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对外援助:打肿脸充胖子?——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㉗
田园爸爸的生日报
钱钢老师附言
“亚非拉”是什么地方?刚果,为什么分为“刚果(布)”和“刚果(利)”?这是60年代中小学生们的记忆,和田园所说的“以‘阶级兄弟’为基本出发点的畸形外交”相联系。已经遇到多位同学,在生日报演示时把“外援”作为研究课题,当知道大把撒钱的年代,父母和爷爷奶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90后们开始明白这部荒诞剧的逻辑。
我爸爸出生于1964年12月5日的湖南,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共有六版,新中国的对外关系是最抢眼的主题。头版头条就是《毛主席声明彻底揭穿美帝罪恶阴谋》,社论则谴责美国武装干预刚果内政,并赞扬“刚果(利)的英雄儿女们正浴血奋战在刚果河岸,狠狠地打击着美帝国主义的傀儡军和雇佣军。”
第三、四版更是全文引用了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庆祝阿国解放二十周年的报告。
就连报道艺文活动的第六版也不忘主题,宣传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到刚果拍摄的纪录片《刚果人民必胜》,同时还有揭露美帝阴谋的影片《世界人民公敌》。
这部影片的海报上宣称,该片“真实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在战后十八年来企图称霸世界所干下的种种暴行,同时歌颂了全世界人民在反美正义斗争中不断取得的伟大胜利”——与爸爸生日这天人民日报的主题完美契合,更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在整个60年代的世界观。
除了刚果和美国,这一天人民日报上提到的国家还有很多,但“敌人”主要是美国,而诸如越南、柬埔寨等都属于“朋友”之列——它们有个共同特点,都处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简称“亚非拉”。这样的对外关系跟新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正处于反帝反修的战略阶段相关。一方面要反对美帝国主义,另一方面,中苏交恶,夹缝中求生存的新中国只能靠“拉拢”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来扩大国际影响力。
1963年末到1964年初的短短三个月间,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和陈毅先后出访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索马里等10个非洲国家,还有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历时72天,行程十万八千里。其中埃塞俄比亚当时并没有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访问去的还不是首都,总理也不嫌弃,足以说明新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重视。
总理出访只是外交的一部分——对非洲人民而言,想交朋友,光握手聊天也不成,更重要的是实在的好处。对非洲的频繁访问,伴随的是“无偿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而且是最好的”对外物资和道义援助。
外交部解密的档案资料显示,1960至1963年间,对外援助金额中大部分都给了非洲。到1963年,虽然对外援助总额有所下降,但对非洲援助的比例还是居高不下,占到了82%。之后四年时间,虽然受到中国文革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非关系出现波动,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基本还是保持在年均2000亿美元的水平上。
6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都在进行反殖民斗争和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军事援助占据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较大比例。1961年至1971年,中国对非洲军事援助共计4200万美元;即使在文革期间,中国也为非洲培训了2600多名军事人员。当然,其他基础设施型的援助项目也不少,比如比哈瓦那农业技术推广站、毛里塔尼亚国家卫生中心和索马里摩加迪沙体育场等。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甚至曾说,“要想看中国最好的体育建筑,请到非洲去”。
索马里摩加迪沙体育场
如果说对非洲的慷慨解囊还可以用“支援无产阶级革命”来解释,那么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则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且不说爸爸生日报上宣传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就将近两个版面,阿方就像是蜜月期中的新婚妻子,提出了各种撒娇般的无理要求,“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阿方以欧洲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向中国索要援助,要求“每个农业社都有电视”。中国还要为阿方领导人生产特供香烟。
中国为何“奉献”得如此无怨无悔?是因为爱得深沉吗?历史告诉我们,最可靠的关系往往不是出于爱,而是由于共同的敌人。中国刚因为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报告心生芥蒂,恰巧阿尔巴尼亚也因长期追随斯大林路线,对此不满——对待“修正主义”的相同态度,使它们的心靠在了一起。
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和东欧国家共产党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而阿尔巴尼亚代表则罕见地公开站出来表态支持中国。于是苏联在1961年单方撕毁了对阿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合同,撤回专家。中国接替苏联成为了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援助国,中阿关系迅速升温。
从数字上来看,从1954年起,新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折合人民币共计100多亿元,而阿尔巴尼亚当时的总人口才200万,人均能够获得4000多元的援助。相较之下,当时中国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农民干一天才8分钱。后来直到邓小平时代,才终结了这种对外援助,结束了以“阶级兄弟”为基本出发点的畸形外交,中国外交回归到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当然,花了这么大代价的对外援助,还是有所得的。对此,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的总结是,“60年代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声誉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利益,就是靠这种政治声誉,中国赢得了非洲国家的支持,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战略”。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左一)、黄华(右一)在第26届联大上
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毛泽东也说“是非洲兄弟将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作者介绍
田园,2014级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财经传媒硕士在读
下期预告
“驾机起义”对今天的我们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在大陆和台湾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的六十年代,它是两岸间唯一的“交流”方式。
冯梓莹和刘乐凯分别在家人的生日报上看到了嘉奖“台湾义士”的新闻。他们同感困惑:一个人的行动怎么能算“起义”?这些“义士”们为什么甘冒生命危险踏上这条不能回头之路?他们在陌生的国土上又将遭遇什么?
敬请关注4月18日第二十八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本期由两篇文章组成,《“驾机起义”背后的两岸宣传战——冯梓莹爸爸的生日报》和《谁谓河广?驾机驾艇皆可到——刘乐凯妈妈的生日报》。
编辑丨王一苇
回复下列关键词,可获取“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系列文章:
BD0:如约而至!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演示
BD1:在万劫不复的"大右派"们身后,"大跃进"的门打开了
BD2:"五亿农民不是好惹的!"——啥情况?
BD3:冷酷的狂热
BD4:靡靡之音的前世今生
BD5:小米粥加榆钱儿,北京人的荒年食谱
BD6:“被失踪”的英雄
猴:你分得清六小龄童家族这些"猴"吗?
BD7:童子牛怀了孕,娘子军分外红
BD8:红"旂"下,那些命悬一线的孩子
BD9:护田地 揪瓜贼 王六斤成了党报大典型
BD10:真假"第一夫人":王光美、江青和哈蒂妮的1962
BD11:八届十中全会的春风,寒意袭人
BD12:武则天“变形记”
BD13:要说姓党,谁比“铁打”的申纪兰更有资格?
BD14:侨汇:侨眷困难时期的救命稻草
BD15:变味的“忆苦饭”
BD16:“饿得不能动弹”的劳动模范
BD17:学好数理化,浩劫来了怕不怕
BD18:西哈努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BD19:输出的革命成功了吗?
BD20:1963,中苏两党“撕得正嗨”
BD21:红色中国与黑人革命
BD22:1963:报上已“无”毛主席
BD23:爸爸这样诞生,“好干部”这样炼成
BD24:少将叛逃
BD25:文革前夜,毛主席在微信朋友圈里说了什么?
BD26:揭开“邱小姐”的面纱:中国“蘑菇云”如何升起
长按图片,关注"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