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7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无所不能的"精神原子弹"——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㊺

2016-06-13 ​王嘉宁 尽知天下事

王嘉宁妈妈的生日报 

钱钢老师附言

文革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中,有一组强调精神力量的词语,从军队散布到全国,包括“人的因素第一”、“思想革命化”和王嘉宁从妈妈生日报中发现的“精神原子弹”。把精神力量推至极致的人,要人们奉献的其实不是无形的思想,而是最重要的物质——人的血肉之躯。

 

1966613日,我的母亲出生于九河下梢天津卫。彼时津门,空气中已经嗅到动荡的味道。一个月前,《五•一六通知》下发,对中国造成严重灾难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6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运动开始席卷全国。

 


1966年6月13日《天津日报》头版

 

翻开613日的《天津日报》,头版头条题为《无限信仰毛泽东思想 就是信仰眞理 无限崇拜毛泽东思想 就是崇拜革命——本市广大工农兵坚决用毛泽东思想做武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浓浓革命气息扑面而来。此文既非时事,亦非社论,更非领导讲话或会议通告,而是29名士兵、工人和学生的心得体会拼凑而成,如此头条文体,如今恐再难觅。

 


头版文章中出现的“精神原子弹”

 

其中一则心得提到,“掌握了毛泽东思想这个精神原子弹,我们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一切牛鬼蛇神,不怕任何敌人”;文中小结也写到,“毛泽东思想,是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原子弹”;此外“精神原子弹”还出现在第二版的文章大标题上,并与毛泽东思想划上等号,俨然当日热词,但对我这个90后而言却实属陌生。以往只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文革前不久爆炸(19641016日),殊不知这“精神原子弹”更早出现,并与文革起落、林彪命运和个人崇拜的兴起轨迹相合。  


"精神原子弹"的制造与消亡

借助《人民日报》数据库搜索发现,“精神原子弹”首次登场是在1960108日,之后两三年鲜有见诸于报端。到19631965年间,包含该字眼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进入文革后,篇数呈爆发式增长,从19661969年保持高频,而这几年也恰是文革的高潮期。1970年数量骤降,1971年后,“精神原子弹”则逐步退出舞台,之后虽仍间歇出现,但未掀起波澜,且常作为被批评的对象。

 

“精神原子弹”文章数量统计

 

1960108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林彪在一次解放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的“四个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在阐述人的因素第一时,林彪表示,“精神原子弹,即人的思想觉悟、人的勇敢、这比物质的原子弹强得多,有用得多,而且这只有我们办得到,我们的敌人是办不到,因而这是我们专有的,是帝国主义无法同我们比赛的”。

 

可见“精神原子弹”或为林彪所创,最初并未等同于毛泽东思想。1960年中苏两党交恶,冷战两大阵营同时成为中国敌人,而中国当时还未掌握核武器,内部亦深陷漩涡,填饱肚子都是问题。在如此背景下强调精神赛过物质、人无我有,或许有稳定军心、提振士气的考量,不过所依仗的却是不顾客观事实,盲目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这正是“精神原子弹”提法的内核,也为其未来的演化奠定基调。

 

1963年至1965年,“精神原子弹”亮相次数增多,因为对精神力量的宣扬终于找到实例,先是雷锋,后是王杰、焦裕禄。“精神原子弹”开始和“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们捆绑在一起。

 

王杰成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代名词,而他也成为“精神原子弹”的实例

 

王杰与雷锋同时代,但在今人中的知名度远不如后者。和雷锋一样,王杰坚持记日记,内容也是做好事。其日记中有一句,“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1965714日,王杰在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牺牲。同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号召全军向王杰学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朱德和周恩来为王杰题词中,也都包括这八个字。与之同步,1965118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文章中提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强大的精神原子弹”。

 

此前“精神原子弹”多局限于军队领域,但随着号召学习典型人物,“精神原子弹”开始军事转民用。1965121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写到,“不怕苦、不怕死,是人民和人民军队最大的战斗力,是人民和人民军队最好的武器,是人民和人民军队独有的精神原子弹”,表述从笼统的“我们”,变为具体的“人民和人民军队”,群众也成为动员的对象。

