能力不足以支撑他成为漫画家。


所以,小说成了他的另一种选择。


而画连环画的经历则为他日后成为电影人埋下伏笔。

(他的创作很有电影故事板、分镜头的意味)



当然这也就不能不提及,加兰在26岁出版的、大火特火的小说《沙滩》


这本小说后来被丹尼·博伊尔搬上银幕,“小李子”主演,蒂尔达·斯文顿参演。


17岁之后加兰开始背包旅行,在英国及东南亚来回穿梭,在菲律宾期间他撰写了这本发生在泰国港湾的实验性质乌托邦社区的故事。



这本小说被[布鲁克林][自杀四人组]的编剧、著名英国当代作家尼克·霍恩比称为“X世代(一般指65年至80年间出生的人)的《蝇王》”。


加兰自己却不喜欢将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

他觉得如此行为会对这两本书产生误解


《华盛顿邮报》称:“这是一本极富智慧的处女作小说。”


《出版家周刊》则称“加兰是个写故事的好手”。


总之对于加兰的《海滩》赞誉多于批评,甚至还因口碑的不断发酵最终成为一股文化潮流,小说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99年初就售出近70万份。



但丹尼·博伊尔的[海滩]则没这么好命。


影片影响了博伊尔和老搭档伊万·麦克格雷格的关系。


彼时还是帅气小李的李奥纳多还处在后[泰坦尼克号]时期的风头上,可凭借[海滩],他收获了第21届金酸梅奖的提名。


这还不算剧组在拍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划船事故;拍摄时破坏了泰国当地环境,卷入环保官司……



多年以后,导演丹尼·博伊尔在谈及[海滩]时觉得,执导这部电影时,自己“不喜欢任何一个角色”。


当然本片也绝非一无是处,电影投资五千万,全球收获了1.44亿美元。


彼时刚挂编剧头衔的加兰已经有了些许未来导演加兰的气场。


像游离于主流之外,当《海滩》获得成功时,他就对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名声感到不适:


“我对我所得到的一些赞美,感到害怕,我不应该有此待遇。”


《海滩》之中也蕴含着他对时下、对人的思考:


“什么时候你会为了一个好理由做坏事,成为坏人。”


“环境的轻微变化总会极大地改变人们。”


“每当我听到一些人表达观点时,我总会第一时间警惕,并试图远离,哪怕学术上我认同他们的观点。”


不过对于当时的编剧加兰而言,他才刚刚入了电影的门,他仍需要与[海滩]的导演丹尼·博伊尔一起闯荡电影世界。


换个身份讲故事


加兰在之后又与丹尼·博伊尔分别在2002年合作了大名鼎鼎的[惊变28天]及2007年的冷门科幻电影[太阳浩劫]


这两部一部是小成本英伦僵尸惊悚片(预算只有500万英镑),一部是国际合作的中小成本科幻片。


两部影片对于加兰,既是学习,也是施展拳脚。



提及[惊变28天]就一定不会忽略一位大师——乔治·A·罗梅罗


罗梅罗的经典电影[活死人之夜](1968)[活死人黎明](1978)影响了加兰的创作。


《生化危机》游戏也影响了这部电影。


加兰小时候很喜欢罗梅罗的[活死人黎明],但随时间渐渐遗忘

是游戏提醒了他多喜欢僵尸片这一电影类型


博伊尔觉得经典科幻小说《三尖树时代》也是加兰的灵感来源之一。


两个人的合作在加兰看来,让[28天]有了一些颠覆与挑衅(像手持摄影风格)


