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见,栖霞街!

今早,小编收到一条信息说

栖霞街周边一排门市房

屋顶咋没了?

大约半个月前

栖霞街附近的延安街是这样的

今天是这样的

这一带的商铺大部分都已搬离


在一间门市房外贴着一张通知书

其中写道

栖霞街已列入威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


看来

这条隐藏在高楼大厦间的百年老街

要焕发出新的魅力了!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

可能只听祖辈人提起过“栖霞街”

但你肯定不知道

100多年前的它

就是威海的商业中心


小编搜集了众多史料

试图还原栖霞街当年的繁华盛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威海街头。

百年前的威海商业中心

不同于其他老街,栖霞街是威海至今唯一完整保留的百年老街。

栖霞街说是街,其实是一片街区,包括世昌大道以北、新威路以西、东城路以东、东方宾馆以南的区域,至于街名的由来,最早是何人所提?如今已无从查考,但是,据说,凡以“栖霞”为名的街区,过去大都是古往繁华去处,南京、天津等大城市都有栖霞街。

世事沧桑,老街仍保持原有格局:一条长约200米、宽不足10米的街道贯穿东西;街南一条巷道向南延伸百米,街北一条石巷深几十米又横出一条东西巷。主街东西的尽头,皆是一面临街房。建筑结构多是黑砖瓦的四合院。当年的繁华无处寻觅,只有街区出口正东,一处繁华热闹的商厦掩映着这里的冷清。
  据威海市档案馆现藏史料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随着北洋海军在威海正式成军后驻扎威海刘公岛,威海卫城东门外的海湾沿岸也开始热闹起来。自北向南,陆续有饭店、旅社、当铺、商号等各式建筑出现。随后,民居也开始增多。

▲俯瞰栖霞街。

不过栖霞街建造之初的用途并非民居,而是统一开发的商业用房。据威海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许虹介绍,栖霞街的房子高低、形制整齐划一,应为同一时期的集中建设。而且很大一部分房屋均为南北走向,东、西开门,人们俗称厢房,屋内空间比较狭小。

这里的建筑与坐北朝南的北方民居传统有很大区别。有些房屋观其结构明显属于仓储功能的库房。“这些特点明显说明,整个栖霞街当年应为统一规划和开发的商业区。”许虹说。

▲上世纪30年代,威海卫城全景。


米字旗下的商埠区

而说起栖霞街,就不得不说100多年前威海屈辱的历史。

甲午战争后,威海先为日本占领,三年后,英国取代日本租借了威海卫。起初,英国政府只是把威海卫作为远东水兵避暑之地,由英国海军部管理,后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遂把威海卫纳入与香港同等地位开发。由于当时的威海卫只是一座村庄般的小城,城内疏于管理,所以,英国人决定将开发的重点设在威海卫东城墙外侧与东海岸之间的地区,将之命名为爱德华商埠区,分三大区域实施开发。

▲图片来源:威海市档案局留存档案,山大法学院资料室复印留存

先期开发城东北部的东码头区和行政区,建成官邸和兵营,开办学校、医院和民宅,形成商埠中心,就是如今的海港码头往东北到黄泥沟村一带;

接着向南开发体育区,利用老城与东海之间开阔平地,就是如今的昆明路和宝泉路之间的地带,建成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运动场,称之为大操场,在中国开了足球运动的先河;

再往南就是以现如今的栖霞街为中心的文化娱乐中心,这个区域是当时商埠区中最热闹的商业区,呈现出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至1930年,威海卫收回时这里已初具规模。

▲栖霞街大众剧院,1982 年拆除。

1949年之前,栖霞街设有红灯区、游艺社、茶社、大剧院和医院等,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成为这一时期威海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当时的栖霞街是一个杂色斑驳的地方,贩夫走卒、车夫卖匠、乡下财主、豪商富贾、买办官吏、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潮水般往这边涌,街上总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市声如沸;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嘈杂喧嚣,业务繁忙。

英租时期,威海人谭松涛还在栖霞街西侧开办了亚洲医院。“亚洲医院是栖霞街里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受到当时洋务运动的影响,属于比较简约的欧式新古典主义风格。”许虹介绍说。虽然年代久远,亚洲医院的装饰有损毁,但基本上保持了大体的风貌。

如今,这里成为了口腔诊所,主人鞠学兰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在原亚洲医院原址上,是鞠学兰口腔诊所。

▲鞠学兰口腔诊所的主人——鞠学兰。

在她记忆中,诊所对门是打首饰的,斜对门做皮鞋。做皮鞋这家雇了三四个伙计,什么样的皮鞋都会做。“当时这周围可热闹了,灯红酒绿,北面是戏园,打开窗户能听见锣鼓声。还有商店、茶馆、自行车铺,和平里和秋花里住着舞女,她们常来亚洲医院看病。”这番描述如开启了时光机,往事历历在眼前复活了。

▲现在诊所墙上的这座壁橱保持了一百年之前的格局,当年摆放着人体模型。

1949年建国之后,一切封建腐朽文化娱乐设施概被取缔,栖霞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英国殖民者早已销声匿迹,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也大多属于威海地面上的富足人家。在老威海人的印象里,那个年代,能在这片“风水宝地”拥有住宅的,可算得上当地的“土豪”。

▲当地居民的老房契。


栖霞街曾数次更名

栖霞街上的几条街巷随着历史的变迁数度改名。从1898年到1930年,英军统治威海卫32年。此间,这片街区的名称带有明显的殖民地特色。比如:布朗路、勃伦特路、新路等。威海卫收回之后,管理公署对栖霞街的路、街、巷的名称进行了整顿。

1932年,将三条东西向街道分别命名为迪化街、绥远街、青云巷。将南北向的四条街巷命名为新大陆、栖霞街、致祥巷、大吉巷。其他还有青云里、吉祥里、清华里等。

  而栖霞街自形成之后,在城市的不断演变中,面貌全非。随着周围主干道的拓宽,东部的街区也不断被拆除修整为街道。如今这个街区原来的10个街巷的名称,经过合并删减只剩下了栖霞街、延安街和井冈山路三个。“栖霞街”则成为人们对这片街区的总称。
  当时居住在这一片街区的老邻居们关系融洽,民风淳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围绕着栖霞街这片街区还有众多的单位和企业,造钟厂、橡胶厂、新华书店、交通饭店等,鳞次栉比。

  如今的栖霞街己是破烂不堪,早已没有了当年繁华的影子,但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风格:青砖黑瓦,马头山墙,一条街上整整齐齐一溜儿木窗,一溜儿窗搭子贴着窗的两边,一溜儿挂在街墙上。交街曲巷,里走外拐,院落又极深。

栖霞街除了一部分公房出租给了经济困难的市民,私房也被业主们转手出租,有人在这里开杂货店、浴池,还有旅社。栖霞街的居民以外来人口居多,其中有不少是在东城路摆地摊的商贩们。


高高的建筑物像一座座屏障

隔离了外面的繁华

100多年来

栖霞街静静地在这里看着

威海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

到了让世人重新认识它的时候了

角落里随手放置的福字

也许正预示着栖霞街向往的重生

让我们共同期待


你记忆里的栖霞街是什么样子的?

一起留言怀念一下吧~


来源:大众网威海·海报新闻综合《大众日报》、威海市档案馆史料,部分照片来自山东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

往期推荐 猜你喜欢

 拿地仅10天!威海万达开工了!效果图首次曝光!

 紧急通知!威海这些人将取消端午节假期!

 危险!一辆货车径直冲进燕喜堂!原因竟是…

 50000元的人民币长啥样!?

,告诉更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