 

196661日的著名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终于为”精神原子弹“定调。这篇文革动员令写到“事实雄辩地证明,毛泽东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就成为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等等,思想掌握群众?但这确是原文所写。后来林彪对这一表述做了调整,变为“毛泽东思想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变成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从思想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思想,似乎很吻合林彪当年“人的因素第一”哲学,并具有更强的动员效力。林彪的版本成为文革期间对“精神原子弹”的主流表达,提及“精神原子弹”往往不忘引述“林副主席”。但随着“九一三事件”发生,林彪戴上“反革命”罪名,精神原子弹——这一林彪首创和改良的精神动员武器——也逐渐淡出历史。

 

以生命为代价的荒唐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的表述,其实已显露了“精神原子弹”这一口号的目标:夸大人的精神作用,鼓吹精神胜过物质,甚至精神变为物质,让普罗大众产生脱离事实基础的自信,陷入集体狂热。“精神原子弹”亟需敌人来验证威力,对于普通人,“帝国主义”远在天边,于是他们将目标瞄准国内。一些人因此成为政治运动的炮灰,还有一些人甚至将自然灾害作为假想敌,以肉身相抗。这绝不是重视人的作用,反而是对生命的极不尊重。

文革期间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精神原子弹” ,可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就连杀猪也成为验证其威力的例子

 

母亲生日那天的《天津日报》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内蒙和新疆牧民抗击风雪干旱、西藏和邢台地震灾区人民创造农牧业好收成,都被塑造成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其中一篇大标题《毛泽东思想是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的文章更是以天津军民1965年“战胜海啸”论证“精神原子弹”的强大。

 


《天津日报》第二版中“精神原子弹”战胜海啸的文章


不过天津竟会有“海啸”?考证发现,此处“海啸”实为1965117日的一次风暴潮,即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当年我国气象研究还不发达,海平面的突然上升还都被统称为“海啸”,不过风暴潮也确有“气象海啸”、“风暴海啸”的别称。

 

1965年的风暴潮,天津塘沽最高潮位达到5.72米,为1939年以来最严重。文中写道,解放军战士们跳进海水,以身挡浪,一边“背诵毛主席语录,朗诵毛主席诗词”为“心里送上一盆火”,以抵挡严寒。毛泽东思想还有这等功效?我找到《渤海日报》2015年的一份报道,标题是《50年前抗击海啸时冻僵被救战士回汉沽寻访恩人》,讲的是当年一名战士在抗击海啸战斗中冻僵,被渔民抬到家中救护,多年后感恩回访。“精神原子弹”的功效,看来还是不如村民的棉被和暖炕。

 

谈到用“精神原子弹”抗击风暴潮,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牛田洋的地方。提起这个地名,很多人恐怕感到陌生,但知道毛泽东“五七指示”的人肯定不少,而“五七指示”正是毛泽东在牛田洋生产基地围海造田事迹上所做的批语。

 

牛田洋生产基地始建于1962年9月,位于汕头市西部,总面积27000多亩

 


1962年,解放军41军122师相应号召前往牛田洋围海造田,图为驻地部队经过牛田洋大堤

 

1969728日,6903号台风(viola)在汕头市登陆,中心风力高达18级,登陆风力亦有16级,为双眼套台风,破坏力实属罕见。这一超强台风引发牛田洋特大风暴潮,但军垦农场的部队官兵和大学生竟以血肉之躯对抗,最终酿成470名部队官兵和83名大学生牺牲的悲剧,他们试图用生命保护的海堤与稻田,并没有保住。不过这次抗灾当时还是被宣布取得又一次“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6903号台风路线图,颠峰强度一分钟平均风速130海里/小时(240km/h),达到美国飓风标准的顶级类别第五类,属于Supertyphoon

 

