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人妈妈自述:带娃移民美国,我却让他们"输在起跑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流浪的月 Author 凝月Cynthia


焦虑的父母们


大约两个多月前,孩子圈里的一位妈妈发给我一篇文章,讲述美国教育下的”推娃“盛况。文中的学区房抢购、使尽手段的作业辅导、争先恐后的课外兴趣班,无一不深深透着当前和国内教育圈内一样的慌乱和焦虑。


朋友找我印证是否属实,我一脸“茫然”:可能有这种情况吧,但我目前没觉得有那么夸张。


没觉得那么夸张,一是因为那篇文章相对于美国的主体教育状态,有点言过其实;二是我确实一向只“沉溺”在对自己孩子的陪伴上,不会过多地关注外界评判,包括与他同龄同学的过度对比。


朋友了然:看来更多的还是跟父母的心态理念有关。



之前在国内跟一个孩子家长聊天,他对教育界目前的状态也很不满。言谈中强烈吐槽把孩子塞进成堆的兴趣班和补习班。但是有一天,他苦笑着跟我说:我没守住防线啊!


看着周围的孩子三四岁中华汉字唐诗宋词倒背如流、五六岁弹得一手好钢琴好吉他、六七岁数学题答案脱口而出、七八岁国画油画样样信手拈来……他坐不住了!


于是,他们五岁儿子的音乐班、奥数班、绘画班、游泳班群起而攻。



实不相瞒,我的两个娃还在国内时,我们就特意挑选了两家不是特别强化知识学习的私立幼儿园给他们。而那个时候,他们唯一的课外班也只有英文,这个需要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


那两家幼儿园总体的教学理念与我们当时的诉求点一致。即不去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更侧重于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情感情绪的管理表达。


那两三年,"别人家的孩子"会认多少字了、会做数学题了、会背国学文章了、会跳舞了、会敲架子鼓了、会弹吉他玩钢琴了……


而我们家的两个,名字不会写,数字只能数到从楼下进自己教室的台阶数。这种强烈的"对比落差"放在任何一个父母身上,都无法让人淡定了!孩子的奶奶着急地在家拿本子自己教。我不急吗?也急,但最终还是理智地克制住“推娃”的冲动,更准确点说,是他们爸理智地克制住了我。



他们俩那两三年学会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五六岁的哥学会了给妈妈做扎染的丝巾;学会了在每次餐前感恩大地和勤劳的人们;学会了切菜、煮汤圆、煎鸡蛋,手法熟练,乐在其中(是因为金牛座对美食的不可抵挡吗),每次我只在旁边给主厨打(做)下(好)手(安全防控)。三岁多的弟弟小肌肉灵活掌控,可以拿着针在布料扣子间自由穿梭。


他们的课外时间都是怎么打发的?在家种菜种花抓蚂蚱看蜗牛,要么去江边玩泥巴做水坝,周末跟着爹妈翻山越岭、野外露营、爬树摘果。哥三岁多时,手脚并用跟着爹妈在山里爬了近六个小时,他是当真在"爬"山。


几年下来,他们成了城市中的"野孩子"。



直至移居国外,我们对俩娃的教育态度还是不断拉后"起跑线"。美国的小学生课程几乎无压力,学校每天下午两点半之前全部接光,动不动各种节日放假,一年四季春假一周、暑假两个多月、冬假一周,圣诞节两周。每天的家庭作业,不到半个小时全部finish,娃们得意地说:看我做得快吧!得意到每天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想把作业先做完。


慢节奏的情况下,我又计划给他们留一年的时间,首先去解决语言基础的薄弱和心理状态、社交状态的适应。至于成绩,辅导完每天一到两页纸的家庭作业,其余基本不管,丢他们到playground去跟小朋友们玩。课外班,抱着运动健身的目的,根据他们兴趣,一个选了足球,一个选了游泳。



因为语言和识字的障碍,哥哥在班上的数学测验正确率起初在20%以下。一年级,20%以下的正确率,放在国内老师父母早炸毛了吧!大约半年后,逐步上升到50%,如今,偶尔会冒出一两个75%。在我向老师建议,是否让哥哥下一年降一级的时候,老师说:他是ok的,再给他点时间,完全没问题。弟弟特殊一点,语言还没跟上,却凭着天生的逻辑能力、记忆能力强,会举一反三,入美的第一个学期,在学前班里数学拿了个A,现在整天在家抱着哥的一年级数学书爱不释手。


在我希望他们慢点慢点,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的时候,他们却以超出预期的适应能力进入状态。


日下无新事,美国一定也有部分"推娃"的父母各种着急,各种补习班。但我宁愿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愿意破坏他们不同的成长节奏和亲子关系平衡。


况且,这个被各大教育机构吹捧出来,被几亿人民挂在嘴上的"起跑线",真的符合规律吗?


