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的墙不着急拆,先拆企业的墙!

2016-02-28 三千白果 黄章林微课堂



“拆墙”最近是地产最大的热词,社区该不该开放?开放后又该何去何从?


走在当代MOMΛ的园区中,居民和外来消费者悠闲其中,大概只知“十大建筑奇迹”是建筑学的高地,殊不知在社区运营上的尝试。


因为,这个“绿宅”社区从来都是没有围墙的,从斯蒂芬·霍尔规划这个社区开始,里面是世界,外面是北京,世界和中国的灵感在这里碰撞。







这是个社区,也是文化艺术的街区。


2.5万的商业配套全在社区内部,聚集餐厅,酒店,会所,书店,音乐等文化艺术空间。

从库布里克喝杯咖啡,S0餐厅吃顿晚宴,空中泳池健身,华谊启明东方谈文娱,后山音乐空间来场音乐趴......

社区的规划,定义了生活,而这种生活是共享的,业主可以拥有,外部客户更是络绎。







开放共享是当代MOMΛ的价值观,在这个背后是企业的逻辑。社区没有了墙,其实也不能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在企业里,其实也有一堵看不见的墙,这个墙限制了人的发展空间和薪酬空间。




DO


在房地产企业

高增长/高聚焦/高淘汰时我们反复思考

什么样的模式

可以顺应这个时代?



就是企业逐步进行“生态化”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未知,但企业要有生态化,有两个要素密不可分,组织和个人。组织就是网络、自主、新陈代谢、自我复制、进化和适应,于是我们提出大平台+小组织+个人化。在这样一个生态型体系内,各部门各中心是一个平台,预留出各种插口,各项目公司是小组织,是插座、随时插接和改变;人人都是创变的主体,都是自我驱动、自我管理的能动主体。将部门进行独立,全面调动资源,成为了一次生态化的尝试。

 

从2014年年底,企业孵化出很多创业型项目。一开始,我们叫做“葫芦兄弟”,到了2015年9月开始,“葫芦兄弟”不够用了,改名叫做“十三黄金圣斗士”。


1

将商业运营板块一部分独立出去,成立了无忧我房,这也是众多孵化项目中最快的,是行业内很热门的一个公司,创始人李熠30岁,已经成为目前房地产行业最年轻的创业者之一。


2

将营销部一部分独立出去,成立了当代品业,负责科技住宅的营销。


3

将金融部独立出去,并拉进行业内优秀的合伙人,成立绿民投产业链基金,这支基金解决房地产上下游金融供应链如何共享地产红利的问题。


4

将教育运营独立出来,成立了专注于幼儿成长的看孩子。


5

将物业运营部分独立出来,成立了爱助家,做社区增值服务的运营。


6

将能源控制团队独立,成立了第一设施,聚焦科技家居、科技能源、科技社区。


7

将研发设计团队独立,成立第一人居,推出恐龙壹号,恐龙贰号,解决人居空气环境的爆款产品。


8

基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吸引墨迹联合创始人姜川,成立了“无忧回收”,与物业公司一起解决居民旧物再利用的痛点。


9

除此之外,还有摩码公寓,绿建造价,倍格创业,见地,中新互联等。



近期,我们信息技术版块也会弹出,成立独立的魔马软件技术公司,把15年已经成型的基于房地产全周期的流程与运营信息化、模块化、表单化、数据化,实现商业的应用化。


内部在极力倡导,独立出来的板块会越来越多,公司只是平台,团队全部靠小组织。

 

这些项目真正独立的根本,在于创始人有足够的话语权。创始人和核心团队也拥有一定的股权比例。企业只是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些组织真正的实现了自我运营,自我管理。

 

但是其中,作为母体,企业也需要一套内部创业的孵化平台的运营机制——成立四创委员会。 






这些运营机制已经让我们孵化出了13个黄金圣斗士,互联网的世界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于是,2016年,是再出发的一年。2016年初始,发出“成长第一,自组织运营运营”的通知。







内部,号召全集团上下一心,启动新一轮的创变。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历史进程是无法更改的,移动互联时代,一切都是共享。充分去中心化,大企业不断分解,分流,变成小模块发展,这个趋势不可逆。所以,企业的墙并不是我们要拆掉的,而是到了一定阶段,边界逐渐模糊,墙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一些有趣的事情接踵而来,多余的资源、冗余的能力,不再多余和冗余,转化到另外一种形态中发生化学反应,企业从产品力向服务力转变、从价值链向价值网转变,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从管理、协调转向协同。


创业者和他们的团队不是被安排,而是自发的去做喜欢的事情,只要他喜欢,自愿去做,管理的压力就骤然降低。

 

生态实际就是阳光、空气、土壤与人,大生态、小生态,都有自己场域,这个场域中,大家共享、交互、产生新的价值。 勇敢尝试这些创新模式,踩对点,走对路,剩下的只是不断地去迭代和前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