广州军区当时下达军令“确保秧苗、确保机械、确保大堤”,在牛田洋负责生产的55219师执行了命令,并有过之而无不及,提出“人在大堤在”这样不适当的口号,导致近五百士兵无谓丧生。

 

曾经的辉煌战绩、“五七指示”发源地的样板价值,能够解释部队的牺牲精神,但驱使官兵们冒然赴死的,是最高指示下的集体精神狂热。19694月,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提到,“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原子弹”化作“最新指示”,激进思想的冲击波泛滥成灾。

 

至于牛田洋的大学生们,一方面响应“上山下乡”号召而来,作为被改造的群体,迫切期待以好的表现赢得军队认可。一方面,大学生青春冲动,最易受到激进思想影响,“头脑里百分之百都是毛主席指示”,或许在抗灾过程中,真的相信“精神原子弹”能够改天换地,失去基本常识。最终83名大学生在事件中丧生。

 

后来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当时是牛田洋的一名大学生,任炊事班班长。他回忆当时上级命令用身体去堵海水,只有一个30多岁的老连长说应该撤退。而他因为不在前线,抱着一根木头才活了下来。1998年,他担任驻美大使时写诗纪念牛田洋,其中一段是:

 

不敢忘,

牛田洋。

 

你汹涌着战友的血泪,

你回荡着军号的哀伤。

恨的底蕴是酷爱,

无畏的代价是希望。

 

中间两句是悼亡,但后两句竟是歌颂牺牲。他的这份诗作还有另一个版本:

 

难忘你 牛田洋

思念你 牛田洋

虔诚的是我们年轻的一群

用热泪拭擦脸颊 用冷汗沐浴新生

邪恶的是十年的荒唐

把愚昧视作荣光 把虚伪奉为辉煌

不敢忘牛田洋。

 

至于哪首是真哪首是假,并无材料可证,留给诸位判断。

 


七•二八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莲塘街道莲塘军营内

 

“七•二八”风灾是罕见的风暴潮灾害,但553名年轻战士和学生死亡,撇不掉人祸的因素。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牛田洋已从农场变成海产养殖基地,唯有一座“七•二八不朽烈士”纪念碑,仍记录着那段以血肉之躯“战天斗地”的极端历史。“七•二八”事件可视为文革时期国人集体狂热的标本,提醒后人若无限夸大思想政治的作用,特别是和个人崇拜合流后,会对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造成怎样的伤害。

 

“精神原子弹”虽然“威力无穷”,但除了炸死自己,谁也炸不死。

 

作者介绍

王嘉宁,2013级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硕士毕业生,目前为香港经济通通讯社驻上海记者


下期预告

今年六七十岁的人,也许还记得五十年前一场全国性的“免费旅行”。年轻的学生们从各地涌向北京和其它革命圣地,乘着火车唱着歌,到了哪儿都有免费食宿。然而,这场被称为“大串连”的革命运动果真如此美好吗?李天宇的讲述,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敬请期待6月17日第四十六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大串连”,一场免费的“朝圣”——李天宇爸爸的生日报》。


编辑丨王一苇


点击链接,可获取“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系列文章:

序言  大跃进  农民不好惹  冷酷的狂热  靡靡之音  荒年食谱  “被失踪”的英雄    娘子军  命悬一线的孩子    党报大典型    真假第一夫人    八届十中    武则天    申纪兰    侨汇    忆苦饭   饥饿的劳模    文革来了怕不怕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输出革命    中苏开撕   红色中国与黑人革命    报上已“无”毛主席      报纸预言爸爸出生   少将叛逃   毛主席的微信    邱小姐    打肿脸充胖子     驾机起义    邓丽君金门喊话     9评     上山下乡    香港报纸的乌龙事件     时传祥和孙乐义    反华大合唱政治巨影下的运动会       血色八月       毛主席和孙杨谁游泳快?    海战超人  风暴前的花蕾     电影大毒草   武钢与苏联      阿尔巴尼亚     老三篇


长按图片,关注"尽知天下事"

回顾历史文章,也可点击左下“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