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变形记”——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⑫
刘蕊父亲的生日报
钱钢老师附言
生日报演示,提供了追问的契机。同学们常常在一张旧报上发现疑点、展开搜寻,有时会抽出长长的探究线索。从报纸一角的戏剧广告上,细心的刘蕊没放过“武则天”三个字。时值“武媚娘”大热,她一不做二不休,对中国媒体上“武则天”这个符号的意涵变迁做了番考证。这个微型学术研究,做得挺有趣!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我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冬春交替的季节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我在河北省图书馆找来1963年2月18日父亲生日当天的报纸。通过那些篇章段落、油墨气息,仿佛能窥见半世纪前华北平原某个早春百姓们的生活情态、心之所想。
二月份是春耕之始,然而1963年河北的这个春天却迎来了一场干旱。爸爸生日当天,《人民日报》与《河北日报》的主题都是农业与抗旱。河北日报的头版头条是“防旱抗旱,加紧备耕”。为了应对“一春无雨”的状况,各公社不仅开始“修整渠道”、进行“地下水普查”,可谓是“土洋并举”“窍门多”。
记得上期蕴一生日报中讲到,河北夏季发生了大洪水,时间也正是1963年。比起两年前官方口径里的“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河北这“春天大旱,夏天大水”的一年恐怕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灾年了。
我还从报纸的天气预报里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河北日报播报的竟然是天津的天气预报!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版面也很多内容与天津相关。如头版的石津灌区、在天津剧场演出的话剧,甚至报社地址都在天津市赤峰路。原来,那时候河北省的省会竟然是天津。
不仅是天津,当时全国的行政版图和现在差距也颇大。1963年全国行政区划分为2个直辖市、22个省、四个自治区和一个筹备委员会。
河北省省会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政治斗争史。
清代,河北被称为“直隶”,掌管直隶、山东、河北三省的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晚清,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所以同时在天津设立总督衙门,总督通常在冬季驻保定。
民国时期,被分为察哈尔、热河和河北三省,其中河北省会是保定;
1949年后,原察哈尔、热河的一部分归属河北省,保定仍为省会;
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河北省领导的多次申请下,将天津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直辖市,省会迁移到天津;
1966年,为响应“备战”“备荒”的指示,省会迁回保定;
直到文革爆发,1968年,省会迁入石家庄。
我曾以为这因为石家庄位于石德、石太、京广铁路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搜索资料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偶然。当时河北省政党大权被造反派夺走,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保定省市之间、政党之间、干群之间矛盾重重,武装斗争激烈,整个社会陷入无组织状态。石家庄这个小城市因没有根基,反而“坐收渔翁之利”。
父亲生日报的娱乐版中有一则关于鞍山市话剧团在天津公演的古装历史话剧《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异数,曾受到儒家和理学的严厉批判。明末清初时,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她为“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郭沫若1960年创作的这部话剧《武则天》却为武后“正名”,歌颂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话剧讲述了公元679年-684年徐敬业叛乱和武则天平叛的故事。她不被男权的观念所束缚,一手统揽朝政,她减赋税、轻徭役,任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着粉碎叛乱时的精明果敢;又有着保护婉儿、宽赦骆宾王时的大度柔肠。郭沫若把她塑造得气魄宏达、帝王派相。可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翻案,是女权主义的先声。
1962年6月29日由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的《武则天》剧照
