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学校建设丨从一个人的战场到一群人的接力!
编者按:
2006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的王敬丽,踏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至今从事中学地理教学13年。如何将所教地理知识与现实的环境问题有机结合,是近几年王老师常常思考并力行实践的内容。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每当提到“零废弃”相关的实践内容时,我都能感受到“高光”能量。从一个人的战场到一群人的接力,这一场零废弃学校建设的起承转合,着实让人深受启发。
Q
A
李本本
采编
王敬丽老师
现任太原杏岭实验学校初中地理教研组组长。
案
例
太原杏岭实验学校
太原杏岭实验学校是太原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学校,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王敬丽老师从2017年开始,就是自然之友的年捐赠人、月捐人。2019年1月参加自然之友《废弃物与生命》教师共修营后,王老师开始探索“地理+环境教育”课堂,把“零废弃”实践引进学校建设,希望能够通过传递环保理念,践行环保行动,培养孩子们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以及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素养。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获得太原杏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part1
节能减排“绝不是口号”,
也绝对不能只是口号!
-考试答题,背一背知识点就能得到满分,但是生活答卷呢?如果没有切实的实践,那终是一场“纸上谈兵”。
“在我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涉及环境保护,比如蓝天保卫战、海洋保护、节约资源等。以前,我会用比较宽泛的内容告诉孩子们:我们要植树造林,要低碳出行,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那孩子们呢,也是一样的,会把这些内容答到试卷上,这道题目也就可以得满分了。”
-言传身教之前,我首先要是一个身体力行者。
“看到这样的局面,我产生了困惑,于是,我又做回了学生,开始学习‘自然教育’相关的内容。受益于自然之友的课程,我开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案,检验它的可行性,最终把它们糅进课堂教学。”
-讲解现象,不如追加解决方案。
“孩子们不是不去做,而是缺少方法。比如我们讲到海洋中出现的大量塑料垃圾会危害环境和动物/人时,如果只告诉孩子们少用塑料袋,那还是处在一个宽泛的概念当中,如果告诉他们,出门带五宝:水杯、筷子、饭盒、手绢、环保袋,那孩子们一下子就知道了,在这件事情上我到底可以贡献什么。”
part2
我能做的,是在这三尺讲台上
学以致用,并授之以渔。
“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我们的学科特色。
2019年开始,王敬丽老师带头推行“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探索。地理老师们集体备课,找到可以与课本结合且有实践拓展的内容,目前教研组已开发出了7个专题课:如《海陆分布》中“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天气》中“蓝天保卫战”;《气候》中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等。在学校的期许下,王敬丽老师正在把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的实践整合编辑成为通用的校本教材,更有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垃圾分类专题课
疫情期间的意外惊喜:原来,实践环保的家庭那么多!
疫情期间,线下教学被迫改为在线教育,也激发了老师们更多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辐射面更广的家庭教育机会。2020年4月22日世界环境日,王敬丽老师组织了 “上传你的环保举动”作业,涉及64个班级。作业提交之后,发现主角大都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很多家长会用厨余垃圾和废弃的塑料桶制作环保酵素;外出采购自带购物袋,甚至还有竹篮儿;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用废弃的纸箱制作书架;用洗衣液桶制作很精致的小盆栽……
其实,大家对于环境保护不是没有改变,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上传你的环保举动”作业
用我们的行动,做出自己的案例。
将学生们上传的“环保举动”照片和视频保存下来,就成为了日后的教学素材。以往,课堂引用别人的教材,现在,引用自己的案例,案例的主角就是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这更具信服力与动力。
奖励机制或许不是最佳的方案,但我想给他们肯定。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孩子们去做真正行动派的环保卫士,王敬丽老师会购置一些环保书籍、环保购物袋、便携餐具等作为奖励。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进行环保行动不需要什么回报,但给一个肯定,他们就会受到莫大的鼓励。
环保书籍
part3
最好的动员大会——
覆盖面最广的校运动会。
这是一场可以复制推广的零废弃活动。
策划:
一场运动会,覆盖3000多名学生,如果全员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可回收资源量的可观,同时通过变卖可回收物,让学生们知道资源利用也就是在节约资源。
招募&角色分工:
角色代入,分工协作效率高!64个班级,共计环保卫士198位!
▶班级的环保卫士:一班两位。他们穿梭于班级所在范围内,负责班级内的垃圾管理工作。
班级特制垃圾箱
▶环保小记者:一班一位。他们采访同学和老师,搜集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并协助班级环保卫士发现不合理的垃圾投放行为,加以指导。当然,他们还充当校运动会垃圾分类情况播报员。
环保小记者在采访学校老师。
▶环保站的环保卫士:2个环保站,共12名,上下午轮岗。他们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往届优秀环保卫士,负责监督指导,以及培训新加入的环保卫士。
环保站所在地
三张表格走天下
表格1:制定参与环保卫士每个环节的人员管理表,责任到人。(老师处)
表格2:制定班级分类情况+所遇问题登记表,成为考核的标准。(班级环保卫士处)
表格3:制定可回收物收支明细表。(环保站卫士处)
王敬丽老师-垃圾分类运动会工作资料
培训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运动会开始之前,教师组对所有环保卫士环保记者进行环保培训,内容涉及垃圾分类的意义,岗位分工、职能、表格发放等,并呼吁孩子们积极参与。
培训会现场
硬件投入:
2019秋季运动会时,采用学校现有的清一色的绿色垃圾桶,分类标识由环保卫士们手绘完成,虽然视觉上还是有些模糊,但由于环保卫士现场指导,分类效果非常好。在2020年秋季运动会,学校专门购置了标准分类垃圾桶,硬件升级啦!
