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年30人(下篇)| 因自然之友而相聚,愿自然之友永向前

30岁的 自然之友
2024-09-04

30周年 ▪ 一路有你


亲爱的自然之“友”们,兔年春节刚刚过去,在此祝大家开工大吉!


虽然进入2023年1月1日,自然之友就已经来到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但在春节——这一辞别旧岁、万象更新的传统佳节里,我们愈发期待“春风与种子”的力量,倍加感受到“与绿色公民在一起”的希望与喜悦。



30年的时间很长,长到让我们拥有了那么多新朋老友;30年的时间又很短,短到所有弥足珍贵的记忆,都像发生在昨天那么生动、鲜活。


春节之际,我们的“30年30人”新春寄语如约而来。写下这一份份寄语的朋友们来自政府、资助方、环保领域兄弟机构、学术界、法律界、科普教育界、企业和媒体;他们中间有中国环保事业的大前辈,也有像“早上八九点钟太阳”一样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有的从自然之友诞生之初便加入了我们,也有晚近相识却一见如故、深深相知……


什么是绿色公民的精神?作为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过去30年中国的环境治理进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自然之友对于中国社会和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对自然之友的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纸短情长,愿把30份独一无二且色彩各异的答案,与每一位自然之“友”分享。


*排名不分先后

以姓名首字母拼音音序排列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蔚蓝地图创始人


衷心祝贺自然之友成立30周年!对中国民间环保乃至中国环保事业来说,这都是一个深具历史意义的高光时刻。


回首30年前,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生态环境遭遇巨大压力。梁从诫先生等一批有识之士聚拢在玲珑塔下,从此开始为环境保护发出虽微弱但坚定的声音,并最终引起巨大的社会共鸣。


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筚路蓝缕,艰难探索出一条环保公众参与的道路。他们引领无数环保伙伴,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永远做自然的朋友;他们深度参与环境治理,共同迎来中国环境保护的春天。


今天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挑战依然严峻,祝愿正当而立之年的自然之友,继续奋发前行,为建设美丽中国、守护大美自然,做出更大贡献!



牟广丰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


“自然之友”作为一个在环境保护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破土而出,一路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如今已迎来它的“而立之年”。三十年来,它恪守“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环境保护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境保护公德、遵行环境保护法律、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成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盟友,对保护自然生态、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作为一个环境保护战线的老战士、自然之友的老会员,亲身经历了这三十年的峥嵘岁月,对自然之友的长成壮大感到欢欣鼓舞,对自然之友三十岁生日表示由衷的祝贺!


在这难忘的日子里,我非常缅怀自然之友的创会者梁从诫先生,他与我是三代世交、终身挚友;在自然之友创会初期的困难时刻,我们携手使自然之友纳入政府的视野,成为合法的民间社团;在保卫都江堰、怒江、圆明园等重大事件中,自然之友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互动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当下,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自然之友等民间社团发挥作用的空间依然广阔。我希望新一代的“自然之友”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创会者的顽强斗志和拼搏精神,在保证自身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拿起法律的武器,更多地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成为社区环境利益相关人的坚实后盾,为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做出新的贡献!


任晓春

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险峰真正开启对自然之友的了解,是自然之友参加2018年险峰行动之后,我从那时开始跟伯驹、金梅以及其他同事交流。尤其在对自然之友进行长期资助的考察和决策过程中,我们团队对自然之友的了解和讨论越来越多,一直持续至今。自然之友作为一家有三十年发展历程的组织,实在有太多故事和亮点值得我们去挖掘,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然之友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可持续的组织文化,这个文化包含了对使命的坚持,对踏实认真做事的自我要求。并且,从理事会到团队成员,从组织的战略决策到内部管理和业务运营,无不体现了这样的传承。


因为有这种文化的支撑,自然之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关键业务取舍、核心人员选择,在一些困难或者诱惑面前,整个组织从上到下,都体现出一种精气神:敢于拿出最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做出真正有利于使命达成、有利于组织良性发展的决定。


因为有自然之友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我们作为资助型基金会的工作,也变得更有意义。衷心祝贺自然之友历经三十年风雨,日臻成熟完善。祝福自然之友未来越来越好,终成所愿!