在DVD花絮评论中,二人将[28天]称为“后末日恐怖电影”。


虽没与“僵尸片”挂钩(博伊尔一直否认[28天]是一部僵尸片,加兰觉得它是),但[28天]的确复兴了这一恐怖片亚类型。


2004年备受好评的扎克·施奈德版[活死人黎明]就受到了[28天]的影响,而即便是14年后的[釜山行]也同样能看到它的影子。


在新冠流行时期,现实与电影再度发生巧妙的重合,英伦空无一人的街道与电影中太过相似。


两位主创可能也没想到,电影如今已成为一种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流行文化。



[惊变28天]后,加兰依旧以编剧的身份参与到游戏改编电影[光环]的制作中,不过这个项目最终下马。


同时博伊尔有关消防题材的电影也因抗议作罢,遂加兰将[太阳浩劫]的剧本递上,两人的三度合作开始。


加兰在思考[太阳浩劫]的时候,参考了宇宙热寂假说。


灵感还来自这本名为《一篇基于物理学的无神论者预测人类的未来》文章,它模糊了科学与神性的界限。


同是他也思考假如太阳死亡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也对“假如整个星球的存亡落于一人肩头,会对他的身心造成怎样的影响”感兴趣。



彼时的博伊尔也希望执导一部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电影,热情满满的两人一拍即合迅速投入工作,仅为了打磨剧本,就出了35版草稿花了一年多时间。


而电影用了三年多才制作完成,之后导演博伊尔坦言不会再拍摄科幻题材,制作这部电影让人精疲力竭。



在与丹尼·博伊尔合作期间,加兰从一个闯入片场的小说家,逐渐学习成为一名电影人。


除了向博伊尔学习外,另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电影制片人安德鲁·麦克唐纳



自博伊尔的电影处女作[浅坟]起,麦克唐纳就是制片人,他曾深入剧组一线,很清楚每个人在片场的工作。


他教会了加兰如何实打实地制作电影。


“‘哪个人在做什么,我不明白’。他会解释”。


加兰从此也多了一个身份搞故事——制片人。


博伊尔、麦克唐纳、加兰三人合力鼓弄的电影就是2007年的[惊变28周]


谈及[28周]的制作,麦克唐纳说:


“我们对第一部取得的巨大成功非常吃惊,尤其是美国。


我们看到了制作续集的机会,这个系列已经有了固定观众,我们有好点子可以继续满足他们。”


虽然换了导演,但[28周]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而加兰再度参与了部分剧本的调整,在编剧/制片人的二重身份上继续创造故事。



2010年,加兰再与麦克唐纳搭档,身兼制片和编剧,将自己好友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搬上银幕。


它就是安德鲁·加菲尔德、凯瑞·穆里根、凯拉·奈特莉主演的[别让我走]


加兰一早就对这部小说倾情,还未读完小说,就找老朋友要了小说版权。


甚至在小说未出版之前,就早早写好一版长达96页,分成好几个章节的剧本为改编成电影奠定基础。



石黑一雄回忆,加兰很早就写好了一份大纲,第一时间征求了他的意见。


石黑对加兰的剧本很满意,从大纲到最终版至拍成电影几乎没怎么修改。


导演马克·罗曼尼克谈到这部电影时讲:


“我从读完这部小说起,拍摄它就成了我的梦想,石黑一雄的构思如此大胆,加兰的改编敏感而精确,演员很完美,工作人员很棒。”


加兰的编剧工作驾轻就熟,而通过之前工作的磨炼,他也更从容地适应制片人的工作。


“我是一名电影制片人,我并没有像作家一样工作,他(石黑一雄)是那个作家。”


作为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别让我走]最终收获许多积极评价,可此时加兰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另一部电影——[特警判官]



[特警判官]来源于加兰早年看过的连载漫画《2000.A.D.》。


1995年上映过一版,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主演。


这一部“新”作别看是2012年上映,但实际运作时间相当漫长。


电影于2008年宣布开发,但加兰2006年就已经在编写剧本。


2010年末,导演皮特·特拉维斯才到位,依旧由加兰和他熟悉的老朋友们制片。


最初的剧本还比较粉丝向

加兰重新梳理将其打造成短小精悍的判官日常故事


[特警判官]命途多舛,电影在完成拍摄后,内部人士称因为高层间的创意分歧,导演在后期制作、剪辑时被晾在一边。


加兰参与了这一工作,而他所做的内容足以支撑他寻求联合导演的头衔(虽然最终他并没有索取)



多年以后,电影主演卡尔·厄本接受采访时讲到这一段往事,他说:


