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宁人每天路过解放路,却不知道这条路上的秘密!

2017-03-19 南宁圈

“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爱看这个?没有人学了。”


你每天路过,也许都不会知道,解放路上的这个书院,门其实是会开的。你也不会知道,有一群老南宁人,一直在这里面,为了这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下去,而一直努力着……


他们每周日都在里面做这些事情,是公开的,但却鲜少人知……少到如同一个大家都不知晓的秘密一般。


新会书院的粤剧与邕剧,你听说过吗,听过吗?




 01   


一场粤剧表演的台前幕后


新会书院位于解放路42号,相比于附近热闹喧嚣正值壮年的朝阳商圈,这里更像是一个静静看着时代变迁的老者。


每个周末的早上,新会书院都会有粤剧表演,然而很多南宁人却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新会书院竟然还会开门?!



10块钱不算多,去不了香港,也去不了新加坡,但你却可以进来这里听上半天粤剧粤曲,座位也随便挑选随便坐。只有在人多的时候,前排票才会卖15元,然而“人多”这种情况却很少很少……


因邕剧传统的武功特技表演形式、邕剧剧本创作的断层、表演人员多数也是由粤剧演员担当等原因,现在大家能听到的,主要以粤剧粤曲为主。




南宁市粤剧团演出较多,只有重大节假日才来这里,因此平时周末每场演出十多人的演职人员,基本都为粤剧爱好者,收到当周有演出的消息,便在空闲时排练,然后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一大早赶过来表演。


除了把自己带过来,还要带上服装、道具、化妆品等物件。



化妆、更衣、排练、演出等也都是各自负责。



有时候会需要同伴的帮忙。



“说多了都是汗”——你能想象在南宁的夏天没空调没风扇还穿着棉衣的画面吗?如果想不到,可以夏天到这里来看看…


演员们不会因为是夏天就着便装演出,而男演员为了能撑起戏服,大夏天要在戏服下面穿件棉衣,再加上厚重的妆容、舞台灯光的照射…


“一场戏下来,我们就都成了「湿人」”




如果说我们对工作的付出最终都会体现在工资上的话,那这个默认规则在这里是不成立的。


10块钱的门票根本不足以支付每场演出的开销,一场演出下来演员们只会拿到微薄的补贴,基本等于义务劳动,甚至还会倒贴钱。


△化妆镜是最普通的一款,已经破旧到需要用透明胶贴合


我问他们觉得辛苦吗,他们也会跟我抱怨几句又累又得不到重视。但抱怨归抱怨,还是一咬牙坚持了十几年,大概他们更看重的,是享受在台上给观众卖力表演的感觉吧。


△在后台有说有笑的大姐


虽然已经演出了很多场次,但他们在上台前仍旧会一次次排练,一遍遍检查妆容和服装。



等待上场时,看到我在拍照,很有镜头感的“男主角”马上摆好pose。咔擦几张后,他迫不及待过来看照片,笑嘻嘻的说:“哎呀,拍得不怎么样嘛~”然后一溜烟就到舞台另一边候场了…



粤剧演出中,演奏员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决定最终表演效果的关键。



演员结束自己戏份就可以下场休息了,而演奏员则要坚持到最后。



开场前,主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多谢,多谢”,一遍遍感谢能来观看演出的人,感谢大家对粤剧的支持,尤其是年轻人。这让第一次来的我不免有些惭愧。



正式的演出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出现忘词或其他突发情况。



△折子戏《唐宫春梦》


△折子戏《梦会骊宫》


正宗的白话听起来也特别悦耳,耐人寻味。如果听不懂,可以对照着舞台一旁同步的字幕享用~


△舞台一侧屏幕贴心小字幕


当天听得太动容,忘了录音!所以从网上找了同一首粤剧,让大家听听看,感受一下 ↓↓


现场来看戏的爷爷奶奶们也都很开心,不停鼓掌。


△镜头也跟着激动的动了…


时而还会有观众上台献花篮和送红包,谦逊的演员对观众鞠躬感谢,表演完还会走下台来一一握手致谢合影。



 02  


粤剧的韵味,却只有寥寥几人能体会


每场演出来看的观众都不多,也就十几二十个人,大多是上了年纪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来了这么多次,互相也都成了朋友。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坐在一起聊天,问候这一周的情况。



80多岁的何奶奶就是其中一位。


住在五一路的何奶奶,每逢周末,她便早上8点就出门搭乘公交车来这里。何奶奶年轻时是街道粤剧团的花旦,白天做完工,晚上就唱戏。退休后的何奶奶自打新会书院开始了每周粤剧表演的传统之后,便从那时起在演出时做志愿者,观众上台献花篮,就是她负责登记的。