沈孝辉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


1978年,即改革开放的初年,我投身于环保事业。时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时空前激化,置身其中有如风暴中心,我一路磕磕绊绊,踽踽独行。


1995年,当我把心中的苦闷向唐锡阳先生倾诉,方知有环保社团自然之友,便经唐先生推荐加入,开始参与它的活动,终于打开了环保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在位于北京东城区沙滩的自然之友狭小而温馨的办公室里,我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在这里,我结识了梁从诫先生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志士仁人。我很享受作为一名环保普通志愿者毫无功利之心的贡献,也很享受一吐自己多年对环境问题的观察思考和与公众的交流、分享。在这里,我获得了信任与支持,从而找到了自己能量释放的新方式,从筹办“最后的净土”大型图片展,到撰写《环境绿皮书》的一系列文章,和办公室人员度过了愉快而难忘的岁月。对此,我心存永远的感激!


在梁先生去世的前后,自然之友完成了治理转型和工作重心转移,新老理事会与工作团队也完成了世代的传承接力,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现代化、知识化与专业化。新一代的工作团队充满了青春活力、创新精神,他们突破了重重困难,砥砺奋进,令人敬佩,令人欣慰。


前三十年,自然之友经历了从初创、成长和成熟的光辉历程。在这“而立之年”,作为自然之友曾经的常务理事,我衷心祝愿自然之友保持梁先生倡导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初心不变,让血脉永相连;衷心祝愿自然之友保持民间环保志愿者社团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变,让青春与活力永驻;衷心祝愿自然之友献身于中国环保事业的英雄本色不变,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永不言弃,永无止境!


王西敏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部长


“自然之友”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感受一群人在一起所形成的改变的力量。有幸在大学时期亲耳倾听过梁从诫先生的讲座,既被自然之美所震撼,也因被破坏的环境而心痛,从而形成了对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沉甸甸的责任感,并最终选择“用教育保护自然”这一条路。


这样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路走来,无需过多的言语,就会因为“我是自然之友会员”这句简单的话而产生亲近感。我们混迹于茫茫人海中,感谢“自然之友”让我们相遇、相知,并一起在为“无告的大自然”而努力。


吴昊亮

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


关于我和自然之友难忘的回忆,那些点滴瞬间如潮涌而来。第一个瞬间还是大学时候,大概1999年的秋天,在学校门外的小网吧给自然之友敲了一封信申请加入会员。结果收到了一封“诚挚”的拒信,实实在在地说“我们在南京没有什么会员,也没什么活动”。那既然不,就自己搞点事吧—一其实我也不记得是否有因果了,但反正就在南京,和一群同龄人,开始了一段南京大学生环保联合行动的经历,也由此诞生了“绿石”。


再下一次缘分是在2002年自然之友主办全球环境基金 (GEF)第二届成员国大会NGO论坛。去当时还在北京东城区沙滩的自然之友办公室,一个老楼老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书,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用废纸印制的名片。


再后来我到北京工作,距离近了。梁晓燕老师找我去参加自然之友的年会,记得场地是在三联书店的楼上,欢声笑语之余,梁老师说希望我(作为外部人士)提点批评意见。我就说,自然之友的影响力还要再大一点,不能满足于现在这点,才能满足中国环保组织少的需求。