这部话剧之所以“先锋”地站在了女权运动的前列,与50年代的社会变化密不可分。建国后百废待兴,劳动力匮乏,客观上急需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国家通过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宣传男女平等。法律上,1950年《婚姻法》的施行,以及1954年明确了男女“同工同酬”原则的《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都在为“妇女能顶半边天”铺路。
然而仅仅六年后,对武则天的歌颂声竟然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原来,郭沫若写作《武则天》时,历史学家吴晗支持“翻案”,曾为他提供史料。文革初,吴晗因历史剧《海瑞罢官》遭到批判,一时间,连带他曾“力挺”过的武则天,也跌落神坛。1966年5月5日人民日报上一篇文章《驳吴晗的“用人唯才”论》,称吴晗“别有用心地吹捧和赞颂曹操、武则天”,其实是在“借古非今”,批评党“不懂用人之道”。
1969年,吴晗在狱中去世。几年后,颂扬武则天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次的音色却又不同以往。文革后期,1974年的《北京大学学报》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文章,认为武则天“终究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杰出人物”,并称之为“法家女皇”。当时,由毛泽东在1月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如火如荼。这场推崇法家,批判儒家的运动,正是由毛夫人江青主导。
该文作者名“梁效”也透着玄机——这是文革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最常用的笔名,取谐音“两校”。这个批判组专职撰写政治文章,大部分内容来自江青等人的授意。此前,在第二次批林批孔座谈会上,江青曾讲到武则天,称“当时二十万人上书要武则天当皇帝嘛,这一定有她的社会基础,她的政策符合更广大的地主阶层。”文章的实际执笔者范达人在《炎黄春秋》上回忆称,起草该文时,曾将江青的讲话视为“精神”,贯穿在文章之中。
1976年3月2日,江青在十二省、区会议上再次谈及武则天,称自己被人比做武则天、吕后“不胜荣幸之至”,并表示“诽谤武则天,诽谤吕后,诽谤我,目的是诽谤主席。”而我们都知道此后不久,毛泽东逝世,文革结束,江青也作为“四人帮”之首入狱,风光不再。
当年10月,几个月前刚写词赞颂文革的郭沫若用同一个词牌《水调歌头》再创作,庆贺“粉碎四人帮”。其中两句“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将江青比作白骨精,“扫帚扫而光”。想要自比武则天?你江青,不配!
1976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江青的野心和杀机——评“梁效”炮制的关于武则天的一篇毒文》,批判了上文提到的武则天文章,称其“以其断章取义、捏造历史的惯用手法,胡说唐高宗与武则天有着共同反儒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认为“吹捧女皇帝,是江青篡党夺权的野心的流露”。
后来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1995年刘晓庆版的武则天了。从这一部剧开始,人们开始关注武则天的宫廷生活,看她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残酷无情的斗争,从才人走到天后,从后庭走向前朝。
2015年上映的范冰冰版“武媚娘传奇”想必大家就更加熟悉了。主人公从始至终天真善良,更多强调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则是各种机缘巧合或“被逼无奈”之下的结果。今天的武则天故事,轻巧地卸下了政治斗争的明枪暗箭,成全了“傻白甜”们的粉色公主梦。
作者介绍
刘蕊,2014级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财经传媒硕士在读
下期预告
她参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字曾341次登上人民日报的版面——她是山西劳动模范申纪兰,国家领导人口中的“国宝”,媒体笔下永不投反对票的“黄金右手”。
同样来自山西的张燕没有被脸谱化的报道所局限。从1961年12月31日爸爸生日报出发,她在历次报道中读出了申纪兰这个“典型”的深层意涵。
敬请关注2月26日第十三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要说姓党,谁比“铁打”的申纪兰更有资格?——张燕爸爸的生日报》。
回复下列关键词,可获取“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系列文章:
BD0:如约而至!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演示
BD1:在万劫不复的"大右派"们身后,"大跃进"的门打开了
BD2:"五亿农民不是好惹的!"——啥情况?
BD3:冷酷的狂热
BD4:靡靡之音的前世今生
BD5:小米粥加榆钱儿,北京人的荒年食谱
BD6:“被失踪”的英雄
猴:你分得清六小龄童家族这些"猴"吗?
BD7:童子牛怀了孕,娘子军分外红
BD8:红"旂"下,那些命悬一线的孩子
BD9:护田地 揪瓜贼 王六斤成了党报大典型
BD10:真假"第一夫人":王光美、江青和哈蒂妮的1962
BD11:八届十中全会的春风,寒意袭人
长按图片,关注"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