学生们手绘的垃圾分类标识
现场执行:
及时调整分类垃圾桶设置,让路过的学生们得到了最好的感知。
环保站原本设置了四个分类垃圾桶,在运动会这样大量产生可回收物的场域里,可回收垃圾桶在短短2个小时内就被填满了。如何安置越来越多的塑料瓶和牛奶盒?在学校教育处郑主任的协助下,回收站的师傅们上场了。大大的编织袋,一包一包排排坐,让路过的孩子们看到了:原来我们一天当中制造了这么多的垃圾啊!
环保卫士荣誉称号,是值得骄傲的。
运动会期间,学校专门把垃圾分类的环节设置通过广播不间断的播放提示,并在宣传栏里设置了环保卫士行动专栏;对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状以资鼓励。或许这是常规的形式,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因为环保获得的这一张奖状,承载的是对自己更多的期许与骄傲。
优秀环保卫士授奖现场
可持续性:
环保带来的小小利益,开启了可持续性的再行动。
2019年的运动会,变卖可回收物的收支,不仅平衡掉了前期各项物料资金(身份认同的环保卫士标识,横幅、宣传页等),还有结余,用于环保卫士的小奖励。
2020年的运动会,循环利用了2019年的物料,变卖可回收物的收入有了更好的分配使用:一部分用于感谢社会回收人员的清洁与打包,支付了“垃圾倾倒费”;另一部分用于购置种植工具,铁锹锄头、耙子、洒水桶等等,为之后的校园堆肥做了硬件准备。
part4
厨余堆肥打通了多元化参与
零废弃学校建设的闭环。
最好的生命全周期阐述,我们用厨余堆肥说明。
学校计划用厨余进行堆肥,将产出的肥料用于绿植花卉和蔬菜,秋收后把采摘后的叶杆儿再进行重新的堆肥,实现循环,让学生们亲眼见证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感受生命的轮回。
社会支持:感谢碧奥兰公司设备和技术支持、自然之友&万科公益基金会的项目支持。
2020暑假,在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下,学校加入了自然之友的“零废弃学校建设”项目,得到了碧奥兰公司捐赠的一台厨余堆肥桶。这个堆肥箱正好在秋季运动会派上了用场,学校把运动会期间收集到的厨余垃圾用于堆肥。这也开启了另一项零废弃学校建设的实践。
学校支持:给地做实验,万一成功了还加码。
在学校的植物园中,校方专门开辟出一块10平米左右的土地,用于堆肥实践。堆肥桶是150升的容量,运动会期间产生的厨余基本将空间使用完毕。目前的堆肥属于实验阶段,后续是继续采购堆肥桶,还是搭建露天的好氧堆肥池,需要等第一批堆肥实验收到成效之后再做计划,届时将考虑纳入食堂的厨余。学校也将支持用堆出来的肥料进行种植行动。
园工支持:深藏不露的水房师傅,原来是个种植高手。
学校植物园旁边的锅炉房有位赵师傅,平时主要负责热水供应,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与赵师傅沟通之后,发现他具有非常丰富的农耕经验,于是聘请他为种植顾问,引导他加入厨余堆肥、垃圾分类和种植活动。这一亩三分地,连接起了更多参与者。
教研组老师和赵师傅(中)
学生支持:堆肥实践,是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自从堆肥桶开始使用,学生们坚持观测堆肥温度和天气温度,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监测温度、绘制温度曲线图,不仅是对孩子们学到知识的一个应用,也是一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学生们参与堆肥
Q
零废弃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较为困难的环节?
王老师:
1.因为“地理+环境教育”的专题课,会多占用一个课时,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并不是所有班级都能全部开展环保专题课。
2.参与运动会垃圾分类的环保志愿者,我们的初衷是想让他们成为班级中垃圾分类的长期执行和监督者,但在日常活动中,推广起来比较难。即使学校购置了分类垃圾桶,也做了相应的标识,但是孩子们能够分类的还是很少。分类的习惯,一定是一点一滴养成才能得来的,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够做到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科目的老师加入环境教育的队伍。
3.目前本地的市政垃圾收运,尚未实现分类运输,这给学校的垃圾分类造成了困扰。希望国家在政策管理上,能够有更有效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Q
在实践零废弃过程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老师:
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把这些环保行为,首先变成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然后坚持下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零废弃当中来。
Q
推进零废弃学校建设,未来还有什么规划?
王老师:
首先,在课堂环境教育方面,我要把自己的教学成果整合起来,作为我们初中部地理教学的校本教材推广;
其次, “垃圾简分,运动加分”的运动会成为一个传统,每年举办下去;
最后,希望今年的堆肥能够有成效,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厨余堆肥-变废为宝的方案,然后完善种植活动。
希望把这三项活动坚持下去,慢慢再去发现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