我和梁从诫先生也见过几次,第一次是还在上学,梁先生到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做讲座。再到见面已经很多年后,梁先生已经失智坐着轮椅,在天坛公园参加自然之友的图展。再到最后就是梁先生的追悼会了,大家一起唱起《送别》,歌声回荡在大厅。在新京报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中,我写了个两整版的选题 《自然之友 从拉钩开始的绿色约定》,记述一家社会组织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探索成立。在我后来做一家国际基金会的中国协调人时,有人问要资助什么样的环保组织时,该有什么标准?我曾经总结说,就该是梁先生为自然之友提出的8个字一—“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其实我和自然之友打交道更多是年轻一代,从极为热心的薛野,到有着神仙眷侣的李波,到从年轻一辈异军突起的伯驹,再到专业范儿的金梅。这个过程也是自然之友求索的过程。从开始尝试聘请专业总干事,到做了个极其庞大无所不包的战略规划,再到聚焦到公众参与,直到在法律上蹚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曲折的求索,在我建立新的机构“合一绿学院”后,也就能感同身受了。


今日之中国已经不是20多年前,环保组织寥若晨星,而是百花齐放,有各种各样的环保组织,在不同地方,聚焦到也许是一个特别细分的工作上。彼此之间也更能在不同生态位分工合作,就如我们专门努力去支持更多小的伙伴发展起来,使得TA不需要如我们当年在暗中摸索。


但这依然不够,以中国如此之大,如气候变化这样的新焦点又在浮现,还有新的征程。所以,作为民间环保机构,自然之友早先是个启蒙者,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组织形式上,让中国人知道民间环保这么回事和大家可以来参与,知道组织应当职业化、专业化才能走更远,当后继者众后,又身体力行,贯彻到法律这样的具体细分领域上,并继续引领和支持整个环保公益行业。期望这种示范作用,探索作用可以持续到新的任务和挑战,直到实现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景。


谢玉红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跟自然之友结缘还是源于梁从诫先生,当时正值中华环保联合会筹备,在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的名单中我看到梁先生的名字,对梁先生本人和自然之友有了了解。后来工作中我与梁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在接触的细微之处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他的言语和行动也在塑造和影响着自然之友。


30年来,自然之友始终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与大自然为友,身体力行,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在环境公益诉讼、在保护自然、在公众参与中,都有自然之友的身影,我们也曾一起并肩同行过。自然之友在推动中国民间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衷心祝愿自然之友在今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好!


徐光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自然之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民间环保组织,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创立于同一个年代。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创始人曲格平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环保人,有点像西班牙文学作品中的堂·吉诃德,像一个环保骑士,拿着法律的长矛、戴着纸质的头盔,与那些有着各种背景、不同实力的污染企业搏斗。那时候,法律还没有长牙,长矛还常常生锈,头盔也破了洞,犹如堂·吉诃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老先生是抱着同样的环保责任感,开启了我国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新阶段。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环保法律也逐渐长出了锋利的牙齿长牙,年轻一代环保志士可以拿着锋利法律武器,继续为我国环保事业战斗。值此自然之友“而立之年”之际,我很高兴地看到自然之友的年轻一代仍秉持着老一代环保人的“堂·吉诃德”精神,运用法律武器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顽强抗争。我衷心希望自然之友的年轻一代能够牢牢守住环保初心,坚持不懈把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做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杨彪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秘书长


环境问题是全球亿万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回顾自然之友的环保印记,那是一群教师、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开启的中国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参与意识,让环境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并开始有了行动。


这场现代公民意识觉醒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共鸣,将“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作为座右铭的自然之友,通过不断发现、培育和支持绿色公民,推进社会性的环境教育活动。


SEE基金会与自然之友的合作由来已久,自2012年开始,我们共同探索环保组织参与行业性、结构性生态环境议题治理的空间和手段,并与各社会主体形成合力,以专业政策倡导,促进气候变化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与完善。


祝贺自然之友三十而立。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成长历程,是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SEE基金会愿持续与自然之友等各界社会组织携手同行,共同书写环境保护事业的绿色未来。