荒谬的"起跑线"


关于"起跑线",我一直觉得这是教育界一个荒谬的存在。


用在短期又单一的竞技场上,它是符合逻辑和规律的,可是如果要把它用在人生这场复杂浩大的“马拉松"上,完全就是一个极端又暴力的情绪鼓吹!


关于育儿,我们所有父母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过河的途中,难免会有迷茫和困惑。人对于困惑的思考是有惰性的,这个时候有人大喊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瞬间,一句看似正确的口号让还在水里乱扑腾的家长们眼前一亮,仿佛找到一盏指引灯。各类商家更是抓住千载难逢的"鼓吹”机遇,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就要舍得花钱呀!



可是,多数焦虑的父母们,钱和时间花对了吗?这种情绪化的"起跑线"呐喊,让绝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每个生命个体之间极大的差异,以及一个人在一生长跑中的无限可能。


存在巨大差异的个体之间,只能是参考,而不是赛跑。真正的"起跑线",更应该侧重于个体在何时做好准备,踏上自己所选择的人生跑道。



关于教育理念曾有一段很诗意的话,当年初次读来就直入人心: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那颗怒放了,自己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它是一颗参天大树。


我们苦苦追寻什么是好的教育?关注、尊重、适应不同个体发展的教育就是好教育。无论它是大树,还是一颗小草。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我们家的两个娃,我不会以弟的标准,去逼着对数学还完全不开窍的哥;也不能以哥的体能,去衡量弟的体育技能。


在美国,这种个体之间差异化的成长和发展,几乎所有教育人士和家长都选择尊重、鼓励并主动提供引导,这才是他们的主流教育观。


有9岁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对州政府提出修改不合理的法律,并得到州政府嘉奖的。他立志还要继续研究法律,提出更多不合理法律的修改。


有12岁的纽约男孩Flynn,为了专心研究厨艺而选择退学,在网上将高中课程自学完成。在父母一路协助鼓励下,16岁就成为北美最受欢迎的厨师之一,在纽约开起自己的高档餐厨店,比他自己设定的目标19岁还早了3年。



有17岁的纽约少年蒂莫西·多纳,喜欢研究语言。如今他掌握了包括所有欧洲大国和中文在内的23种语言。


有喜欢研究应用程序,12岁就开发了多个苹果应用程序的美国男孩托马斯·苏亚雷斯。


才小学一年级的哥,上周回来,文件夹里就已经夹着一张"年度职业日"的通知书。学校组织了不同的职业人士到学校跟孩子们互动交流,并鼓励每个不同职业的家长,也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是的。在美国,不光有一头扎进学区房、家庭作业、各类补习班,一路在学业上狂推娃的父母,也有早早协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好,早早确立自己人生轨道的父母。


我不反对"推娃",人都有惰性和迷茫的时候,适当的压力和指引是绝对需要的。但有两个原则我一定会记住:


一是永远不要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心态去"鸡娃",去给自己和孩子平添焦虑。


另一个,在"推娃"前,先帮他一起搞定选择跑道的事情吧。人生的跑道多种多样,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一辈子在一两条跑道上"坚持"跑下去,和一辈子都在不断变换跑道,结果是不一样的。



而选择跑道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上了大学,也只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开端


如果家长们都能有这样的视野高度,也不会在"推娃"的途中搞到全家鸡飞狗跳,一家人从小到大内心不得安宁。理智地想一想,如果孩子屈于父母的功利、学校和社会的压力,选了一条并不那么喜欢或真正擅长的跑道,这一辈子的长跑,会有持久的动力和快乐吗?



--The end--

❤❤❤

作者|凝月(公号:流浪的月)


更多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