“[特警判官]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加兰,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加兰实际上执导了这部电影……


我只是希望当人们想到加兰的电影时,别忘了[特警判官],这是他在[机械姬]之前就执导的导演处女作。”



也是在开发[特警判官]期间,加兰灵光一现,促成了让他名声大振的“真正”导演处女作——[机械姬]


自己动手拍故事


亚历克斯·加兰对于 [机械姬]的想象由来已久,别忘了他小时候看的那些科幻经典。


在十一二岁时,他用电脑编码、实验,少年的敏感总让他觉得机器有自己的想法。


后来他与一位研究神经科学的朋友讨论多年,那位朋友坚称:


机器永远不会有感知。


为了找到答案,加兰开始了多年的研究。



[特警判官]期间,默里·沙纳汉(他后来与亚当·卢瑟福一起成为电影的科学顾问)的有关“意识与化身”的书籍点拨了加兰。


[机械姬]的故事有了开端。


通过图灵测试、“中文房间”、“知识论证”等实验以及诸如[2001:太空漫游][灵魂大搜索]等电影,


还有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人书籍的补充,[机械姬]的故事愈发清晰。


过去开发电影项目的经验,让加兰更加小心地对待[机械姬],他砍掉传统动作戏,以控制电影的预算,以此希望开发时获得完全的创作自由。



整部电影都是实景拍摄,没有使用绿幕或者动作捕捉。


伊娃的机器人身体由一件聚氨酯为材料的全身紧身衣构成。


后期制作大概有800个视效镜头,其中350个属于“机器人”。



[机械姬]实现了加兰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映,电影上映后,烂番茄的评论认为:


电影更倾向创意而非效果,但它在视觉上的呈现依旧出色,是一部非常迷人的科幻片。


奥斯卡认可了加兰的剧作能力,他提名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可以说,导演加兰赢得了自己的开门红,拍出了自己想要的故事。



很快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马不停蹄地来了。


[机械姬]的执行制片斯科特·鲁丁聘加兰为《遗落的南境》改编电影的导演及编剧,这就是影片[湮灭]



在[湮灭]的处理上,加兰只基于第一部进行改编。


“在我创作 [湮灭]时,我只有第一部的原稿,虽然我知道作者计划出三部曲。


但我没想过三部曲这方面的事情。”


加兰也完全没有按照第一部小说进行改编,在作者杰夫·万德米尔的允许下,加兰捕捉小说梦幻般的特质,朝着自己的方向调整剧本。



电影的视效延续[机械姬]的一些配置,像视效总监、首席特效公司等等。


在内部试映的时候,天空之舞的制片人觉得[湮灭]太过理智,过于复杂,


要求修改,像主角娜塔莉·波特曼的性格,像电影的结局,从而让更多观众可以接受它。


但拥有最终剪辑权的斯科特·鲁丁站到了加兰一边,他不想改变这部电影。


当然最终票房也像这位制片人所担心的那样失利了。


不过这可能就是加兰这个“搞”故事的人所希望呈现的,他的电影不是纯粹的商业片,哪怕[湮灭]是娜塔莉·波特曼主演也一样。



对于[机械姬]和[湮灭],他说:


“某种程度上,我希望电影真正带给观众的,是尊重。”


加兰希望观众是电影叙事的参与者,希望观众们思维开放,他们愿意去参与感受电影,而不是仅仅通过电影娱乐了两个小时。


“我和观众各占百分之五十,我只提供一半的叙事,剩余的一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观众来决定的。


他怎么看这个故事,取决于他的主观判断,他的世界观。


让观众参与进来,这一点十分重要。”



在之后的剧集 [开发者]里,加兰依旧在“搞”故事,小众、科幻、引人深思,就像那些电影一样。


这可能是他与那些主流电影人最大的不同。


他忠于自己的故事,无论是作为小说家还是编剧亦或者制片、导演,他运用自己的手法创造小而精的作品。



2022年已经上映的惊悚恐怖题材[男人],我们知道加兰这次又玩了把大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