杨斧

自然之友植物组资深指导专家


“自然之友”成立30周年了,我正式加入其中也已经满20年了。回想这些年来我参加的活动几乎都与“山”和“植物”有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7月7、8两日的“东灵山植物之旅”。这次活动由自然之友植物组组织,由于我对东灵山相对较熟悉,因此担任向导兼植物指导(这是第二次在自然之友带队登东灵山)。东灵山是北京地区最高的山峰,海拔2303米,我们选择的山路由河北省境内的“喘气坡”开始,当时这条路一般个人较难涉足,再加上7月初正值高山野花旺季,因此报名参加的人较多,足足挤满了两辆中巴车。除了胡德强、樊志刚、沈维、李秀等几位植物观察活动的热衷者外,绝大多数都是新面孔,年龄最小的是不久前登黄草梁刚结识的号称“小博士”的小学生小廖。当时带队登山的装备除了用电池的手提话筒外,就是一根路边捡的“打草惊蛇”的木棍(只有“小博士”私人配备有时髦的对讲机),但这已足够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天中午到达住宿地小龙门林场后,大家吃过午饭就近到“南大沟”观察植物。这里虽然往昔茂盛的荚果蕨“丛林”景观,已被采挖者毁灭,但北重楼、舞鹤草、二色乌头等奇特植物,气息尚存,再加上鸡树条荚蒾、东陵八仙花、卫矛、小花溲疏等特色树木路旁随见,因此讲起来有的放矢,大家听起来也兴致盎然。


第二天登顶,虽然山路时隐时现,顶峰遥远,坡陡难行,但众人争先恐后,在山脊上如长蛇逶迤不断,午后便成功登顶。一路上新颖植物随环境而变,特别是在较高海拔处出现的白苞筋骨草、大花杓兰、金莲花、狼毒、小丛红景天、山罂粟等绮丽山花让人深感不虚此行,尤其在顶峰下穿过鬼箭锦鸡儿“领地”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植物防身武器的厉害。这也是梁从诫先生力主自然为友要“身体力行”的一次生动体验。所以至今想起来仍有滋有味。


运建立

自然之友襄阳小组、绿色汉江(襄阳市环保协会)发起人


2000年3月,我还是襄阳市政协常委,在去汉江一条小支流调研途中,听一位记者说:北京有一个环保组织叫“自然之友”。一返回,我立即叫小孩在电脑上找到“自然之友”的网站,当即如饥似渴地仔细学习,并且看到了“自然之友”的联系电话……


不久,我到北京开会,去“自然之友”办公室实地学习,当时就有找到家的感觉,申请加入了“自然之友”。返回后,又动员10多位志愿者也成为了“自然之友”会员。


“自然之友”希望其会员环境保护本地化,能够在当地成立环保组织。于是,我在2002年就联合李治和、叶福宜发起成立了襄阳市环保协会(别名:绿色汉江)。可以说,没有“自然之友”,就没有“绿色汉江”。


2004年5月10—13日,“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一行3人应邀专程来樊,先后在襄樊学院、市委党校讲学两场,听课的大学生、教师、党政干部达600多人。10日上午,梁先生一行冒雨考察了汉江,11日上午,还与“自然之友”在樊会员和绿色汉江会员30多人进行座谈。


多年来,自然之友先后派出周又红、韩静、李力和刘克敏、张赫赫、宁荣菊等老师来帮助我们培训。我们襄阳小组也先后10多次参加自然之友举办的培训班和工作坊,学习了参与式、互动式的环保宣传方法。这么多年,我们先后进行环保宣传1158场,其中,自然之友功不可没。


在20多年的环保生涯中,我始终遵循梁先生“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教诲,为保护襄阳的生态环境做出了一定贡献。


自然之友——我的家,衷心祝愿我的家永远健康顺利发展!