△花篮5元/篮,正在给献花观众找钱的何奶奶


这么多年来,何奶奶在这里结交了一批老戏骨,上了年纪的他们基本每周都过来看粤剧,其中不乏年近90,腿脚不便,要靠拄拐杖出门的老奶奶。


粤剧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习惯,来这里看看戏,聊聊天,打个盹,已然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白发苍苍的奶奶们


可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仅仅存在于这些老人之间了吧。


何奶奶说,以前很少有年轻人来看粤剧,都是他们这些老人家在,只在最近能看到很多学生模样的观众。这个变化,就已经让他们很开心,“你们这些来看戏的年轻人呐,个个都是靓仔靓女啦~”言语间是止不住的喜悦和慈爱。


△担心年轻人看不懂,休息时前面的阿姨主动进行解说


而这些年轻观众,多数也都跟我一样,是通过微博慕名前来。但新鲜劲儿一过,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留下呢?


我连续来了两个星期,第一次来的时候人很多,老观众和年轻观众各占一半,可我第二次来的时候,就几乎不见年轻观众的身影了……

这个问题,也正是演职人员所担心的。


见我到后台拍照,表演者之一的利姨马上激动的迎了上来,“小姑娘多拍点,多拍点,回头帮我发到网上去宣传,让更多人来看演出,谢谢!”“这些还在化妆的叔叔阿姨也麻烦多拍一点,他们化好妆最好看了!”……


△该配合我拍照的演员们都拍得很认真~


利姨是粤剧爱好者,也是新会书院微博的运营者。网友2月22号那条微博在网上引起不小轰动之后,利姨看到了网友们对于粤剧的热情,于是第二天开始运营新会书院的微博,并在上面发布每周粤剧节目单。


可忙碌的利姨精力有限,对于网友们的节目咨询不能一一解答,加上微博过后逐渐减少的年轻观众让她担心不已,因此她希望来看演出的人能多帮忙在网上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粤剧。


“这方面再不做努力的话,今后可能真的不会再有年轻人来了。”


△舞台上声情并茂的利姨


粤剧演出没有年轻观众,同样也缺乏年轻演员。


据负责人麦团长称,以前南宁的粤剧表演也有很多年轻演员,但近年来为了各自长远的发展,基本上都去了粤剧的发源地——广东,南宁的粤剧演职人员出现年龄断层,就连在相关戏剧院学校,也招不到合适的学生了……


△兼任主持人、音响设备调节者、表演者的麦团长,时刻保持工作状态


人才的流失、年轻观众断层、资金的短缺以及粤剧在南宁的不受重视,让粤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每周在新会书院的粤剧演出也曾一度中止,后来有了政府的资金投入才又恢复。


而说起粤剧的现状,麦团长满脸愁容,他很害怕有一天,台下这些老观众来不了之后,粤剧在南宁就真的消失了……




03  


粤剧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除了粤剧,广西的壮剧、桂剧、彩调剧等地方剧种,同样面临着创作和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也因此,在前段时间的政协会议上,范晓莉、龙倩等驻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人才培养。


而在粤剧表演结束后,来自南宁二中的诸葛同学向演员咨询学习粤剧事宜。她说受爷爷影响爱上粤剧,现在爷爷不在了,家里就只剩她一个人听了。她想利用空余时间每周过来学习,将这一文化传承下来。


……


这些似乎都在预示着粤剧开始受重视了,但这些粤剧演员已经等太久了。



即使头发已经花白,皱纹爬上了脸庞,但妆面一上,他们依旧是那个神采奕奕的小生和言笑晏晏的花旦。


即使每场演出所付出的努力远远大于收获,但为了台下多年如一日来捧场的老戏迷,他们仍在坚守。



△化身小粉丝拍照摄像的爷爷~


但是,等到白发苍苍的老观众们再也来不了以后,南宁的粤剧又将何去何从?会不会和其他“老南宁”一样,最终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里,只剩下回忆?


△落幕后的舞台又恢复了平静,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一般


也许有一天,这个舞台终将消失,“老南宁”的记忆又将少一笔。



趁粤剧还在,你仍未老,赶紧去新会书院看看吧。哪怕只是去拍照聊聊天,也是对他们莫大的支持  



新会书院地址:解放路42号

粤剧演出时间:每周六周日上午9:00~11:00

票价:10元


南宁圈全新原创栏目


「 邕城记 」


记录这座城的风华 


本文作者:青青菌




▍图文编辑:南宁圈(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area0771)

▍商务合作微信:nnarea001

▍法律顾问:李章渊律师 | 广西道森律师事务所



点这里下载南宁圈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