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影响中国国运的六次抉择 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有学者指出,一战百年来中国历届政府的几次重大抉择,决定了中国的百年国运。回首一战百年,当今的中国应记取什么教训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百周年之际,英法等各大参战国都展开隆重纪念活动,悼念亡者,并反思历史教训。
中国是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多年来一直将其看作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官方主要强调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利益,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受害者。
但现在宣传口径有了变化,当年中国在一战期间向英法输送华工的历史成为新的重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11月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重灾难,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带来了巨大创伤。”
“战争中,有近15万中国劳工背井离乡前往欧洲,为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2万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中国开始利用一战欧洲战场上的华工血泪史,来强调历史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将中国描绘为和平秩序的建设者,突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其实,正面看待中国参与一次大战的历史,在中国学术界早有呼声。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正确决策都促进了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今天,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新的战略挑战。重温自一战以来中国历届政府所做的几次重大战略抉择及其成败,在此刻有特别的意义。
中华民国在两次大战中的抉择
2011年纪念辛亥百年时,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的著名历史学家QIN HUI在广州《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国史的分析文章。
在评论民国外交史时,QIN HUI写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进行了正确的‘站队’,成为战胜国之一,这是民国外交的巨大成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英美盟国共同抗击日本,因而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官方早已认定,抗战胜利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但中国在一战中有什么收获呢?
QIN HUI解释道:“当时中国只是派出了华工,付出远小于二战,收获也无法与二战相比,但也很重要:中国借宣战之机,一举废除了对德奥两国的所有旧条约,不仅终止了德国在华扩张的势头,也开启了此后废约外交的先河。”
“同时,中国虽然拒签和约,但仍以战胜国身份,以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为契机,开始介入国际事务,参与多边政治游戏,并在国际联盟中积极活动,与清末中国的国际孤立(庚子时甚至是国际厌弃)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QIN HUI总结说,在当时的国力下,中国通过正确“站队”两次成为战胜国,这对“中国站起来”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的三次抉择
但是,二战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大陆夺取政权,并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战略抉择。
中国知名宏观分析师GAO SHANWEN说:“只是在过去40年,在小平同志的主导下,我们赌了两次赌对了,这两次赌对我们就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经济繁荣。”
这两次“赌对”,第一次指的是中国1978年开始对外开放,与美国共同对付苏联,使中美关系处于“蜜月时期”,与西方世界全面恢复交往。
第二次则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邓作出重要指示:“韬光养晦,绝不当头”,使中国避免迅速成为美国的下一个对手。紧接着,1992年邓南巡,明确表示中国要全面建设市场经济,使美国认为中国正在向美国的意识形态靠近,从而使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蜜月期。
2018:中国再次面临抉择
在回顾民国时期的外交成就时,QIN HUI说,中国在两次大战中作出成功决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选择站在功利上最可能的赢家、价值上最文明进步的阵营一边”。
在这百年间第六次重大抉择面前,中国将给出何种答案,无疑将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美学者智库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