张赫赫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


我是上大学时通过高武老师结识了自然之友,后来还成为了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以至到现在还在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工作,把家搬到盖娅·沃思花园,似乎都一直浸泡在自然之友大家庭里。


来过沃思花园的小伙伴可能都听我介绍过我们的宝贝生态旱厕。传统旱厕为什么臭,为什么脏,为什么到处是苍蝇,全用老少咸宜的大白话讲得清楚分明。对于大家正确如厕的要求,更是不吝惜令人尴尬之词,就是为了能达到“人人动手擦干净”的结果。


每次讲完之后,我还都会补上一句,“人人都想要使用一间干净的厕所,而我们每个人又都可能成为下一个使用厕所的人。唯有在如厕之后履行责任、打扫干净,才能让人人都用上干净的厕所。”虽然听上去有点绕,但这恰恰呼应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每个人都选择友善地球的生活,我们才能拥有可持续未来”的道理。


以上,也是这么多年,自然之友一句“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给我们的指引。它不是宏大叙事,不是高歌猛进,而只是一次又一次,汇聚微小成效的动作。


赵永新

《人民日报》记者

《圆明园防渗之争》作者


自然之友既是我从事环境报道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因为工作的关系,20多年前有幸认识自然之友,结识了梁从诫、方晶、梁晓燕、杨东平、康雪、郭耕、沈孝辉、奚志农、李波、张伯驹等诸多师友。20多年来,耳闻目睹了自然之友坐言起行、无畏无惧、不屈不挠、薪火相传,为万物生灵奔走呼号、为国家民族请命抗争的艰难而荣光的历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自然之友,我的人生将会怎样;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自然之友,中国过去30年的环保故事将会黯然很多。


三十而立,自然之友问心无愧!以终为始,自然之友勇毅前行!


郑易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4年初,一位朋友说有一帮人主张保护环境,还一起去公园捡乱丢的垃圾,我闻所未闻,但很兴奋。6月随这位朋友去北京八中,那是自然之友第二次恳谈会。不久我便与家人加入了自然之友。


30年过去,自然之友经受了各种考验。它的众多成员一直坚持着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它的专业团队则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进程中,展示了民间组织的独特能力,起到了倡导者和关键推动者的作用。可贵的是,自然之友不仅能“屡败屡战”,还能在成功后不停步——通过不断学习和大胆的自我更新以更好地面向未来。


在自然之友的经历,促使我反思学院式研究的弊病和学风。它还使我深信,我们的民间组织、我们的社会,蕴藏着怎样无限宝贵与丰富的生机!这是我们的未来。


朱仝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理事


自然之友成立30周年,公益历史非常长了,经过了各届理事会和伙伴的不懈努力,在中国的公益机构NGO组织中是一个很突出的、做出了很多贡献的社会组织。它的历史比阿拉善SEE的历史都要长。


自然之友,特别是在公益诉讼以及延伸的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等方面,近年来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尤其是在公益诉讼方面,不但从法律的层面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协调利益相关各方,积极促进环境的改善和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形成了以自然之友为中心的、集司法、社区、公民、保护地等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这恰恰是未来社会组织推进公益事务向前发展的良好趋势。


我们祝愿自然之友在未来的岁月中,取得更好的公益成果,不断向前发展。


竺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自然之友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组织之一,是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是环保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公众环保教育的耕耘者。自然之友积极参与环境法治事业,以政策倡导为重要途径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元,为环境立法和修法建言献策。多年来,自然之友以公益诉讼为重要方式实现环境公益的保护,用法律的力量保护自然。


2017年以来,自然之友与人大法学院合作运行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环境公益诉讼)”课程,开创了法学院与环保组织合作的环境法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环保公益德行与环保法治素养,为培养未来生态文明法治人才做出了贡献。值此“而立之年”,我祝愿自然之友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环保知识传播的新征程,做好环境的守护者、大自然的代言人、环境法律的践行者,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桥梁。


回到玲珑塔,对我们而言就是不忘初心

自然之友及共同体团队成员合影

北京,2022年10月


我们因自然之友而相聚,
愿自然之友行动不息永远向前!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30年30人(上篇)| 因自然之友而相聚,愿自然之友永向前》




—END—



动动手指 点亮星标

I want a sta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自然之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